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

纸书售价: 54.4 纸书定价:¥68.0 电子书售价: 27.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民族文学的跨界、翻译与超越
一 学术史及基础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一、学科基础及学术资料来源
二、研究现状和主要学术成果
三、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前景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的发展成就
1.比较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运用及其成果
2.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比较文学认识的简单化和模式化
2.翻译文学的迅猛发展与翻译研究的严重滞后
3.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探索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三、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展望
四、结语
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反思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范畴
一、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二、少数民族文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
三、少数民族文学与艺术的比较研究
四、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先锋与抑制:一个比较的视野
“走出”的批评:关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样性与“单边叙事”
二 个案研究
论鲁迅对少数民族文学潜在基质的唤醒
论老舍与R.K.纳拉扬小说的底层叙述
论诗人阿来对聂鲁达的艺术借鉴
新疆三大文学作品与蒙元时代“中间地带的文明效应”
壮族布洛陀信仰与侗族萨岁信仰的比较
一、壮族、侗族同为骆越后裔
二、壮族始祖神布洛陀与侗族始祖神萨岁的比较
1.神格特点的比较
2.信仰表现形式的比较
3.信仰叙事内容的比较
4.文化内涵之比较
三、小结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的对比分析为例
《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叙事模式对比
《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的审美文化叙事对比
《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反映的民俗事象对比
1.生产劳动民俗
2.生活习俗
3.自然风貌描写
1.日常语言
2.特殊用语
结语
东南亚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戏剧的交流与共生
一、东南亚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的戏剧
(一)族群性与文化互动
(二)人类学视阈中的东南亚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戏剧
二、文化共生:民间文化场域与互动仪式
(一)仪式与戏剧的共构
(二)主体性互动与空间性互动
三、文化共享:东南亚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戏剧的提升
(一)宗教型的文化共享:作为一种文化源头的民间信仰
(二)民俗型的文化共享: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间乐舞
(三)族源性的文化共享:作为一种文化主体的同根民族
四、结语:东南亚民间戏剧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戏剧交流的文化意义
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一、“歌圩”溯源
二、“歌圩”释义
三、“歌圩”的“壮化”与“现代化”
结语
三 相关学科借鉴
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
一、史诗传统与史诗演述人:概念的界定
二、毕摩与史诗:吉尼曲莫家支的文学传统
三、书写知识养成与口头传统曲库
小结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后现代关照
一、反思“中国”和“少数民族”
二、文化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重构
三、学科体制的散碎与僵化阻碍知识创新
四、整合视野:多族群互动与中国文明发生
五、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结语: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中国文学观
文明对话中的“原住民转向”
当今世界的不同力量和价值资源
“原住民”含义及其内外表述
“原住民运动”的兴起和演变
“原住民知识”的多重意义
结语
“第四世界”的文化遗产:一个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一、“原始艺术”与“第四世界艺术”:概念的反思
二、皮格马利翁雕像的“魔力”与“魅力”
三、博物馆艺术与人类遗产
当代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
一、“不在场的在场”:当代母语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单边译入:文化洼地效应与权力的放逐
三、策动与新路: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自觉
现代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身份认同:矛盾与抉择的呈现
从外省人第二代到原住民女性——利格拉乐·阿的认同历程
一棵自以为是一尾鱼的树——董恕明的自我文化定位
文化话语研究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新视野
一、引言
二、“话语”意义的多维度阐释
三、何为“文化话语研究”?
四、作为“文化话语”的少数民族文学
1.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主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形态变迁
3.少数民族文学的媒介运用情况
4.少数民族文学话语主体间的社会关系
5.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效果考察
五、结语
论出版传媒对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影响
(一)孕育新形式和新内容
(二)孕育新诗人
(一)桥梁作用
(二)平台作用
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电影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