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美与艺术的永恒家园
第一章 走向美学的终极
第一节 永远的玄学
第二节 艺术宫殿里的常春藤
第三节 美学的钟情目标
第二章 终极与诞生
第一节 终点与起点
(一)从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体验到生命的不朽
(二)以艺术文本的物化形式象征生命的不朽
(三)用想象力虚设生命永恒的艺术空间来满足不朽的欲望
第二节 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与和解
(一)肯定死亡
(二)否定死亡
(三)超越死亡
第三节 哲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第二编 死亡的价值追问
第三章 死亡价值是什么?
第一节 孔圣云:杀身以成仁
第二节 基督教晓谕:善者入天堂
第三节 今道友信说:死是最高的美学命题
(一)本体论意义
(二)生存论意义
(三)超越性意义
第四章 死亡价值为什么?
第一节 生与死、艺术与美走向什么目标?
(一)主观有目的与客观合目的的体现价值
(二)主观有目的与客观背目的的丧失价值
(三)主观无目的与客观背目的的丧失价值
(四)主观无目的与客观合目的的体现价值
第二节 艺术如何言说死亡的意义?
(一)表情符号功能
(二)叙事结构功能
(三)象征写意功能
第三节 林中路:何谓美学意义的死亡价值?
(一)死亡意象的美学价值不等于认识
(二)死亡意象的美学价值是伦理又不完全是伦理
(三)死亡意象的美学价值不是纯粹的美感
第三编 人类精神的黑色花冠
第五章 死亡的本体论话语
第一节 死亡文化
(一)死亡文化的物质生产
(二)死亡文化的精神生产
(三)死亡文化的艺术生产
第二节 精神界无法超脱的二律背反
(一)原始时期的死亡观
(二)西方古典时期的死亡观
(三)中国古典时期的死亡观
1.儒家的死亡观
2.释家的死亡观
3.道家的死亡观
(四)现代死亡观
(五)后现代死亡观
第六章 生与死的诗性沉思
第一节 徘徊于真假之间的死亡
第二节 死亡的悲与喜的双重变奏
第三节 美的死亡和死亡的非美
第七章 死亡意象的美学巡视
第一节 死亡·艺术·美学
(一)死亡意象的象征意蕴
(二)死亡意象的价值实现
(三)死亡意象的情感倾向
第二节 缤纷的现象
(一)死亡方式
1.被杀
2.自杀
3.自然死亡
(二)死亡原因
1.神秘的客观命运
2.现实的主观过错
3.理性的自由选择
4.潜意识的心理本能
(三)死亡过程
1.从现实性视角考察
2.从超越性视角考察
第三节 相关性的观照
(一)死亡与语言
1.语言对死亡的一般能指
2.语言对死亡的宗教与道德意义的能指
3.语言对死亡的审美与艺术意义的能指
(二)死亡与爱及性
(三)死亡与美
(四)死亡与高峰体验
第四节 特殊性之诠释
(一)非人物性质的死亡
1.隐喻性
2.神话性
(二)喜剧性死亡
(三)音乐象征死亡
1.哀悼之工具
2.生命之提升
3.永恒之幻想
第四编 面对死亡的艺术灵感
第八章 艺术和死亡的亲和力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
(一)原始经验和原始思维
(二)语言和神话
(三)巫术和宗教
第二节 历史残酷性的普遍决定力量
(一)帝王意志
(二)战乱悲剧
第九章 审美选择
第一节 死亡:美、自由、超越
(一)死亡即美
(二)死亡即自由
(三)死亡即超越
第二节 蒙克说:我的家庭是疾病与死亡的家庭
(一)家庭经历
(二)社会经历
第三节 艺术家超越死亡的工具
(一)神游山水
(二)沉醉酒药仙
(三)寄寓性爱
(四)向往虚无
(五)反思历史
(六)走入哲学
(七)回归神话与宗教
第十章 诗性的迷雾
第一节 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一)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二)悬解
第二节 生死皆著我之色彩
(一)由内及外
(二)由外及内
第三节 白鹿精灵与毕加索的牛头
(一)诗意思维
1.无逻辑规定
2.适度距离
3.精神结构之自由象征
(二)审美传达
1.艺术形式的选择
2.审美情感的选择
3.修辞技巧的选择
第五编 如何解读艺境中的死亡意象
第十一章 艺术即智慧
第一节 文化语境
(一)在知识与智慧之间
(二)在理性思维与诗意思维之间
第二节 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写实性的艺术经验
(二)象征性的艺术经验
(三)幻觉性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 历史的魔圈
(一)政治观念
(二)道德观念
(三)文化观念
第十二章 以心悟道
第一节 价值的杠杆
(一)正价值
(二)负价值
(三)正负价值兼容
第二节 理性——艺术的标尺
第三节 走向虚无
(一)形式
(二)崇高
(三)虚无
第十三章 高山流水
第一节 披文入情还是物我两忘?
(一)同情
(二)共鸣
(三)两忘
第二节 心灵之桥
(一)历时性意义的领悟
(二)共时性意义的领悟
第三节 康德说:我理解柏拉图甚于柏拉图对自己的理解
(一)发现创造者所未发现
(二)发现接受者所未发现
(三)发现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所未发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