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研究

纸书售价: 78.4 纸书定价:¥98.0 电子书售价: 3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高端研讨会共识
1.村民自治具有强大的内在价值
2.村民自治需要有效的实现形式
3.地方实践:村民自治迎来了新的阶段
4.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与一 定的条件相关
5.内生外动: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
6.前景展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
第一部分 学术论文
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一 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
二 村民自治实现形式的三 个波段及特点
三 建构多层次多类型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
利益相关: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产权基础
一 利益相关是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一)利益与治理方式紧密相关
(二)利益相关是自治的基础
(三)利益相关程度决定自治程度
(四)基于利益相关的产权结构决定村民自治
二 村民自治源于利益相关的产权演变
(一)传统家庭私有制下的自治
(二)共有体制下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三)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自治
三 以利益相关为核心探索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地域相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空间基础
一 地域相近与自治的有效性
(一)地域相近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础
(二)村落类型与地域相近的多样性
二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地域相近”
(一)传统乡土自发秩序下的地域单元
(二)国家建构下行政化的地域单元
(三)村民自治中扩大的地域单元
(四)实践中合理地域单元的探索
三 结论与进一步的讨论
文化联结: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新探索
一 自治文化:村民自治中不容忽视的研究路径
二 绵延之维:寻找村民自治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 文化联结: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地方经验
四 延伸的讨论与思考
问卷调查反映的当前村民自治情况
一 农村居民的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客观参与状况
二 农村居民的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主观参与状况
三 村民对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评价
四 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运作情况
五 农村居民对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六 村民参与的权利基础和沟通渠道
七 问卷调查反映的基本情况
新型城镇化下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城乡一体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作为生活方式的村民自治
走向社区建设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力调控模式创新——写在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诞生十周年之际
一 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由来
二 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型权力调控模式
1.形成了以控制为主、协调为辅的混合型权力结构
2.建构了制约、监督、沟通三位一 体的权力运行机制
成都市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经验与价值
一 背景及动因
(一)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是完善现有村民自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三)构建农村新型治理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一 体化战略的迫切需要
二 做法与经验
三 成效与问题
四 意义与价值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村村民自治实现形式研究
一 林改后农村村民自治的变化
1.村民参与度扩大
2.村民代表选举出现竞争
3.民主管理逐渐程序化
4.村级财政状况有了改善
5.林业能人迅速成长
6.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多样化
二 林改后农村村民自治面临的新问题
1.外来资本进入与普通林农矛盾
2.村民参与度呈倒“U”形起伏
3.村代表素质与群体性决策失误
三 完善林改后农村村民自治
1.决策与实施机制:“六步工作法”
2.外部协助机制:政府援助相应的智力资源
3.合作机制:相互信任和多重自治组织体系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与社区治理转型——基于中山市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一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治理话语
二 公共服务融合:社区治理功能转型
三 公共参与融合: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
四 结语和启示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宜州市安马乡“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为例
一 “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背景和缘由
二 安马乡“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的创新与运行绩效
三 健全“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一)加快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开发,营造民主自治的文化氛围
