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微观的产品质量驱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

Quality observation report

纸书售价: 70.4 纸书定价:¥88.0 电子书售价: 35.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微观的产品质量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增长质量——2013年质量观测报告总论
一 微观的产品质量变动显著地影响我国GDP的增长
二 质量安全的稳定性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性
三 服务质量的进步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四 产品质量的波动显著影响了GDP增长的稳定性
五 质量体验的高要求制约了我国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
六 产品质量水平影响宏观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
七 质量水平决定了资源在行业与区域间的配置效率
八 消费者质量意识与能力的不对称影响我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提升
九 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提升表明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处于可接受范围
十 政府质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反映我国经济增长的市场化动力不足
十一 产品质量水平促进区域社会幸福感的提升
第一篇 2013年质量观测的背景与问卷优化
第一章 本年度宏观质量观测的背景
一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质量面临重大理论挑战
二 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亟须建立起相应的微观基础
三 质量治理需要来自于消费者的连续性数据积累
四 数据的可比性要求调查问题和调查区域进一步优化
第二章 本年度质量观测问卷的优化
一 本年度问卷的调查内容优化
二 本年度问卷有效性的改进
第二篇 2013年质量观测统计方法与调查的改进
第三章 统计方法
一 观测维度的权重设定
二 区域总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三 计分方法
第四章 区域和样本抽样的方法
一 调查地区的抽样
二 调查样本的选取
第五章 样本总量及构成
一 总量与分布
二 调查样本的区域分布
三 调查样本的结构
1.调查样本的性别结构
2.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
3.调查样本的户籍结构
4.调查样本的婚姻状况结构
5.调查样本的文化程度结构
6.调查样本的职业类型结构
7.调查样本的收入结构
8.调查样本的家庭人口结构
第三篇 年度质量总体指数与关键指标统计结果
第六章 全国总体质量指数的统计结果
第七章 总体质量指数区域排名
一 省级排名
二 主要城市排名
第八章 四大维度的统计结果
一 质量安全的统计结果
二 质量满意度的统计结果
三 质量公共服务的统计结果
四 公民质量素质的统计结果
第九章 关键指标的统计结果
一 总体质量达到及格线以上
二 产品质量安全与质量满意度较上年稳中有进
三 产品质量满意度略有下降,服务、工程与环境质量度均有提升
四 食品、化妆用品和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性评价最低
五 家电、电子类产品在产品质量满意度中排名前列,食品排名末位
六 服务质量提升显著
七 政府质量公共是明显的短板
八 公民的质量知识与质量行为弱于质量意识
九 公民质量知识能力欠缺
第四篇 统计结果的结构分析与年度对比
第十章 维度一:质量安全的统计分析
一 质量安全整体分析
二 四个方面质量安全评价
(一)不同产品质量安全对比
1.竞争越充分的行业质量安全评价越高
2.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性评价处于食品中的末位
(二)不同服务质量安全对比
(三)不同工程质量安全对比
(四)环境质量安全对比
三 质量安全结构特征分析
(一) 40岁以下的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更为敏感
(二)城市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评价高于农村消费者
(三)男性对质量安全的评价高于女性
(四)收入水平与质量安全评价分值呈倒U形关系
(五)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评价更高
四 质量安全评价的区域分析
(一)东中西部地区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分析
(二)按省区排名的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分析
(三)按城市排名的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分析
五 质量安全的回归分析
(一)产品质量安全性回归分析
(二)工程安全性回归
(三)环境的安全性回归
第十一章 维度二:质量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一 统计结果呈现
(一)产品质量满意度
(二)服务质量满意度
(三)工程质量满意度
(四)环境质量满意度
二 年度比较分析
(一)总体比较:产品质量满意度下降,服务、工程与环境质量满意度上升
(二)产品质量满意度比较:药品与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服务质量满意度比较:互联网、公交、医疗、物业服务质量满意度均有提升
(四)环境质量满意度比较:声环境、空气质量满意度有所提升
(五)分值分布比较:评价结果更为集中
三 地区排名分析
(一)省区排名:辽宁、吉林、山东排前三位
(二)城市排名:天津、南宁、杭州排前三位
(三)产品质量满意度:天津、山东、广西排前三位
(四)食品质量满意度:天津、辽宁、山西排前三位
(五)乳制品质量满意度:云南、辽宁、黑龙江排前三位
(六)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上海、天津、山东排前三位
(七)环境质量满意度:云南、宁夏、福建排前三位
四 区域差异分析
(一)东、中、西部地区产品质量满意度依次递减
(二)东部地区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东部地区工程质量满意度全面高于中西部地区
五 评价结构分析
(一)男性比女性对产品质量满意度评价普遍更高
(二)产品质量满意度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
(三)城市消费者的服务质量满意度高于农村消费者
(四)城市消费者的工程质量满意度高于农村消费者
(五)城市居民对水、声环境更满意,农村居民对空气、植被、土壤环境更满意
