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

A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S

纸书售价: 62.0 纸书定价:¥6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编 史前至商周时期
第一章 原始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人的出现、劳动及审美意识的萌发
一 初民与工具的使用
二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三 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从简单模拟到开始对世界的再创造
一 彩陶出现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二 图腾崇拜与审美意识
三 审美意识形成的新阶段
四 人,自然精神的表现
第三节 图腾崇拜·原始神话·龙的崇拜及巫术
一 图腾崇拜与原始神话
二 龙凤崇拜
三 图腾崇拜与巫术
四 舞蹈纹彩陶盆与审美意识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二章 奴隶制与有关商周青铜艺术等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奴隶制与文明的发展
一 “尊神”、“先鬼”与血缘宗法政治
二 “铸鼎象物”与“饕餮”“吃人”
三 从巢木穴居到“作庙翼翼”
四 从“铸鼎象物”到《凤夔美女》
第二节 诗、乐、舞的出现及审美意识的发展
一 诗、乐、舞一体及其历史内容
二 音乐与模仿
三 舞与巫及诗歌的起源
四 艺术、劳动与模仿
第三节 想象与艺术
一 想象的发展
二 想象、幻想与神话
三 神话与诗史
第三章 西周文化与人的觉醒
第一节 西周的文化思想及春秋战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从“殷道亲亲”到“周道尊尊”——我国文化和美学体系决定性因素的形成
二 “制礼作乐”
第二节 无神论的兴起与人的觉醒
一 “民,神之主”及“妖由人兴”
二 人的觉醒与艺术的礼赞
第三节 历史动荡与诸子百家疗世之方
一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二 诸子百家围绕着人的争论
第四章 我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的大融合
一 文化体系的形成
二 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阴阳思想的产生与美学思想
一 阴阳说的产生
二 老子、庄子与楚文化体系
三 阴阳说中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 五行说的产生与美学思想
一 五行说的发端
二 五行说中的美学思想
第四节 “中行”、“中声”及中和之美
一 从《周易》看中行思想
二 “中声”及“中和”之美
三 伶州鸠论“中音”与道德、政治和生理心理需求
四 “中声”的几层含义及作为美学原则与道德原则的中和之美
第五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论“仁”与美
一 “仁”与“爱人”及孔、老之异
二 论人格、精神美
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二节 以“礼”为目的的诗乐观及功用论
一 诗乐观
二 功用论
三 “美”与“善”及“文”与“质”
第三节 “中庸”的审美观及方法论
第六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一节 孟子论“仁政”、“与民同乐”及美感共性
一 “仁政”与“独乐”、“众乐”
二 人性的本质及美感共性
三 今乐、古乐及“仁声”
第二节 充实美、知言养气与批评论
一 美与充实
二 养气说
三 批评论
第三节 荀子论美与“全”、“粹”及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
一 性恶论及“全”、“粹”之美
二 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
三 论诗乐
第七章 《易传》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周易》之《经》及其美学思想
第二节 《易传》中儒、道的融合,及“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一 儒、道思想的融合
二 “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三 “阳刚”与“阴柔”
第三节 “意”与“象”及“变”与“神”等
一 关于“意”与“象”
二 关于“变”与“神”等
三 自然成文说
第八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老子的美丑相对论
第二节 阴柔美论
第三节 浑沦、恍惚之美
第九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大美不言”论
第二节 “天放”的人性美论
第三节 齐是非与泯美丑
第四节 审美心理虚静说
第五节 舍“言”求“意”及“道”与“技”
结语
第十章 墨子、韩非子及《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墨子及韩非子
一 墨子
二 韩非子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基本美学思想
一 《吕氏春秋》的出现
二 论“适”乐
第三节 《吕氏春秋》论美感及其差异性等
一 心理状态与审美
二 论审美的差异性
三 观音知风等
第十一章 先秦典籍中所提出的其他美学问题
