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历史主体的建构

纸书售价: 52.8 纸书定价:¥66.0 电子书售价: 26.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概念界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书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三 概念界定
1.历史主体建构的客观因素
2.历史主体建构的主观因素
3.历史主体建构的中介因素
4.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动力
二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四 对毛泽东农民理论的反思和批评
五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本书框架
一 研究方法
1.话语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3.历史文献法
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二 本书框架
第一章 挑战与抉择
第一节 遭遇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农民观概略
一 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农民
1.小农代表的是前资本主义的落后生产关系
2.小农的主要特点是保守性和摇摆性
3.农民内部存在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的政治态度和发展前途是不一样的
4.资本主义的发展将彻底破坏小农经济,小农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中一般不会存在农民问题
5.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与农民结成联盟
6.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的农民观
二 列宁的农民理论
1.农民的两重性
2.工农联盟
3.对农民的利用、引导和约束
4.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
三 当马克思主义遭遇中国农民
第二节 理论引进和经验直觉:中共早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
一 两种取向的分歧:邓中夏与陈独秀的论争
二 理论与策略的供给:共产国际
三 一种新路径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例
四 早期中共农民话语的特点
1.出现了两种取向的话语分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落后农民国度时的矛盾
2.注重革命的实际需要,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不足
3.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仍是初步的
第三节 理论自觉:党对中国农民问题认识的深化
一 党的六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1.党的六大对农民问题的阐述
2.党的六大农民理论的不足
二 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与革命实践
1.调查与发言权:一种革命话语生产模式的新指向
2.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运用与意涵
3.革命地图测绘:中心—边缘的转换
三 中国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贡献
1.论战实现了中国革命理论与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直接对接,弥补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远离理论源头的不足。
2.论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解释和策略的多重可能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与可能。
3.论战有助于科学分析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性质、中国革命策略等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论证农民的革命主体地位。
4.通过大量翔实实证资料的收集和对资料的分析,为农民的革命主体地位提供了进一步的论证与支持。
四 理论自觉与理论转折
第二章 创造与转折
第一节 理论成熟:党的农民话语的完善
一 对理论成果的吸收: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
二 理论思维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
2.中国革命地图的测绘哲学:实践观与矛盾观
三 话语与权力的变奏:延安的农村调查与整风运动
1.农村调查与“新”话语:以延安农村调查团晋陕调查为例
2.整风运动:话语的对决
四 党的农民话语体系的成熟
1.农民革命话语体系成熟的标志
2.农民革命话语体系成熟的代表性著作
3.农民革命话语体系成熟的理论体现
五 党的农民话语第一次转折的特点
第二节 农民理论的再转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一 历史背景的变化
1.革命胜利后农民地位和作用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
2.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3.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
4.土改中暴露的问题
二 话语内涵和理论来源
1.文本分析
2.理论来源
3.内涵与逻辑
三 党的农民话语的新拐点
1.从政治革命性话语转向生产方式话语
2.从“中国化”转向“国际化”
3.展露了农民话语的内在紧张
第三节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与动力
一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
1.农民话语的构建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2.农民话语的接续与断裂并存
3.农民话语的命运与话语实践紧密联系
4.农民话语中的紧张仍然存在
二 党的农民话语发展演变的动力
第三章 民族—国家
第一节 农民革命与主体地位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
一 两种备选方案: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二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拒绝亚细亚生产方式
三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接受和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
四 矛盾:毛泽东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话语及其策略
第二节 农民主体地位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一 农民主体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民族主义
二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启蒙与革命
三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传统的发明”
四 余论
第三节 农民—人民话语与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
一 农民—人民话语的生产
二 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阶级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底色:党对中国农村阶级划分的演变与发展
一 中国农村阶级分析的起步
二 农村阶级分析的发展
三 农村阶级分析的完善
四 农村阶级分析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特征:革命与先进的辩证法
一 对农民阶级属性的认识
二 对中国农民特征的分析
三 革命与先进的转换与结合
第三节 话语实践与村庄的阶级建构
一 领导权:革命知识分子与话语生产④
二 话语实践与微观社会的阶级建构:以《翻身》和《十里店》为例
第五章 诠释与展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特征、启示和展望
一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
1.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内在理路和理论架构
2.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成效
4.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经验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内在紧张
1.政治革命话语与生产方式话语的张力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内在紧张
3.阶级话语的内在紧张
三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继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与1949年后农民问题的演化
2.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节 从农民理论中国化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有的解释模式
1.结合论
2.发展论
3.综合论
4.异端论
5.斗争论
二 从农民理论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模式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种补充的解释模式:承异论
四 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