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上篇 思想篇
论习近平对公平正义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
一 公平正义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
二 习近平对公平正义价值观认识的深化
三 习近平对公平正义价值观的践行
四 习近平践行公平正义价值观的意义
反腐倡廉与公平正义
一 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的根本宗旨就是维护和坚守公平正义
二 公平正义是反腐倡廉的出发点
(一)腐败损害了分配正义
(二)腐败损害了权利正义
(三)腐败损害了司法正义
三 公平正义是反腐倡廉的落脚点
反腐倡廉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兼论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 苏联解体:迥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一)“内因论”:体制的弊端和高官的腐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二)“外因论”:“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罪魁
二 如何应对:完全不同的两种对策
(一)以“内因论”为基础的对策
(二)以“外因论”为基础的对策
三 习近平的对策:彻底根除腐败及其根源
四 反腐倡廉:功在当下,利在未来
论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中的“五个结合”
一 道德与法治相结合
二 “提升”和“抑制”相结合
三 中外智慧相结合
四 高层和基层相结合
五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相结合
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反腐倡廉的智慧
一 习近平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大量反腐倡廉的智慧
二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尊重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做到古为今用
(二)反对不加区别地盲目照搬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三)尊重知识和智慧,以理性的精神应对各种新问题
“德”“法”并用是习近平反腐倡廉的基本方略
一 习近平主张“德”“法”并重,反腐倡廉,治国理政
(一)重视以德立人、以德治国
(二)以法治为理国要道和治国方略
(三)德、法并举,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二 习近平强调和运用的“德”,不仅大量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元素,而且也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道德成果
三 习近平所运用的“法”,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但更主要是吸收了近现代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营养
四 习近平“德”、“法”共治方式对我们的两点启示
(一)单纯以法或以德,都不能实现反腐倡廉的目标
(二)吸收人类文明的智慧,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任何优秀成果,为反腐倡廉、治国理政所必须
习近平反腐倡廉的哲学智慧
一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哲学自觉
二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民本意识
三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辩证思维
(一)坚持惩治与预防腐败相结合
(二)坚持反腐与倡廉相统一
(三)坚持“长”与“常”的辩证法
四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认知
习近平重提“历史周期律”的意义
一 习近平与毛泽东认识和对待“历史周期律”的同与异
(一)对待“历史周期律”的“同”
(二)对待“历史周期律”的“异”
二 习近平理性民主的特点和作用
(一)习近平理性民主的特点
(二)习近平理性民主的作用
三 习近平重提“历史周期律”的重要意义
(一)又一次给全党敲响了警钟
(二)习近平提出的理性民主是打破“历史周期律”的科学决策
发挥廉政文化的反腐败作用
一 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
二 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的制约机制
“强基”与“固本”:反腐倡廉的两个着力点
一 强基:以廉政价值观引领社会文化建设
二 固本:以廉政责任制引导防腐反腐制度创新
三 民心:以反腐倡廉新成效取信于民
中篇 制度篇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观的一个巨大进步
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进步
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制度反腐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三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理念,使人们能够大胆思考和创建能够关住权力的制度
制度反腐是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最大特色
一 制度反腐是理性的,而权力反腐往往是任性的
二 制度反腐是在一定秩序下进行,而权力反腐往往造成社会混乱
三 制度反腐不会伤及无辜,而权力反腐往往会造成大量冤假错案
四 制度反腐能够净化社会环境,而权力反腐却会毒化社会空气
五 制度反腐符合逻辑,而权力反腐往往陷入悖论之中
市场化改革方向就是创造“不能腐”的制度环境
一 空想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严重误判
二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解放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际就是努力去创造“不能腐”的制度环境
干部制度改革:对腐败的有力一击
一 干部队伍能者不能上、庸者不能下、劣者不能汰产生的严重弊端
(一)使官场出现严重腐败,侵蚀干部队伍
(二)使财政负担加重
(三)引起甚至激化社会矛盾
(四)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最佳配置
