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中国的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考察

纸书售价: 31.2 纸书定价:¥39.0 电子书售价: 1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内容提要
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企业卷·乡镇卷·村庄卷总序
中国国情调研丛书·乡镇卷序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规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规划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概述
第一节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与指标
一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二 城镇化的指标
第二节 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一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动
二 农业生产率提升对城市化的促动
三 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对城市化的促动
四 制度状况对城镇化的约束与促动
五 科技、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和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与促动
第三节 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一 向城镇集聚的阶段
二 郊区化阶段
三 逆城镇化阶段
第四节 城镇化的模式
一 关于城镇化的类型
二 城镇化的模式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城镇化
一 城镇化几乎处于长期停止状态
二 城镇化过程波动大
三 城镇化与结构失衡
四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五 既限制大城市发展,又限制小城镇发展,国家基本没有形成明确的城镇化战略方针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
一 城镇化进程呈现不断加快之势
二 城镇化率波幅缩小并呈稳步上升态势
三 城、镇体系逐步优化
四 郊区化倾向已经显现
五 确立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战略
六 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七 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八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九 东部地区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领头羊
第四章 江苏省城镇化的进程与现状
第一节 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一 改革开放前江苏省缓慢的城镇化进程
二 改革开放后江苏省的城镇化
第二节 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 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动力的时期(1979—1989年)
二 以开发区建设为主要动力的时期(1990—1997年)
三 以都市圈和城乡一体化为动力的时期(1998—2012年)
第三节 城乡统筹、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 新型城镇化模式产生的背景
二 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
第五章 靖江市的城镇化
第一节 靖江市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进程
一 靖江市概况
二 靖江市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靖江市促进城镇化的做法
一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二 产业的聚集发展
第三节 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 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
二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第四节 城镇化的成就与不足
一 主要成就
二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东兴镇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东兴镇基本概况
一 自然地理状况
二 东兴镇的历史溯源
三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镇党政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一 党政机构及其职能设置
二 事业机构的调整
三 党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取向
第七章 东兴镇的工业规模化和集中化
第一节 工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促进工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 选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二 强化服务和监管,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三 企业方面的发展措施
四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三节 城镇化与工业企业发展典型案例
一 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
二 江苏皓月汽车锁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章 东兴镇的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
第一节 东兴镇农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促进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二 强化组织领导,培育农业生产主体
三 注重粮食生产,推进规模化经营
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五 以专业化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优势农业发展
六 强化反哺农业力度,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七 加大质量建设力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八 加大科教兴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九 搞活土地流转,着力保障农民利益
第九章 东兴镇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 拓展城乡道路交通、桥梁网络
二 增加管网建设投入,提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三 逐步加大文教、体育、卫生和商业设施的投入力度
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节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一 全力推进文昌新村的建设
二 加大对集中居住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三 配合集中居住,严打违章建筑
四 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 东兴镇城镇化的实绩
第三节 行政村发展与城镇化
一 何德村基本状况
二 万盛村基本状况
三 何德村与万盛村基本状况的比较
四 何德村与万盛村城镇化状况比较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即将跨入第二阶段
二 制度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 大、中、小并举是中国城镇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四 政府在城镇化早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市场的调配功能更有效
五 东部发达省份可以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先行者和探路者
六 县级市对城镇化模式的直接探索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
七 小城镇在城镇化第二阶段将发挥新的功能
八 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城镇化
第二节 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城镇化基本方针,厘清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二 依据城镇化的需要,全面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
三 制定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产业政策
四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城镇化
五 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六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