(六)环境质量满意度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
六 回归相关分析
(一)年龄和收入因素显著影响产品质量满意度
(二)年龄与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服务质量的总体满意度
(三)工程质量的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
(四)环境质量满意度与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曲线关系
第十二章 维度三:质量公共服务的统计分析
一 统计结果排序
二 信度检验
三 基于结果的基本分析
(一)质量公共服务较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二)六大结构变量中的质量信息服务评价最高而消费环境评价最低
(三)消费者对质量公共服务的容忍度普遍偏低
(四)质量安全预警公民满意度最低但较去年略有上升
(五)农村各项质量公共服务指标均低于城市
(六)消费者认为政府的质量投入低于企业的质量投入
(七)社会组织对消费者质量权益的保护效果不佳
(八)新闻媒体是消费者目前最信任的信息来源
(九)信息的公开性直接影响质量安全预警效果
(十)个体经营者对质量公共服务评价最低
(十一)东部地区的质量投入和部门形象高于中西部
(十二)区域质量公共服务水平与GDP强相关
四 回归分析
(一)职业类型对于政府质量监管有效性有显著正效应
(二)受教育程度对于规避购买假货效应显著
(三)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消费者对于消费者保护评价更高
第十三章 维度四:公民质量素质的统计分析
一 统计结果排序
二 信度检验
三 基于结果的基本分析
(一)公民整体质量素质合格率较高,但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行为的合格率差别非常明显
(二)公民的质量意识很强,但是质量知识匮乏,质量行动能力偏弱
(三)质量知识对质量行动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
(四)公民自身的质量意识很强,但对企业的质量信用没有信心
(五)公民事前收集质量信息的主动性很强,但事后解决质量问题的主动性不强
(六)公民意识到掌握质量知识的重要性,但对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
(七)中部地区的公民质量素质整体上高于东部和西部,但三个地区的质量知识和质量行为得分各有高低
(八)区域公民质量素质与GDP正相关
(九)城市公民的质量素质高于农村公民
(十)公民的文化程度与质量素质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
四 回归分析
(一)女性质量意识显著高于男性
(二)农村对于优质优价认同度显著低于城市
(三)年龄与质量知识了解程度显著负相关
(四)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消费者有更高的维权行为能力
第五篇 一般性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十四章 质量安全总体状况进入上升周期
一 特征事实
(一)我国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及格线上并且呈上升趋势
(二)消费者对政府质量安全监管的评价大幅提高
(三)家用电器、汽车、粮油和日用消费品领域持续表现出低质量安全风险特征
二 理论分析
(一)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是信任得以重建的重要原因
(二)关键性风险控制是实现质量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
三 政策建议
(一)对家用电器、汽车、粮油和日用消费品等质量安全风险较低的领域取消检验
(二)对工程、环境、食品和医疗服务消费者最关心领域进行重点监管
(三)允许市场和社会主体制定和使用团体标准,在质量安全底线之上进行自我规范
第十五章 质量满意度稳中有进
一 特征事实
(一)三大领域的质量满意度获得较大幅度增长
(二)产品质量满意度仍保持在及格线以上
(三)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
二 理论分析
(一)我国经济的转型是促进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质量满意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
三 政策建议
(一)优化服务行业结构,用市场化手段增长客户体验感
(二)政府质量监管主要集中于食品等重点领域
第十六章 市场竞争进一步地促进了行业与区域质量发展
一 特征事实
(一)市场化促进了我国制造业质量满意度提升
(二)市场化促进了区域质量安全、质量满意以及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满意度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一致
二 理论分析
(一)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
(二)质量的市场属性决定了改革要不断减少政府干预增强市场主体作用
三 政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质量治理基础性制度
(二)培育能够独立竞争的质量市场主体
(三)加快市场化质量信号载体的建设
第十七章 消费者更多地转向对质量满意的需求
一 特征事实
(一)消费者对质量满意度的评价普遍低于安全性
(二)消费者对质量满意度的要求逐步提升
(三)消费者追求满意的意识远超过其知识能力
二 理论分析
(一)向买方市场的转型驱使卖方提升质量满意度
(二)第三方中立质量信息是提升质量满意度的直接驱动力
(三)比较试验是提供第三方中立质量信息的有效路径
三 政策建议
(一)推动独立第三方组织进入比较试验领域
(二)完善社会组织代表消费者利益的法律和标准体制
(三)出台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公众关注比较试验
第十八章 质量发展在公共事业上的结构性短板有所改善
一 特征事实
(一)医疗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转为正面
(二)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满意度进一步改善
(三)公共事业满意度水平整体上低于其他产品和服务领域
二 理论分析
(一)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质量结构性短板得以弥补的根本原因
(二)弥补质量结构短板可提高我国质量发展的系统功能
三 政策建议
(一)开放公共事业领域的市场准入提升质量发展
(二)改善公共事业的结构失衡促进质量发展
(三)改革公共事业的政府投入方式保障质量发展
第十九章 产品质量稳定增长的根基不牢
一 特征事实
(一)满意度变动与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相一致
(二)部分重要领域的质量评价出现了下降
二 理论分析
(一)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要素
(二)质量满意是促进有效需求提升的关键
三 政策建议
