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纸书售价: 36.8 纸书定价:¥46.0 电子书售价: 18.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1.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优良传统
2.有助于认清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提高执行各项反腐倡廉建设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有助于深化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系统工程和体系
(二)研究现状
二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
1.延安时期的界定
2.腐败概念的界定
3.廉政概念的界定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2.史论相结合的方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4.文献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二)本书的创新点
1.系统总结、归纳和梳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实践与经验
2.精心选择著述对象和方法
3.基于翔实的史料,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和考察
4.分具体阶段和分具体区域考察延安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措施
5.立足历史,着眼现实,总结经验教训
第一章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 延安时期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动因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性质所决定
(二)中央苏区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自然延续
(三)复杂险恶的社会历史环境所迫
(四)党自身建设和局部执政的必然要求
二 延安时期腐败现象和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腐败现象的若干表现
1.新军阀主义、官僚主义抬头
2.贪污现金,侵吞公物
3.随意开支,浪费严重
4.营私经商,私卖公物公粮
5.沾染恶习,腐化堕落
6.滥用权势,徇私舞弊
7.偷盗公款,私卖鸦片等违法行为
(二)腐败现象的危害
1.腐败侵蚀各根据地政权和党的肌体
2.腐败危及党和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3.腐败严重地危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三)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二章 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 目标:围绕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二 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
(一)提出为建立廉洁政府而奋斗
(二)查处重大案件
(三)创建惩贪制度
(四)开源节流
1.发动大生产运动
2.开展节约运动
第三章 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 目标:围绕贯彻十大政策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二 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
(一)完善施政纲领
(二)建立健全廉政制度
1.完善惩贪制度
2.健全政纪政规
3.完善待遇制度
(三)建立民主监督制度
(四)严格财经制度
(五)精兵简政
(六)整风运动
第四章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 目标:围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
(一)完善各项廉政制度
(二)改造战时政府机构
(三)建立行政监察机构
(四)结合整党整肃干部队伍
(五)加强军队的反腐倡廉建设
1.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2.加强部队入城的政策和纪律教育
3.其他反腐倡廉建设措施
第五章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绩效
一 造就了勤政为民的政权
(一)打击了贪污腐化,保证了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培育了延安精神,创造了一个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
二 促进了良好党风和政风的形成
(一)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大转变,培养了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
(二)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 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貌和民风的形成
(一)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新的社会风貌的形成
(二)培育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六章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
一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首要条件
(二)严格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
1.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
2.健全干部管理制度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2.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3.共产党员模范作用教育
4.养成艰苦朴素作风教育
5.发展资本主义同时反对资本主义思想的教育
6.民主教育
7.警示教育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
(五)坚持群众路线,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力量源泉
1.边区政府的宗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把党和边区政权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
(六)加强社会风气综合整治,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1.破除迷信,改造巫神
2.全体动员、禁赌禁毒
3.改造“二流子”
(七)建立健全民主政治,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手段
1.实行民主平等的普选制度
2.人民当家作主的参议会制度
二 反腐倡廉建设历史经验继承中几个问题的思考①
(一)生存危机、执政危机和腐蚀蜕变
(二)群众监督与群众有序参与②
(三)严格制度与制度执行不力②
(四)高尚的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缺失
(五)艰苦奋斗与奢靡浪费
(六)党风、政风与民风
(七)“三三制”、参议会与民主党派监督①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