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冲突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与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研究

纸书售价: 44.0 纸书定价:¥55.0 电子书售价: 2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和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现状
1.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现状
2.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现状
(二)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和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现状
1.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
2.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现状
三 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逻辑思路
(二)研究方法
1.系统方法
2.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3.比较研究
四 研究框架与创新
(一)本书研究框架
(二)创新之处
(三)几个核心范畴的界定
1.群体性事件
2.利益表达
3.利益表达的有效、无效与低效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与利益表达机制的理论概述
一 群体性事件概述
(一)群体事件及相关概念辨析
1.群体性事件
2.群体性事件与相关概念辨析
(二)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意义
1.有利于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
2.有利于划清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界限
3.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
(三)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1.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2.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3.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四)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
1.社会稳定的理论阐释
2.群体性事件消极功能分析
3.群体性事件积极功能考察
二 利益表达机制概述
(一)利益
1.利益的界定
2.利益的构成要素
3.人的一切皆根源于利益
(二)利益表达及其价值
1.利益表达的界定
2.利益表达的价值
(三)利益表达机制的诠释
1.利益表达机制界定
2.利益表达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关系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诱因
1.利益格局变化引发矛盾与冲突
2.贫富分化造成经济利益矛盾不断凸显
3.价值观念碰撞,致使利益冲突日渐呈现
4.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利益诉求表达受阻
(二)群体性事件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关系
1.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
2.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
3.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
4.广东乌坎事件
5.云南晋宁群体性事件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的现实考察
一 我国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低效化
(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方式普遍化
1.非法上访
2.暴力反抗
3.自杀抗议
4.报复社会
(三)利益表达内容难以形成统一的公共问题
(四)利益表达主体没有足够的组织压力
二 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影响探究
(一)群体性事件中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利益表达主体表达能力低
2.利益表达客体价值取向扭曲
3.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4.利益表达组织缺乏
(二)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的影响
1.导致公众利益表达误入歧途
2.损害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3.危害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4.影响到社会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第三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有效参与的缺失
一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1.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2.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
(二)研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1.总体数量会急剧上升,预防式维权不断增多
2.规模化和对抗性趋势逐渐明显
3.中产阶级将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力
4.城郊结合部及农村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5.网络信息将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 环境事件中公众有效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公众有效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众有效参与环评的意义
2.公众有效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对典型案例事件中公众参与无效的反思
1.什邡钼铜项目事件回顾①
2.公众参与的呼声伴随整个事件的过程
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益表达机制对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启示
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考察
(一)美国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
1.表达渠道多样化,为利益表达的有效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
2.组织化程度高,保证了利益表达权益的有效实现
3.有法可依,促使了利益表达行为规范有效
(二)瑞典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
1.良好的传统政治文化,为有效的利益表达提供了温床
2.利益集团的合法存在,保证了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
3.政府的调节作用,增强了利益表达的效果
(三)韩国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①
1.非政府组织迅猛发展,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创造了条件
2.中产阶级崛起,保证了公众利益表达稳定有序
3.公民社会完善,增强了利益表达的自觉性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①
1.政府信息公开,为利益主体有效表达奠定基础
2.专业的法治系统,保证利益表达的有效落到实处
3.独特的行政监督制度,增强了利益表达机制的公信力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益表达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先行的利益表达体系,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制定依据
(二)组织化的利益表达方式,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创造条件
1.利益集团介入选举过程,影响选举结果
2.利益集团疏通政府,影响政府行政活动
3.利益集团广泛介入立法过程,影响立法结果
4.利益集团采用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停止合作、行贿等方式对政府施加影响
(三)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提供路径
1.民主选举制度
2.听证制度的实施
3.游说活动
4.游行、请愿、罢工
(四)积极回应民意的理念,为利益表达的有效互动创造环境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的目标设计
一 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设计
(一)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保证社会秩序良性运行原则
2.保障人民表达权利实现原则
3.规范利益表达行为原则
(二)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设计
1.价值层面:能否实现有效的社会参与,人们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2.制度层面:能否实现社会发展诸要素的合理匹配和良性运行,提供社会有效参与的制度平台
3.组织层面:能否实现组织的运转高效,成本低廉
二 利益表达机制运作过程
(一)制度化利益表达与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1.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
2.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二)利益表达过程分析
1.a、b、c、e类型利益表达
2.d、f类型利益表达
三 样本分析:以国内群体性事件为例
(一)厦门PX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表达
1.事件渊源与经过①
2.利益表达理性回归
(二)孟连胶农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表达
1.事件渊源及经过①
2.孟连胶农利益表达与矛盾升级
第六章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
一 畅通利益表达主渠道,构建利益表达实现机制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利益表达功能
1.密切人民代表与群众的关系,完善代表的利益表达功能
2.健全机制,强化人大在议事、决策、监督工作中的利益表达功能
(二)完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利益表达功能
1.协商民主是一种有利于公众利益表达的新政治范式
2.明确政协委员参与民主协商的主体意识,提高利益表达效力
3.调整和完善人民政协界别设置,使利益表达更充分
(三)完善信访制度的利益表达功能
1.整合信访资源,统一信访受理机构,规范民意表达平台
2.建立重大信访案件听证制度,使民意表达得到公众认可
3.改变现有信访考核制度,尊重信访群众的基本权利
4.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畅通群众信访诉求表达渠道
5.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提高信访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 提高组织化程度,构建利益表达主体的培育机制
(一)提高利益表达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1.改变执政理念,肯定利益组织化的正当性
2.改革管理体制,为利益表达组织化提供制度安排
3.规范强势利益群体,扶持弱势利益群体
4.加强监管,提高利益组织专业水平
(二)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能力
1.提高利益表达主体的利益表达意识
2.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经济实力
3.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法治意识
三 健全评价反馈制度,构建利益表达客体的回应机制①
(一)科学界定利益表达客体的职能
1.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关系
2.推动政府职能归位
(二)重塑利益表达客体的回应理念
1.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2.树立责任理念
(三)优化政府回应的组织结构
1.减少管理层级,实现组织扁平化
2.实现组织分权,提高基层矛盾化解能力
(四)构建政府回应的绩效评估机制
1.把弱势群体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准
2.建立政府回应的承诺机制
3.建立政府回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4.建立政府回应的监控机制
四 强化媒体功能,构建利益表达的规范机制
(一)媒体与利益表达
1.媒体发展
2.媒体与利益表达
3.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优势
(二)构建利益表达规范机制
1.强化媒体责任,增强利益表达功能
2.加大介入力度,强化舆论监督
3.运用和规范网络利益表达行为
五 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利益表达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1.创新利益表达理念
2.规范和完善立法程序
3.完善立法听证制度,通过立法听证实现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立法
4.避免立法利益部门化
(二)建立司法救济制度,实现充分的利益表达
1.建立宪法司法保护机制
2.完善诉费救助程序
3.合理构建释明权救济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诉讼引导
4.建立弱势群体诉讼保险制度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的新变化与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的提升
一 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的新变化
(一)群体性事件参加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二)群体性事件表达方式从无组织走向组织化、平和化、法律化
(三)群体性事件表达平台现实与虚拟交融
(四)群体性事件表达诉求交叉化
二 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结构转型
(一)群体性事件治理结构
1.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基本要素
2.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结构转型
1.群体性事件治理理念要从“管制思维”走向“法治思维”
2.群体性事件治理重点要从“应急处理”走向“常态管理”
3.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要从“政府包揽”走向“社会共治”
4.群体性事件治理桥梁要从“封闭媒体”走向“良性互动”
三 在博弈中实现利益表达有效性的提升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