(一)在全社会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
(二)加大政府财政与质量相关的支出
第二十章 质量知识能力成为消费者质量素质的短板
一 特征事实
(一)消费者质量知识能力弱于质量意识
(二)消费者质量基本知识能力不足
(三)不同属性的消费者质量知识能力呈现结构性差异
二 理论分析
(一)质量治理是消费者参与的共同治理
(二)质量基本知识能力是消费者公民质量素质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消费者的质量知识能力,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公民质量教育环境
三 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质量基本知识科普读物的传播
(二)鼓励社会第三方组织在质量知识传播中的作用
(三)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消费者质量知识的普及
第二十一章 单一政府质量信息供给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
一 特征事实
(一)政府质量信息供给能力与消费者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二)质量信息获取主动性越高的地区产品质量总体满意度就越高
(三)消费者更关注政府发布质量信息的公开性和重大安全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二 理论分析
(一)政府质量安全预警需要依托大数据作为基础支撑
(二)市场是质量信息的决定性供应者
(三)政府应着力于高风险质量信息的提供以及对质量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
三 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质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
(二)加快推进质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第二十二章 质量的公共服务成为影响质量发展和提升质量安全的最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 特征事实
(一)质量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虽有进步但仍然未达及格水平
(二)政府质量公共服务与市场化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三)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性突出
二 理论分析
(一)质量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是质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表明,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当平衡多层次的质量需求
三 政策建议
(一)以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推动政府质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加大对小微企业、消费者等质量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投入,促进质量公共服务的结构性优化,带动质量监管水平提高
(三)提高质量公共服务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第二十三章 微观质量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有巨大潜力
一 特征事实
(一)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上距离“较好”水平有较大差距
(二)质量与区域消费水平的增长正相关
(三)产品质量满意度在促进个人消费增长上的效应不显著
二 理论分析
(一)质量显著提升了投入产出效率
(二)微观产品质量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三)微观产品质量的创新是最为普遍性创新形式
三 政策建议
(一)创设有利于中小企业质量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将消费者评价引入到区域的经济增长考核
(三)加大对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公共支出
附录
附录A 关键指标的区域排名
A.1 全国各省关键指标排名
附录B 2013质量观测调研实况
B.1 准备阶段
B.1.1 质量观测调研方案的确定
B.1.2 质量创新实践学社的成立
B.1.3 调研人员的招募与培训
B.2 实施阶段
B.2.1 暑期质量观测实践的启动
B.2.2 暑期质量观测实践的实施
B.2.3 暑期质量观测数据的录入
B.3 总结阶段
B.3.1 质量观测调研资料的汇总
B.3.2 质量观测调研数据的审核
B.3.3 大学生中国质量调查论坛暨表彰大会
附录C 2013年宏观质量观测调查问卷
附录D 2013年质量学术研究动态
D.1 国内质量学术研究动态
D.1.1 质量安全
D.1.1.1 食品安全依然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D.1.1.2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质量安全是普遍的学术视野
D.1.1.3 质量安全的共同治理成为研究的一般性结论
D.1.2 质量统计分析
D.1.2.1 质量研究开始侧重于宏观性和区域性的质量状况统计
D.1.2.2 基于大数据统计的研究范式开始进入质量研究领域
D.1.3 供应链质量管理
D.1.3.1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D.1.3.2 更深入开展了供应链中各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
D.1.4 质量能力提升
D.1.4.1 强调通过标准的竞争提高质量能力
D.1.4.2 着重于质量文化的构建对质量能力提升的研究
D.1.4.3 引入认证、收入分配结构、直接投资等研究角度观察质量能力的提升
D.1.5 发展质量
D.1.5.1 以质量强国为重点的发展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D.1.5.2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突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
D.1.5.3 城镇化质量研究的重点是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D.1.5.4 空气质量成为环境质量研究的重点
D.2 国外质量学术研究动态
D.2.1 产品供应链质量
D.2.2 产品召回和产品缺陷
D.2.3 产品标准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