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研究

纸书售价: 30.0 纸书定价:¥3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一)主要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
(二)从法律的角度探讨非营利组织的规制与管理问题
(三)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非营利组织的问题
(四)从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变革的角度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五)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个案研究
(六)从(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关系
二 关于基金会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社会互构论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四)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理论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个案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访谈法
(四)文献法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 组织结构
二 资金劝募
三 资金分配
四 激励机制
五 监督机制
六 评估机制
第二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有关概念阐释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
一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二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三 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界定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四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阶段
(一) NPO萌芽阶段
(二)“科学慈善”创立阶段
(三) NPO成长阶段
(四) NPO在全球的推进阶段
五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
第二节 基金会
一 基金会的来源与发展历程
二 中国基金会及其解读
(一)非营利性
(二)“公益性”与基金增值
(三)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大类别
(四)章程规范和规范章程
(五)基金会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六)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
(七)基金会的公益支出和运作成本
(八)税收政策和会计监督
(九)对涉外基金会的管理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及其特性
(一)双重性
(二)私募性
(三)组织目标的特定性
(四)运作型
(五)志愿公益性
第三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一 非营利组织结构的内容
二 非营利组织结构的设置标准及类型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一 组织机构设置
二 组织机构职能设置
(一)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
(二)监督机关——监事会
(三)执行机关——秘书处或办公室
(四)基层机关——各专业工作部门
三 组织机构人员设置
(一)理事会理事的设置
(二)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的设置
(三)监事会人员设置
(四)专业工作部门人员设置情况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的特点
一 组织结构扁平化
二 组织结构规范化
(一)章程体现的规范性
(二)具体制度体现的规范性
三 组织结构设置市场化
(一)依据市场设置职能部门
(二)名誉理事的设置
四 组织权力集中化
五 组织结构柔性化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的缺陷
一 高层权力的“断电”
二 中层秘书处成万能机
三 基层工作人员角色混乱
四 部分监事会形同虚设
第五节 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的相关建议
一 厘清组织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模式
(一)互构中形成的朋友关系
(二)互构中形成的伙伴关系
二 引入共同治理机制,消解“内部人”控制
三 “以人为本”,合理形成组织内人员的角色定位
四 通过实质性的监督手段,保障组织功能的合理发挥
第四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劝募机制
第一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内涵及性质
第二节 劝募研究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国外学者对劝募的研究
二 国内学者对劝募的研究
(一)劝募的合法性研究
(二)劝募的市场化运作分析
(三)劝募后期的管理工作分析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劝募现状调查
一 劝募地位与劝募范围:依附性与特定空间
(一)父子关系及其结构性的绝对依赖
(二)松散的上下级关系及其行为的相对自主性
二 劝募形态与方式:产品导向与重大活动
三 资源动员与筹资对象:以校友为主
(一)着重培养在校学生对母校的浓厚情感
(二)增强毕业后留校工作校友的归属感
(三)持久稳定地向走出学校的校友表达“母爱”之情
四 劝募活动的重要角色:领导者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机制完善之路径
一 扩大社会资源的动员范围,拓宽劝募对象
(一)个人剩余财富的增加
(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
(三)国家对民间捐赠空间的挤占
二 更新劝募理念,迈向顾客导向阶段
三 摆脱卡里斯马现象,形成专业的劝募人员
四 以感染劝导为主,提升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工作技能
五 建立符号资源,形成捐赠文化的整合中心
第五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机制
第一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概况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要素
(一)公益支出
(二)运行成本
(三)投资增值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结构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目的
四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方向
(一)奖助学金方向
(二)校园建设方向
(三)课题研究方向
(四)资金运作方向
(五)试点性工作方向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特点
一 资金的稀缺性
(一)资金的稀缺性体现在它的多用性上
(二)资金的稀缺性体现在它的不稳定性上
(三)资金的稀缺性还体现在资金方向的不可预测性上
二 资金分配灵活化趋势明显增强
三 资金分配决策方式的多样化
(一)以个人决策为基础的自由型分配
(二)以基金会决策为基础的计划型分配
(三)以双向选择为基础的混合型分配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的漏洞与问题
一 资金支出规模与结构问题突出
二 资金分配规则的空置
三 资金结构单一化
四 资金投资风险化
五 管理费意义曲解化
六 基金会低成本运作
第四节 透明、合理、高效: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新建
一 以系统优化为资金分配的原则
二 以充分有用为资金分配的效能标准
三 以竞争增效、能级对应为资金分配的价值目标
四 以弹性冗余为资金分配的灵活性体现
第六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机制
第一节 当前激励机制研究的理论综述及有关视角
一 从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到综合型激励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
二 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
三 “人际关系和晋升”的主要关怀
四 “工资、奖金、福利”的表现手段
(一)工资
(二)奖金
(三)福利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特性与问题分析
一 特殊的激励主体:单位体制与科层组织模式的高校
(一)“单位制”大学
(二)办公经费对于高校的依附
(三)工资、奖金、福利对于大学的依托
二 正式激励手段的不公平
三 非正式激励手段的不确定
四 价值激励方式比较脆弱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激励机制的多元化构建
一 组织体制上实现相对独立
二 合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三 实行正式激励与非正式激励的合理化分配
四 完善外在的社会政策制度
第七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机制
第一节 监督机制的概念阐释与文献回顾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机制的具体表现
一 内部监督及其现状调查
(一)财务和基金管理中的监督
(二)项目活动过程中的监督
(三)理事会机构监督
二 外部监督及其现实表现
(一)外部体制性力量监督
(二)外部社会性力量监督
(三)来自捐助者的直接监督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一 体制缺陷导致监督虚位
二 立法缺失导致监督缺位
三 观念缺失导致监督无力
四 舆论力量薄弱导致监督无效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机制的构建:他律与自律
一 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 从道德驱动自律走向制度化自律
第八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过程中的评估机制
第一节 评估机制的有关界定与文献研究
一 评估的含义与特点
二 不同角度的评估标准
(一)前期评估、中期评估与后期评估
(二)自我评估与外部专家评估
三 非营利组织评估的文献回顾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评估机制的要素及其现实考察
一 非营利性评估不到位
二 使命与战略规划评估不重视
三 项目评估不系统
四 能力评估不足
五 绩效评估不够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评估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完善
一 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评估程序
二 根据不同时间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估类型
三 选择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一)逻辑框架法
(二)参与式评估法
(三)综合评估法
第九章 结语:社会互构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
第一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体现的国家与社会间关系变化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利益相关者间关系互构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企业间的社会责任分享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捐赠者的相互信任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志愿者间的精神互助
(一)纯粹的利他主义
(二)精神回报动机
(三)谋利动机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未来发展展望
一 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法律规制与政府管治
二 构建更浓厚的慈善文化,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三 加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公共责任机制建设,形成以“问责、透明、公开”为标志的公信力
四 完善外围环境支持系统,建立统一的非营利组织制度框架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