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纸书售价: 55.2 纸书定价:¥69.0 电子书售价: 27.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2.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 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研究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研究
1.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2.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3.参与主体的挑战
4.机制缺失的挑战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1.从保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出发探讨路径
2.从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出发探讨路径
3.从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客体出发探讨路径
4.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机制出发探讨路径
(四)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评析
三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网络调研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五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一 网络传播的特征与优势
(一)信息容量的无限性
(二)传播反应的即时性
(三)媒体功能的融合性
(四)传受双向的互动性
(五)发布主体的开放性
(六)休闲文化的创新性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及其界定
1.大众化的涵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命题的解读
1.关于传播的定义
2.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定义
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构成要素
(二)网络传播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生态的变革
1.传播观念的变革
2.传播要素的变革
3.传播方式的变革
4.传播信息的变革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优势
1.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②
2.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局限
3.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
4.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
第二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调研
一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研的总体概况
(一)调研的基本方法
(二)调研的样本特征分析
1.样本数量
2.样本特征
二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现状分析
1.大众能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
2.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容乐观
(二)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1.大众通过网络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情况
2.网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重影响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探索
(一)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二)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群众地位
(三)统筹传播优势,实现媒介融合
(四)丰富理论内容,提高网民兴趣
(五)优化传播形式,满足大众需要
(六)注重现实需要,重塑理论形象
(七)运用数据分析,把握宣传动态
(八)加强统一管理,构建新型机制
(九)科学监测舆情,强化舆论引导
第三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
2.列宁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三)网络传播助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1.网络传播有利于政治理论思想与日常生活思维的转换和对接
2.网络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创新与公共参与
二 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新要求
(一)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传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1.互联网促进了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
2.互联网促进了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
3.互联网促进了社会政治话语权的泛化
(二)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基础条件产生了重大影响
1.网络传播拓宽了人民群众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渠道
2.网络传播加快了人民群众接收和反馈信息的速度
3.网络传播扩大了人民群众接收和反馈信息的容量
(三)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1.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更多地汲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2.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更好地引领社会主流价值
3.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更科学地指导实践
(四)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更具吸引力
1.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更加多样
2.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更加便捷
3.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更加高效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新发展
(一)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提供了崭新的舞台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网络社会秩序构建的有力保障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先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
(二)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拓宽了发展的视野
1.影音的传递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生动
2.新媒体的介入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便捷
3.主流网站的建设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深入
第四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与机制
一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时代性原则
3.实效性原则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原则
1.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4.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二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
(一)目标、动力机制
1.科学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2.正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二)教育、学习机制
1.完善教育机制,健全教育体系
2.丰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政策、管理机制
1.加大政策支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优化管理制度,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考核、评估机制
1.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2.实施全面、有序的考核方案,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第五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构建
一 以传播者精英化为取向的模式
(一)全面提高传播者的综合素质
1.坚定的政治素质
2.全面的知识素质
3.过硬的能力素质
(二)重点提升传播者的传播素养
1.正视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发展
2.警惕网络时代的扩大化影响
3.驾驭网络时代的信息化传播
4.施行网络时代的实效化考评
(三)不断加强传播者的科学管理
1.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领导
2.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选拔工作
3.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制度建设
二 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
(一)基于网络话语平台的引领型传播模式
1.加强主流理论网站建设,赢得网络话语权
2.协同各类网站,打造网络话语声势
3.提高网络传播平台管理队伍水平,把握网络话语主导权
(二)基于网络对话平台的交流型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实践平台的信息型传播模式
1.搭建用于传递信息的网络发布平台
2.搭建用于搜集信息的网络数据平台
3.搭建用于交流信息的网络互动平台
三 以传播信息亲民化为取向的模式
(一)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分析
1.网络传播的信息源分析
2.网络传播的信息路径分析
3.网络传播的信息质量分析
(二)网络时代的受众特点分析
1.网络时代受众的基本特点
2.网络时代的受众心理特点
(三)利用互联网,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
1.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2.构建网络交往平台
3.构建网络虚实结合平台
第六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索
一 设置网络传播议程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的议程设置及其特征
1.议程设置的界定
2.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
(二)设置网络传播议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1.权威议程强力主导,吸引群众关注马克思主义
2.纵深议程全景展开,引导人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
3.人本议程互动深化,理论宣传更贴近群众实际需要
(三)网络传播议程的设置
1.建设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
2.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议程的具体方式
二 提升网络主体素质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基本构成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主体构成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受众主体构成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素质的提升
1.理论素养
2.技能水平
3.媒介素养
4.责任感
5.创造力
三 优化网络传播环境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及其特征
1.机遇与挑战并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历史际遇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环境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环境存在的主要困境
1.网络舆论影响传播环境
2.网络思潮影响传播环境
3.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传播环境
(三)网络传播环境的优化
1.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2.网络传播环境的优化途径
四 改进网络传播教育方式
(一)改进网络传播教育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1.网络传播教育方式的改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逻辑
2.网络传播教育方式的改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支撑
3.网络传播教育方式的改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二)网络传播教育的具体方式
1.双向互动式与多向互动式的传播教育方式
2.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式的传播教育方式
3.“滴灌”式的传播教育方式
4.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教育方式
(三)网络传播教育方式的改进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资源整合
2.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形成互补
3.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4.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5.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提升与创新
第七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 宣传引导,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路径意识
(一)注重理论指导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意识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作用,引领网络传播意识方向性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体现网络传播意识中国化
3.融入“三个贴近”思想,展示网络传播意识大众化
(二)体现实践强化作用,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意识
1.打造网络精品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传播
2.运用网络传播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科学培训
3.总结网络传播实践经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理论
(三)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发展网络传播路径意识
1.加强政府引导,引领网络传播的正确方向
2.狠抓基础建设,实现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
3.实现政策护航,保障网络传播的稳定发展
二 改革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阵地
(一)建设主题网站,占领传播主阵地
1.重视思想引导,把握网站方向性
2.结合时代特征,体现网站生动性
3.注重层次设计,打造网站全面性
(二)运用主流微博,拓展传播新渠道
1.运用语言艺术,突显理论活力
2.掌握受众心理,提升传播效率
3.注重时事评论,引领传播方向
(三)开通专家博客,拓展传播新平台
1.专业团队,注重理论专业化
2.生动活泼,实现语言大众化
3.热点展望,体现内容时代化
(四)设立专业论坛,开辟传播辩论场
1.思想引领,主导论坛建设方向
2.创新发展,巩固论坛建设成果
(五)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形式多元化
1.隐性传播,实现思想引导
2.内容丰富,实现大众传播
3.紧跟时代,实现深入传播
三 活力精干,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网络队伍
(一)聘请专家团队,精炼传播内容
1.核心价值,体现传播内容的引导性
2.与时俱进,体现传播内容的时代性
3.文化结合,体现传播内容的民族性
(二)引进技术骨干,搭建传播平台
1.合理规划,加快基础平台建设
2.倾力打造,构建全面传播体系
(三)培养多元人才,丰富传播形式
1.借鉴引用,提升形式多样性
2.开放创新,注重内容生动性
四 新旧融合,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配合机制
(一)网络媒体及时更新,体现大众化网络传播效率
1.“微时代”开创网络媒体传播新篇章
2.网络受众跻身网络传播新力量
(二)传统媒体深入基层,完善大众化传播全面覆盖
1.突破数字鸿沟,实现全面传播
2.突显品牌效应,实现公信传播
(三)传统网络相互渗透,促进大众化传播互动配合
1.数字化建设,增强传播实力
2.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传播配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