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风》《骚》渊源与唐诗气象
第一节 “风骚”并称与南北文化交融
一 “风骚”并称之由来
二 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梳理
三 南北文化之特征与风貌
四 南北文化差异之成因
五 南北文化交融之诗歌新境界
第二节 《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一 《风》《骚》诗脉之管窥
(一)《风》《骚》文学精神之承传
(二)《风》《骚》艺术形式之承传
(三)《风》《骚》表现手法之承传
二 唐诗精神之魅力
(一)精神闳美
(二)性情纯美
(三)人情贞美
(四)语言新美
(五)意境优美
第二章 唐代《风》《骚》研究之概论
第一节 唐代《风》《骚》文本研究综览
一 唐代《诗经》研究管窥
二 唐代《楚辞》研究鸟瞰
(一)唐人贬斥屈原及其《楚辞》之情形
(二)唐人褒扬屈原及其《楚辞》之实况
第二节 《毛诗正义》经学话语与诗学意义
一 《毛诗正义》之背景、品格与地位
二 《毛诗正义》的编撰体例与疏解特点
三 《毛诗正义》之学术创新与诗学意义
第三节 《文选》李善注引《风》《骚》之原论
一 《文选》李善注征引《风》《骚》之文学精神发微
(一)从词句承传之渊源生态,看李善注所蕴涵的文学精神
(二)从以事析典的注释方式,看李善注所潜在的文学精神
(三)从比兴艺术的广泛运用,看李善注所彰显的文学精神
二 《文选》李善注征引《风》《骚》之学术思想探赜
(一)竭泽而渔,例证翔实
(二)尊重学术,存真求实
三 结语
第三章 唐人对《风》《骚》精神之评价
第一节 初唐《风》《骚》精神之评议
第二节 盛唐《风》《骚》精神之评述
第三节 中唐《风》《骚》精神之评说
一 对屈原“发愤以抒情”说的承继与发展
二 称誉屈原为文章豪杰之士
三 充分肯定屈骚的文辞之美并仿效之
第四节 晚唐《风》《骚》精神之评价
第四章 唐人对《风》《骚》精神之融通
第一节 《风》《骚》题旨之承传
一 日暮相思情意浓
二 “乐土”意识觅桃源
三 悲秋情怀感古今
第二节 《风》《骚》体式之仿效
一 诗经体之仿作
二 屈辞体之仿作
第三节 《风》《骚》意象之摄取
一 杨柳意象对唐诗的影响
二 马意象对唐诗的影响
(一)唐人爱马之深厚情结
(二)唐人咏马之基本类型
(三)以马为友之仁爱情怀
三 橘意象对唐诗的影响
四 巫山、云雨意象对唐诗的影响
第四节 《风》《骚》意境之融化
一 唐代诗人对《诗经》意境之融通
(一)唐人对“月下怀人”意境之融通
(二)唐人对“泪别亲人”意境之融通
二 唐代诗人对《楚辞》意境之融通
(一)《楚辞》意境美呈现之四种形态
(二)李白对屈骚意境之融通
(三)李贺对屈骚意境之融通
(四)李商隐对屈骚意境之融通
(五)杜甫对屈骚意境之融通
第五节 《风》《骚》技巧之借鉴
一 唐代诗人对《诗经》技巧之借鉴
(一)唐人借鉴“对面飞来法”
(二)唐人善学“以丽写丑法”
二 唐人对《楚辞》技巧之借鉴
(一)唐人仿效“时空虚拟法”
(二)唐人青睐“卒章总括法”
第六节 《风》《骚》语典之袭用
一 唐人对《诗经》“飞蓬”、“黍离”、“甘棠”语典之袭用
(一)飞蓬
(二)黍离
(三)甘棠
二 唐人对《楚辞》“摇落”、“惆怅”、“木叶”语典之袭用
(一)摇落
(二)惆怅
(三)木叶
第五章 《风》《骚》自然意识与唐诗绿色情思
第一节 《风》《骚》山水意识与唐代山水诗
一 《诗经》山水意识审美
二 《楚辞》山水意识审美
(一)山水景物的感伤色彩
(二)山水景物的游览性特征
(三)山水景物的虚幻性手法
(四)山水景物的亲和性情感
三 唐代山水诗生态审美
(一)畅神之山水
(二)感怀之山水
(三)人化之山水
第二节 《风》《骚》草木虫鱼与唐诗绿色情思
一 《诗经》草木虫鱼之意蕴
(一)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意义
(二)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意义
(三)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意义
(四)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意义
二 《楚辞》草木虫鱼之价值
(一)《楚辞》草木虫鱼之研究概况
(二)《楚辞》动植物景观形成之因
(三)《楚辞》草木虫鱼之表现特征
(四)《楚辞》草木虫鱼之“意义符号”
三 唐诗物我和谐的绿色情思
(一)与物谐乐
(二)以物为友
(三)颂物以美
(四)感物惠德
(五)赏物生趣
(六)悲物悯人
(七)由物悟理
(八)托物寄怀
(九)假物以讽
(十)护物有责
第三节 唐代自然生态诗之兴盛与儒、释、道自然观
第六章 《风》《骚》比兴传统与唐诗意境理论
第一节 《风》《骚》比兴艺术之演进
一 《风》之主客体分离与《骚》之主客体吻合
二 《风》之零散片断与《骚》之集中系统
三 《风》之触物生情与《骚》之托物寄情
四 《风》之比兴实景与《骚》之比兴幻象
(一)取决于《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对《诗经》比兴艺术的全面借鉴
(二)楚文化的陶冶为《楚辞》的比兴艺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楚地的山水草木、自然风光,不仅为屈原作品的“比兴”提供了繁丽的素材,而且便于诗人营造气氛,表现主题,拓展诗境
第二节 唐诗比兴之思维形态
一 托物比兴
二 借古讽今
三 男女君臣
第三节 唐诗意境理论之诞生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