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公共服务能力视角下的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纸书售价: 36.0 纸书定价:¥45.0 电子书售价: 1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征
一 基础设施的概念
二 基础设施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先行性
(二)规模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
(三)空间依附性与网络性
第二节 公共服务能力内涵与构成
一 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
二 公共服务能力的特征
(一)公共服务能力的依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有整体性
(三)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
三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构成
第三节 公共服务能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 规划能力决定着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及投资效益
二 资源汲取能力决定着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 资源配置能力和执行能力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效
第四节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从属和引导功能
二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生产的免酬因素
三 基础设施调节区域市场供求关系
四 基础设施影响区域投资和融资效应
五 基础设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先行要素
第二章 原中央苏区区域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一 地处东南沿海腹地
二 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三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 溪水密布河流纵横
五 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富集
第二节 历史文化特征
一 南迁第一站,客家文化发祥地
二 孕育苏区精神,红色资源丰富
三 古色古香,宋城文化源远流长
第三节 政治资源特征
一 经济落后,国家贫困县政策扶持
二 特殊贡献,原中央苏区特殊政策支持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三 城市化水平较弱
第五节 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一 评价模型
(一)主成分得分
(二)模糊综合评价①
二 评价分析
第三章 苏维埃时期中央苏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第一节 红色生命线——交通
一 以于都为中心的交通线
二 以瑞金为中心的交通线
三 原中央苏区沟通粤、沪的秘密交通线
第二节 农业的命脉——水利
第三节 经济的支柱——钨矿
第四节 普罗大众的启蒙——文化
一 苏区的新闻出版业
二 苏区的戏剧
三 苏区的音乐、美术、舞蹈及其他文学艺术
第五节 理想信念的内化——教育
一 干部教育
二 民众教育
第六节 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 战争年代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原中央苏区的财税制度
(一)原中央苏区的财政制度
(二)原中央苏区的税收
(三)公债与其他收入
二 苏维埃政府执行力的彰显——原中央苏区的民众动员
三 民生之本——原中央苏区的社会保障
第四章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研究
第一节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模式比较
一 韩日、欧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一)日韩模式
(二)欧美模式①
二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模式理论概述
(一)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模式
(二)市场化取向基础设施运营模式
第二节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变迁
一 政府单一 主体建设模式
(一)税费或专项资金
(二)中央地方预算投资
二 政治动员建设模式
三 农民出工、以资代劳自建设模式
四 市场化取向多种模式
五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运作程序
六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存在问题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比较
一 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概况
二 上海模式①
三 重庆模式①
四 政府主导条块分割模式
第四节 借鉴与创新:构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一 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市场化运营模式内涵
二 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市场化运营模式意义
(一)有利于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的参与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了原中央苏区政府财政资源的不足,推进原中央苏区政府建设发展基础设施
(三)市场化运营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效能,同时分担了原先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
(四)促使原中央苏区政府部门更新观念,破解等靠要的思想,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五)有效规制政府中的败德成员在项目建设中产生的寻租和腐败行为
三 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市场化运营模式可行性
(一)项自管理理论为模式的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原中央苏区BT/BOT/TOT/PPP项目融资模式的实践提供了经验
四 区域协同是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市场化运营模式保障
第五章 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基础设施总体现状
一 投资额持续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基础设施数量不断增长,但等级标准不高
三 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
一 以公路运输为主,运力不足①
二 “断头路”多,配套资金缺口较大
三 公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
一 初具规模,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洪灾问题①
二 资金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
一 投资增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二 资金缺口大,设施年久失修
三 “重地面轻地下”,排水安全性差
第五节 供电基础设施
一 线路大范围铺就,供电量不断翻升
二 用电需求压力增大,安全生产隐患较多①
第六节 邮政电信基础设施分析
一 业务量逐年递增,设施配备基本齐全
二 网点建设空白点较多,业务发展不平衡
第七节 教育基础设施分析
一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设施有所改善
二 校舍危房多,教学设施不足
第八节 卫生基础设施分析
一 医疗机构数量逐增,优惠政策效应显现
二 涨幅需求加大医疗压力,人口老龄化挑战资源配置结构
第六章 公共服务能力视角下的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规划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设计不科学
一 规划编制理念偏差
二 府际协调不畅
三 规划征询效率不高
第二节 资源汲取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财力不足
一 投资增长缓慢,配套资金不足
二 重招商轻稳商,影响民间资本汲取
第三节 资源配置能力欠佳,资源利用率低
一 市场机制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宽
二 资源分散,产出不高
第四节 执行能力偏低,目标完成质量不高
一 配套资金缺乏,执行不完全
二 人才资源不足,执行难
第七章 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1”系统分析模型
第一节 行政环境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
一 政策环境
(一)行政管理体制
(二)区域合作利益协调机制
(三)政策支持
(四)政治性团体
二 经济环境
三 法律环境
四 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节 政府人力资源的价值目标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
一 苏区精神激励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本土文化中的消极思想阻碍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组织结构分系统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
一 组织结构同构严重,公共服务地区特色不足
二 多头管理,资金分散,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节 政府管理水平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
一 管理科学性不够,拍脑袋决策现象时有发生
二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够,公共服务效率较低
第五节 建设主体的社会心理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
一 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建设主体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 社会结构转型期公务员社会心态嬗变,有利有弊
第六节 技术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但网站未能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决策作用
二 自媒体助推危机发生,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八章 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指导思想
一 立足民生
二 全面协调发展
三 “整体推进”与“分层开发”
四 优先建设发展核心区域
第二节 科学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 交通规划
二 水利规划
三 用电规划
四 邮政、通信规划
五 市政规划
第三节 构建三大机制一评价制度
一 动力机制
二 控制机制
(一)预算管制制度
(二)成本控制制度
(三)审计控制制度
(四)行政问责制度
三 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四 后评价制度
第四节 改革与完善管理体制
一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市县分治体制
二 完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 合理界定政府角色
第五节 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一 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其政治素质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构建稳定的基层人力资源队伍
第六节 建设智慧城市
一 智慧城市建设意义
二 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
(一)初步具备信息基础网络、感知设备和信源覆盖
(二)政务信息应用及社会治理管道基本搭建
(三)以电子信息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发展规模
(四)信息技术应用及受众服务普及度较高
三 智慧城市实施步骤
第九章 实证分析:原中央苏区水利设施投资效率分析及建议
第一节 原中央苏区水利设施投资效率分析
一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介
二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投入指标
(二)产出指标
三 DEA分析估算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水利基础设施综合效率分析
(二)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益
(三)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效率
第二节 原中央苏区水利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剖析——基于公共服务能力的视角
一 资源汲取能力低,导致水利设施建设财力不足
(一)转移支付少且增长缓慢,个别县出现负增长
(二)地方资金配套不足,水利建设呈“马太效应”
(三)民间资本参与不足
二 规划能力不强,影响水利设施供需平衡
(一)部分主要领导制定规划的理念偏颇
(二)决策流程欠科学,公民利益诉求表达不够
三 资源配置能力弱,导致产出不高
(一)资金来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水利事业发展
四 执行能力不高,影响各项政策目标的实现
(一)资金缺口大,规划目标部分达成
(二)重建轻管,“建、管、用”脱节
第三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和建议
一 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免配套资金与拓宽资金来源相结合
二 科学编制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增强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三 提升水利行业科学管理化水平,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 改革水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构建高效精干的人才队伍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