二 习近平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对能者大力提拔,委以重任,从而解决“能者不能上”的问题
(二)对不合格者加以淘汰,从而解决“劣者不能汰”的问题
(三)识别混日子者并将其降职处分,以解决“庸者下”的问题
以法治思维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一 完善廉政责任制和法制,筑牢反腐倡廉的制度根基
(一)健全廉政责任制,筑牢反腐倡廉的责任根基
(二)健全法制,夯实反腐倡廉的法制根基
(三)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筑牢反腐倡廉的群众基础
二 以新制度构筑防腐反腐的坚固工程
(一)通过建立新的政治制度,防腐反腐
(二)通过建立新的经济制度,防腐反腐
(三)通过建立新的法律制度,防腐反腐
遏制腐败的根本:缚住权力任性之手
一 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
二 现行体制下权力任性的表现及根源
(一)权力制约机制有待完善
(二)权力监督机制有待强化
三 拒绝权力任性的对策
(一)构建强有力的权力制约机制
(二)强化权力监督机制
形成广泛动员的群众参与反腐败机制
一 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
(一)群众参与是防腐反腐、建设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二)群众参与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三)群众参与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二 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引导和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 完善群众参与反腐倡廉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组织引导机制,发挥群众参与反腐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健全协调有序的联动机制,发挥群众参与反腐的监督作用
(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反腐的案源作用
(四)建立健全沟通征询机制,发挥群众参与反腐的智囊作用
(五)建立健全社区民意反映机制,发挥社区重要的监督平台作用
“四位一体”构建惩防结合的反腐败体系——毛泽东反腐倡廉的经验启示
一 思想教育是防腐的前提
二 民主治腐是关键
三 依法惩腐是保障
四 群众参与是基础
深化国企改革是制度反腐的重要环节
一 国企腐败:一个沉重的话题
二 国企腐败成因:深层探析
(一)为观念所误
(二)缺乏外部监管
(三)企业治理设计错误
(四)国企领导人的任命制度有误
三 针锋相对:提出对策
(一)观念的突破
(二)进行国企薪酬改革
(三)进一步深化对国企的全面改革
(四)适当地推进“国退民进”
习近平向政治腐败开战
一 政治腐败:一种非常严重但却极易被人忽视的腐败
二 政治腐败的种种表现
三 习近平预防和消除政治腐败的举措
(一)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纪委地位提升——党内监督制度的改革
(三)巡视督查——流动的监督站
(四)海外追逃——断了腐败者最后的退路
(五)道德提升——向“贪腐文化”开战
下篇 道德篇
加强公德建设是预防官员腐败的一项根本举措
一 强调官员应坚守和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二 强调官员应正确认识公权力的来源
三 强调官员应培育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
提升私德:练就拒腐防变的内功——论习近平的私德思想
一 重视亲情,坚持原则
二 为人谨慎,诚信友善
三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四 崇尚朴素,反对奢靡
五 潜心学习,探求真理
公德庸俗论与私德无害论:腐败的观念成因及对策探析
一 官员腐败的现状及危害
(一)官员腐败的现状
(二)官员腐败的危害
二 公德庸俗论和私德无害论:官员腐败的观念成因
(一)公德与私德
(二)官员的公德与私德
(三)公德庸俗论及其对官员腐败的影响
(四)私德无害论及其对官员腐败的影响
三 从观念上预防官员腐败的措施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公德和私德教育
(二)从传统文化中开掘道德资源,为社会主义的公德和私德建设服务
(三)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秀道德思想,完善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以新道德构筑防腐反腐的坚实工程
一 官员腐败的道德原因
二 以新道德构筑防腐反腐奠基工程
(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防腐反腐提供了新的道德武器和精神支撑
(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掘防腐反腐的道德资源,做到古为今用
(三)加强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党政高级干部的公德和私德教育,提升各级干部尤其是党政高级干部的素养和道德水平
“公德”、“私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 公德、私德的认识误区及其危害
(一)公德的矮化的误区及其危害
(二)以私德代替公德评价的误区及其危害
二 习近平公德思想和私德思想的意义
(一)习近平公德私德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习近平公德私德思想的实际意义
从习近平的公德观看反腐倡廉
一 公德的矮化及其危害
二 习近平公德观的意义
三 反腐倡廉重在提升官德
“公”应该是为官从政者的道德基础
一 腐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一些官员对“公”失去了信仰
二 反腐倡廉必须重树“公”的信仰,以“公”为从政者的道德基础
习近平强调“公”的深远意义
一 “公”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信仰,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 现实中,“公”被贬低和歪曲及其原因
三 习近平重提对“公”的信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四 重树“公”的信仰、高扬“公”的价值是历史的启示
(一)我们应该信仰“公”,但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
(二)我们应该信仰“公”,但要辩证地看待公私关系
(三)我们应当信仰“公”、发展“公”,但要采取合法手段
(四)我们信仰的“公”是具体的,不能把它抽象化
(五)我们应该信奉“公”,以“公”作为从政者的道德标准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