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朱熹训诂研究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及著作简介
一 朱熹的生平简介
二 朱熹的著作简介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 关于朱熹某部著作的训诂的研究
二 针对朱熹训诂中某一具体内容的研究
三 朱熹的训诂著作与其他著作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朱熹训诂的原则
第一节 重视旧注,博采群说的原则
一 重视旧注
二 博采群说
第二节 实事求是,阙疑处不强作解的原则
一 关于语音
二 关于词义
三 关于句意
四 关于篇章与经传大意
五 关于名物礼制
第三节 不墨守成说,自创新解的原则
一 关于朱熹训诂著作的指导思想
二 朱熹对注释语言的简化
三 朱熹对《诗序》的态度
第四节 结合文化,以文化通训诂的原则
一 叙事考史
二 解释天文地理
三 解释各种制度
第二章 朱熹对古籍语音的研究
第一节 朱熹注音的方法
一 直音法
二 比况法
三 反切法
四 别四声法与标如字法
五 叶音法
第二节 关于朱熹的叶音说
一 关于叶音说的评价
二 叶音说在音韵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朱熹在语音训释中所体现出的训诂思想
一 对音转现象的认识
二 对古音、古韵的朦胧认识
三 以方言证古的思想
第三章 朱熹对古籍词汇的研究
第一节 朱熹解释不同词类的方式
一 解释名词
(一)解释人名
(二)解释物名的方式
二 解释动词
三 解释形容词
(一)以“某,某(之)貌”的格式为训
(二)以“某,某(之)状”的格式为训
(三)以“某,某(之)意”的格式为训
第二节 朱熹解释词语的方法
一 形训
(一)朱熹对汉字本体的认识
(二)朱熹对“六书”理论的利用
(三)朱熹对古今字的分析
(四)朱熹对金石文字的利用
二 声训
(一)朱熹进行声训所采用的格式
(二)朱熹进行声训所依据语音的性质
(三)朱熹对“右文说”的认识
三 义训
(一)同义词训释法
(二)下定义
(三)譬况
第三节 朱熹在词语训释方面的创获与不足
一 朱熹在词语训释方面的创获
(一)对词义的理解与前人不同
(二)对词语构成方式的理解与前人不同
(三)于前人所未解处作解
(四)联系上下文训释词义
二 朱熹在词语训释方面的不足
(一)因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盲目继承而致误
(二)因望文生训而致误
(三)因未解通假而致误
第四节 朱熹在词语训释中所体现出的训诂思想
一 区分词义的两种状态
二 揭示词语的受义之由
(一)从事物特征的角度揭示命名理据
(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命名理据
三 对多义词、同音词和同形词现象的区分
第四章 朱熹对古籍语法的研究
第一节 朱熹对语法现象的解释
一 关于词类活用
二 关于四声别义
三 关于语法结构
(一)简单型语法结构
(二)复杂型语法结构
四 关于被动句
第二节 朱熹对句读的分析
一 征引文献分析句读
二 根据上下文意分析句读
三 根据语法关系分析句读
第三节 朱熹对虚词的研究
一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
二 对虚词的分类训释
(一)对单音节虚词的训释
(二)对双音节虚词的训释
三 对前人误释为实词的虚词的纠正
四 对某些虚词的考证
第五章 朱熹对古籍修辞的研究
第一节 朱熹对修辞表达方式的说明
一 互文
二 省文
三 重言
四 谦辞
五 关于协韵
第二节 朱熹对《诗经》赋、比、兴的研究
一 朱熹对赋、比、兴的定义
二 《诗集传》标注赋、比、兴的具体情况
三 对《诗经》赋、比、兴兼用现象的分析
第三节 朱熹对《楚辞》赋、比、兴的研究
一 对《楚辞》赋、比、兴独用现象的分析
二 对《楚辞》赋、比、兴兼用现象的分析
第六章 朱熹对古籍的校勘
第一节 朱熹校勘古籍的内容
一 校脱文
二 校衍文
三 校倒文
四 校讹文
五 校异文
第二节 朱熹校勘古籍的方法
一 对校法
(一)校脱文
(二)校衍文
(三)校倒文
(四)校讹文
(五)校异文
二 本校法
(一)以本书前后文例互证
(二)根据本书上下文的韵例校勘
三 他校法
(一)校脱文
(二)校讹文
(三)校异文
四 理校法
(一)利用上下文进行校勘
(二)利用字词的语音进行校勘
(三)利用卦象进行校勘
(四)利用章旨进行校勘
五 几种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校脱文
(二)校衍文
(三)校倒文
(四)校讹文
(五)校异文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