第一节 情感的审美体验
一 “情结”与“为忧造艺”
二 杂糅情感
第二节 通感及史与诗等
一 关于通感
二 史之与《诗》
第三节 《诗》、《骚》之不同美学特色
一 《离骚》的浪漫主义
二 《诗》、《骚》在描写自然美方面的差异
三 含混美与含蓄美
第二编 两汉时期
第十二章 绪论
第一节 秦汉思想文化的新特点
一 秦之文化思想与艺术
二 汉代的思想和文化
三 汉代的黄老之学与新儒学
第二节 汉代艺术与美学思想
一 汉代艺术概况
二 汉代的赋
三 《史记》
第三节 汉代美学思想
第十三章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论美的客观性及“文”与“质”等
一 美的客观性及博大、雄浑美
二 论美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三 关于“文”与“质”
第二节 论艺术创作及审美鉴赏等
一 真情感与艺术
二 论“和”乐及美的线条等
三 “中有本主”及心、手、器等
四 论艺术鉴赏
第三节 论形、神等
第十四章 董仲舒及《诗大序》、《礼记·乐记》
第一节 董仲舒
一 董仲舒的思想及所谓的“天人合一”
二 论天地之美及“同类相应”
三 “人为贵”及“文”与“质”等
第二节 《诗大序》
一 艺术的本质等
二 “风化”说
三 “六义”说
第三节 《礼记·乐记》
一 情感与艺术及声与音等
二 关于乐与礼
第十五章 关于屈原作品及汉赋争论中的美学思想与王充
第一节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
一 刘安和司马迁
二 扬雄和班固
三 王逸
第二节 关于汉赋的评价及其涉及的美学问题
一 汉赋的发展
二 扬雄论赋及文质等
三 班固和王充
第三节 王充
一 论真美
二 “补世”、“实诚”与“文墨”
三 论古与今等
第十六章 汉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汉代书法与崔瑗
一 书法的产生与汉代书法
二 崔瑗
第二节 许慎与蔡邕
一 许慎
二 蔡邕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绪论一)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与儒、释道的新关系
一 玄学的兴起
二 关于“名教”与“自然”之争
三 道教的兴起与儒学的衰颓
四 佛教的发展与玄学化
第二节 玄学、道教、佛教对于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十八章 佛教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绪论二)
第一节 佛教对于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对音乐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对于建筑、雕塑等的影响
第十九章 美学新风的开创(绪论三)
第一节 山水之成为自觉的审美对象
一 自然美的历史发展
二 自然之作为审美对象
三 自然美及其美学特点
第二节 个性的发现与人化的审美评价
一 个性的发现与审美意识的变化
二 情感在审美体验中之进一步被重视
三 人化的审美评价
第三节 美的理想的转折
第二十章 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和形成(绪论四)
第一节 关于“气韵”“神似”与“形象”
一 “气韵”
二 “神似”
三 关于“形象”
第二节 风骨、象外与境界等
一 关于“风骨”
二 关于“象外”
三 关于“境界”等
第二十一章 魏晋时期文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曹丕与曹植
一 曹丕
二 曹植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美学思想
一 论想象
二 论感兴
三 设身处地及“离方遯圆”等
第三节 郭璞和葛洪等
一 郭璞等
二 葛洪
第二十二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一节 理论结构、美与道及历史观等
一 理论结构及美与道
二 历史发展观
第二节 创作论
一 论想象
二 论情感及情与物等
三 风骨和风格论
四 论形式内容及夸张等
第三节 审美鉴赏论
结语
第二十三章 南北朝时期其他文论和哲学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钟嵘的《诗品》
一 论诗须有感而发与功用
二 论五言诗及赋、比、兴和诗味等
三 诗的声律与“真美”及流派研究等
四 《诗品》的局限性
第二节 沈约、萧统、颜之推等
一 沈约与“永明体”
二 萧统
三 萧绎、萧纲、裴子野等
四 颜之推
第三节 刘昼
一 论美丑的相对性
二 美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 论审美鉴赏
第二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顾恺之
一 论传神
二 “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
三 论骨法
第二节 宗炳与王微的山水画论
一 宗炳
二 王微
第三节 谢赫和姚最
一 谢赫
二 姚最
第二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索靖、卫铄及王羲之
一 索靖
二 卫铄
三 王羲之
第二节 王僧虔、萧衍、庾肩吾等
一 王僧虔
二 萧衍
三 庾肩吾
第二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阮籍
一 《乐论》的基本思想
二 论悲乐
第二节 嵇康
一 嵇康的社会、哲学和美学思想
二 “声无哀乐”
三 论“悲音”及“郑声”等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