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钟嵘《诗品》的概念内涵与文化底蕴

纸书售价: 44.8 纸书定价:¥56.0 电子书售价: 22.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学术新视野”丛书出版说明
导论
第一章 “自然”——《诗品》的本体追寻
第一节 “天命”与“自然”的对峙与融合
一 “天命”观念的分裂与“自然”观念的诞生
二 “天人感应”观念的解体与“自然”观念的重构
第二节 《诗品》中“自然”的内涵
一 “自然”与自然山水
二 “自然”与“真美”
三 “自然”与“清”
第二章 “性情”——诗人个体情感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性”、“情”之辨与六朝尚“情”观念的崛起
一 人性之论与“情”概念的诞生
二 “性善情恶”论
三 “情”的哲学承认与“性”、“情”的和解
第二节 “吟咏情性”的诗学内涵
一 钟嵘“性情”解析
二 “吟咏情性”与“诗言志”
(一)以“志”统“情”
(二)以“情”含“志”
(三)钟嵘的“情”、“志”观
三 “吟咏情性”与物感说
(一)早期的物感说
(二)六朝物感物诗论
(三)《诗品》中的咏情与感物
第三章 “直寻”——哲学视野中的诗学方法论
第一节 “直寻”的传统文化之源
一 儒家的发轫
二 道家的开拓
三 字源学的解释
第二节 “直寻”的具体文化语境
一 魏晋玄学影响下的“直寻”
(一)“直寻”与有无之辨
(二)“直寻”与自然名教之辨
(三)“直寻”与言意之辨
(四)“直寻”与“顿悟”、“渐悟”之争
二 文论中的进程
第三节 钟嵘“直寻”的内涵
一 “直寻”与“自然”
二 “直寻”与“情性”
三 “直寻”与“用事”
第四节 从“直寻”到“不隔”
一 “直寻”与司空图的“直致”
二 “直寻”与严羽的“妙悟”
三 “直寻”与王国维的“不隔”
第四章 形上之“和”与形下之“味”(上)
第一节 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中西和谐美学话语
一 儒家的“中和美”
(一)作为先秦共同美学理想的“和”
(二)“中”:儒家独特的致“和”方式
二 古希腊的“和谐美”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观
(二)柏拉图的和谐观
(三)亚里士多德的和谐观
第二节 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
一 儒家的尚“中”与“中和”
(一)“中”的起源
(二)儒家的尚“中”
二 道家的崇“大”与“大(太)和”
(一)“大”的起源
(二)道家的崇“大”(太)
三 《易传》、《中庸》对“中”与“大”的融合
(一)《易传》的尊“中”崇“大”
(二)《中庸》的融合“中”、“大”
第三节 尚“和”思维在《诗品》中的展现
一 《诗品》中“和”理论表述
二 具体品评中的和谐思维
三 “和”与“味”
第五章 形上之“和”与形下之“味”(下)
第一节 “滋味说”的历史生成
一 从生理之“味”到哲学之“味”
二 从哲学之“味”到美学之“味”
三 钟嵘“滋味说”的独到贡献
第二节 “滋味说”的文化个性
一 “味”与“品”
二 “滋味”与体用一如
三 “滋味”与“言意之辨”
第三节 “滋味”对《诗品》中具体理论概念的蕴含
一 “滋味”与“自然英旨”
二 “滋味”与“吟咏情性”
三 “滋味”与“直寻”
第六章 兴:走进诗的审美境界
第一节 经学与教化之“兴”的生成
第二节 “兴”的重新激活
第三节 钟嵘《诗品》“兴”义的内涵
第四节 钟嵘“兴”义的后世影响
第七章 “奇”——审美的独异性与反常规原则
第一节 “奇”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诗品》中“奇”的内涵
第三节 钟嵘、刘勰“奇”观比较
第四节 《诗品》尚“奇”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第八章 “圣人”观念与《诗品》的诗歌典范
第一节 “圣人”观念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圣人”观念与六朝艺术的关系
第三节 曹植与《诗品》的“圣人”观念
余论 《诗品》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