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序言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汤用彤、牟宗三、胡世华、何兆清、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之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3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南大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2年获得逻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以本专业为主体设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2008年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哲学一级重点分支学科),2011年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2012年设立逻辑所思想分析实验室。自1960年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学教学工作的有林仁栋、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亦曾聘请美国学者孔斯(R.C.Koons),澳大利亚学者普利斯特(G.Priest),日本学者金子守,法国学者博列尼菲尔(O.Brenifier),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王文方等开设逻辑课程。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81人(其中20世纪80年代12人,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29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5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2人。逻辑学专业亦接受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人员,现有在站博士后3人(崔晓红、王艳、郝旭东),已出站2人(张力锋、张立娜)。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以马雷(1991级硕士生,现任东南大学教授)、杜国平(1995级硕士生,现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叶涛(1999级硕士生,现任燕山大学教授)、顿新国(2002级博士生,现任南京大学教授)、王习胜(2003级博士生,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多年来,南大逻辑学科同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从事逻辑教育工作。在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全校逻辑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与通识课教学,以及多层次逻辑教育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本学科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师生的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得到海内外学界广泛好评。特别是“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成立以来,本学科适应当代逻辑科学发展趋势,致力于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展开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多视角交叉互动研究,设立了六大主要攻关领域:(1)现代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及逻辑思想史研究;(2)逻辑与哲学的交叉互动研究(含逻辑哲学、辩证逻辑研究);(3)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含人文社科方法论)的交叉互动研究;(4)逻辑与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的交叉互动研究;(5)逻辑与语言学的交叉互动研究(含非形式论证研究);(6)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多层次逻辑教学现代化研究。近期又开拓出“思想分析与哲学践行”的研究方向。经过十余年发展,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富有活力的学术团队,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同学科中位居前列。十余年来,本学科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含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荣获金岳霖学术奖3项,荣获教育部、江苏省和中国逻辑学会优秀成果奖励12项。张建军入选中央实施“马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入选课题组主要成员,潘天群、顿新国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旨在展示南大逻辑学科的研究特色及系列成果,以与海内外学界及广大读者交流。首批书目四册为南大逻辑学科四位现职专任教授的论文自选集,请学界同仁与识者予以关注,并欢迎展开交流、切磋与合作。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负责人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张建军2013年9月于南京
全部显示∨
王克喜 江苏东海人,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逻辑学会秘书长;南开大学逻辑学专业博士(1998),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逻辑学课题组主要成员(2009)。
论逻辑与文化一 逻辑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 逻辑对文化的影响
三 文化对逻辑的制约
四 余论
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
论逻辑的个性一 从《马氏文通》到《逻辑指要》
二 普遍语法与普遍逻辑
三 逻辑的个性
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之反思
简论中国传统的逻辑理论与思想一 形象说明与抽象概括的不平衡
二 逻辑理论的明晰度不很强
三 以推类为中心
四 重问题研究,轻形式概括
推类视角下的连珠体研究一 连珠体的概念
二 连珠体的推理形式(一)二段式连珠
(二)三段式连珠
(三)复杂式连珠
三 连珠体的推理机制
《淮南子》,汉代逻辑思想的璀璨明珠一 《淮南子》及其作者
二 《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
(二)《淮南子》的名实观
(三)《淮南子》的类推思想
(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汉字与中国古代逻辑理论与思想一 语素音节文字
二 汉字系统
三 汉字的类比性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之谜一 “是”与“to be”
二 “是”的“本真”、“断真”与“存在者”
三 余论
“不”的逻辑意义研究一 句尾“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
二 固定格式中的“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
三 “不”字句的否定层次与否定命题间的关系
四 “不”字否定的量项及模糊度分析(一)在“不”字句中,当“不”与副词“都”、“很”粘连所构成的逻辑语义值
(二)“不”字与数词及副词“都”粘连时所表示的概念、存在量及模糊度分析
(三)“不”之否定与“并非”否定的比较分析
从古代汉语透视中国古代的非形式逻辑一 古代汉语的意会性与非形式逻辑
二 汉字的意会性与非形式逻辑
三 系词“是”与非形式逻辑
四 余论
汉语中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释一 词语中的反向表达
二 句子中的反向表达(一)句中用“不”字例
(二)“差一点”与“差一点十否定词”例
(三)用“好不”例
(四)用“除非……不……”例
(五)特殊的“动词+宾语”例
(六)“有日”与“无日”例
三 反向表达探源
四 汉语中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释
五 反向表达的对立统一推理
简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一 佛教逻辑论式的认识
二 作为论辩术的佛教逻辑论式
论辩与语言分析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意义一 论辩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意义
二 语言分析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意义
因明与中国文化一 因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中国文化对因明的制约
三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