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始终保持政治优势的重要法宝。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党建新形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一个孕育、形成的过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后,党中央又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领导力量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形成学习型社会,很大程度上要靠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引导、来推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以党的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从2002年到2007年十七大召开前夕的五年间,根据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中央政治局坚持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就业、国际问题、历史、军事等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的问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此基础上,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新要求,将学习型置于“三型”执政党建设之首。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党中央的这一系列论述,是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党建现状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期间表达的不仅是我党走向新的学习时代的一种新思想,更表达了一种敢于迎接挑战、适应变革的决心以及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魄力,也预示着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的开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实践,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作为第一号选题公开招标。以贵州师范大学欧阳恩良教授为首席专家,由梅荣政、田心铭、罗文东、陈成文、熊辉、伍小涛等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通过竞争成功中标。中标后,课题组广泛征求了赵曜、沙健孙、周新城、马绍孟、梁柱、王顺生、姚桓、郝立新等全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拟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明确了任务分工和研究进度。经过课题组同仁两年多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课题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除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报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外,还完成了数篇调研报告和多部书稿的写作。为了使已经成型的书稿尽快面世,由欧阳恩良、梅荣政教授主编,决定出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丛书”。该丛书立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题,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突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胡锦涛)这个中心和关键,沿着“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如何推进建设”的思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围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书从“论学习”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系统地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重大问题;对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以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和深入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回答现实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并辨析社会生活和学术理论领域中的是非曲直,探讨了党中央提出弄清“六个为什么”和划清“四条界限”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回应了各种质疑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专题性研讨和辨析。《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1921—1949)》一书,将“学习”视为一个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完整过程,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认识及其学习状况,认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历史经验,从而为新形势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关系,着重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该丛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澄清理论是非,消除误解,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进行热烈而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党内外也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认识问题。有些误读更是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乱。无论是对党员个人还是党组织,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错误。上述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解、误导,会产生不良后果。该丛书对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问题的背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重大意义,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保障条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和广泛宣传,必将有助于澄清理论是非,消除误解,促进全党对中央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精神的准确把握,把思想统一在正确认识的思想基础之上。第二,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促进理论创新。列宁曾经深刻指出:“迈出最勇敢的前进步伐的是早就成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那个领域,是主要从理论上、甚至几乎完全从理论上耕耘过的那个领域。”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该丛书将遵循党中央的精神,贯彻和体现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着力研究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问题,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重点问题;着力探讨加强对学习的组织、指导和服务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问题,建立和完善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长效机制问题,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中外共产党建设的正反经验相比较,开展调查研究、典型解剖以求加深对新的实际(包括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实际)的理解,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对过去未曾研究和未曾深入研究过的相关经典著作精神实质的理解,对党执政以来体现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党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新鲜经验的理解,深化、拓宽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做到在理论上有新的发现、新的概括、新的论证、新的结论,从而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有助于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在我国,“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因此,本丛书探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全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如何进行“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弄清“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办”以及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等,所有这些研究和宣传,定会向全社会辐射。同时会加深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多方面的认识,通过总结企业组织、政府组织、学校、军队、群众团体等社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的经验,国际社会一些经济、公共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党的领导集体、学术界关于研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成果等,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总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工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也必定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深入,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深入推进。是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靳辉明2014年3月26日
全部显示∨
欧阳恩良,男,1968年10月生,湖南隆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审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首批“黔灵学者”,贵州省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党史党建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13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
全部显示∨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丛书”顾问组名单
总序
绪论一 本书研究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依据
二 核心概念阐释(一)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内涵
三 学术史概述(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总体回顾与历史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四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基本观点(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基本观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认识历程一 在追寻革命真理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三)一大至三大期间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重视
二 在国民革命实践中着力阐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意义(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系列决议
(二)朱德、邓小平、瞿秋白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三 在探索革命新道路中强化对“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理解(一)中共中央文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论述
(二)《古田会议决议》中的“无产阶级思想领导”
(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论述
四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系统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哪些理论
(四)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 在迎接全国解放中总结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认识(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要性的系统总结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容的拓展
(三)对“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认识的深化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阵地建设(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阵地建设的起步(一)“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
(二)党的创建时期学校学习阵地建设的开端
(三)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中的学校学习阵地建设
(四)大革命时期党的学校学习阵地建设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阵地建设的初步发展(一)“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民众”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书院、夜校、党校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三)中央苏区的党政干部学校和红军干部学校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四)其他革命根据地学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阵地建设的基本成熟(一)“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
(二)延安各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
(三)其他抗日根据地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阵地建设的巩固与提高(一)“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
(二)加紧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培训
(三)解放战争中后期各类干部学校和党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阵地建设(下)——以党报党刊和马列著述的译介出版为中心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党报党刊思想(一)中共早期领导人党报党刊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的党报党刊思想
(三)刘少奇的党报党刊思想
(四)周恩来的党报党刊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党报党刊思想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报党刊及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一)党的创建至大革命时期的党报党刊及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报党刊及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党报党刊及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报刊事业与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译介和出版(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出版机构与马列著作的译介出版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出版机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出版
(三)抗战时期党的出版机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出版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出版机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出版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风建设思想(一)中共早期领导人学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的学风建设思想
(三)刘少奇的学风建设思想
(四)周恩来的学风建设思想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实践(一)五四至党的创建时期的学风建设
(二)大革命时期的学风建设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学风建设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学风建设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斗争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论战的引领(一)中国共产党与科玄论战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三)中国共产党与东西文化论战
(四)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中国化思潮之争
二 中国共产党内部反“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一)中国共产党三次反右倾错误的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三次反“左”倾错误的斗争
三 中国共产党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一)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二)对国家主义反动思潮的批判
(三)对法西斯主义反动思潮的批判
四 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的历史作用(一)坚决抵制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诘难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与过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
二 党的创建至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一)党的一大至党的二大的理论贡献
(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理论贡献
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理论创新(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战争策略的理论创新
四 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创新(一)解决党的思想路线的标志性著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及其深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五 解放战争时期的理论创新(一)革命原则坚定性与斗争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战略与战术思想的理论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第七章 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一 正确的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基础
二 坚持高校、党校的主渠道作用
三 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
四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五 持续不断地加强调查研究
六 积极开展与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斗争
七 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八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
附录一 当前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调查问卷表
附录二 干部分层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