(二)促进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减少来自现有利益者的阻力
(三)完善“党群理事会”运作机制,寻求获得法理上的支持
四 结语
派系竞争与村级治理的协商民主——浙江省X村的调查
一 村庄社会中的派系竞争
二 派系竞争中的民主协商机制
1.派系间的博弈过程有助于协商理念的确立。
2.派系博弈引发村级治理协商制度的创新。
3.多元派系间的博弈和协商,有利于利益的均衡分配。
三 多元派系协商民主与村庄治理的相关思考
(一)理想类型的构建
1.通过协商达到村级事务的公共理性。
2.派系协商加强决策的合法性、公开性。
3.派系协商加强村务决策执行的责任性。
(二)现状及启示
村民眼中的村民自治运行质量——对访谈材料的初步整理
一 村民自治运行质量:值得反思的话题
二 访谈材料说明
三 农民对村民自治的评价并不高—对访谈材料的初步整理
四 简短结语
清远实验:重达自治的农村治理体系改革——以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为例
一 清远试验的背景
(一)行政村村民自治的困境
(二)自然村草根自治的活力
二 清远试验的举措
三 清远试验的价值
(一)夯实自治根基,推进社会直接民主
(二)连接自治传统,挖掘乡村自治元素
(三)行政自治分离,破解村民自治困境
(四)理顺治理层级,实现官民共同治理
四 清远试验的困境
(一)再度行政化的可能
(二)对上衔接中的困境
(三)变化发展中的乡村
(四)宏观环境难以避开
五 讨论与结论
人情相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社会基础
一 人情相系: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一)人情关系具有自治需要的互助功能
(二)人情关系具有自治需要的秩序功能
(三)人情关系具有自治需要的信任功能
二 人情相系:村民自治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传统社会人情关系与乡绅自治
(二)国家与农民关系下人民公社制度
(三)开放时期人情关系与村民自治
三 人情相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新时期善治的乡村载体问题研究——以广西宜州市安马乡经验为例
一 “第三波”:国家对农村基层管理的善治转型
二 “空制度:部分村委会难以成为善治的乡村载体
三 “安马经验”:案例介绍
四 “善治载体”:安马经验的启示
1.构建屯级党群理事会能发挥伦理社会优势
2.构建屯级党群理事会能使党和乡村精英有机结合
3.构建屯级党群理事会能实现农村公共利益最大化
4.构建屯级党群理事会能激发“互构型善治”
五 小结
第二部分 调研报告
广东云浮篇
“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
一 “组为基础”:村民自治的基本组织单元
二 “三级联动”: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及互动
三 “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长效性和方向性价值
三级理事会破解农村“一事一议”难题——广东云安县组建三级理事会的调查和思考
一 三级理事会着力农村“一 事一 议”的做法
二 三级理事会组织实施“一事一议”的成效
三 三级理事会着力农村“一事一议”的启示
信用自治:以金融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广东省郁南县村民信用自治的调查与思考
一 村民信用自治制度的建立及运作
二 村民信用自治实践的成效
(一)小信用大发展
(二)小信用大民生
(三)小信用大管理
(四)小信用大稳定
三 村民信用自治实践的启示
(一)金融创新是社会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二)诚信建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
(三)信用自治制度要充分依靠群众
(四)社会管理要深挖乡土文化的实用价值
服务自治:村民自我服务的新探索——广东云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一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做法
1.建体系,引导服务下乡
2.立机制,保障服务下乡
3.强管理,促进服务下乡
二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效
三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启示
广东佛冈篇
“队委”自治:根植于华南乡土社会的草根自治形式——广东省新农村试验区大田村“队委”自治经验与启示
一 “队委”自治发展历程
(一)宗族自治:传统乡村社会的自治形式
(二)“队委”管理: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样式
(三)“队委”自治:自然生长的草根自治形式
(四)理事会自治:草根自治形式走向制度化
二 “队委”自治制度特点
(一)自治组织设置非正式化
(二)自治组织人员非固定化
(三)自治体制机制非制度化
(四)自治组织运行非行政化
三 “队委”自治经验启示
(一)尊重群众首创,注重自治的草根性
(二)尊重村民自发,注重自治的乡土性
(三)尊重地区差异,注重自治的多样性
(四)尊重历史传统,注重自治的共同体
(五)尊重群众自治,注重自治的自治性
自治重心下移:农民参与的基层设计——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 破题:村民自治的困境
(一)自治主体错位
(二)自治单位过大
(三)自治纽带缺失
二 实践:自治重心的下移
(一)搭建村级服务平台,释放参与活力
(二)村民自治单位下移,优化参与载体
(三)做实农民合作组织,构建参与纽带
三 成效:村民自治的落地
四 价值:自治下移的意义
(一)“自治下移”是对传统资源的挖掘,激活基层单元的活力
(二)“自治下移”是一种存量改革,是对传统治理结构的变革
(三)“自治下移”是对农村的再组织化,破解一盘散沙的局面
五 未来:仍须破解的问题
(一)自然村“村委会”的定位问题
(二)如何避免“自然村”行政化问题
(三)“自治力量”的挖掘与培育问题
(四)“试验区”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
湖北秭归篇
村落自治: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基于湖北省秭归县创新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
一 为什么要实行村落自治
(一)自治单位过大,村民自治难参与
(二)利益纽带缺失,村民自治难民主
(三)行政自治相冲突,村民自治难作为
二 村落为什么适合自治
(一)利益相关
(二)地域相近
(三)文化相连
(四)能人相拥
三 村落自治如何开展
(一)划小单位,两级自治
(二)设岗定责,分类治理
(三)民事民议,民主运行
(四)以奖代补,提供抓手
四 村落自治的运行成效
五 村落自治的政策启示
(一)农村两级村民自治正在形成
(二)村民自治的合理单位有待探讨
(三)村民自治应允许存在多种实现形式
村落:村民自治的有效单位——基于湖北省秭归县创新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 自治村落如何划分
(一)地域相近,规模适度
(二)利益相关,共建同享
(二)文化相连,便于凝聚
二 村落自治成效如何
(一)一长八员为平台,公共服务有供给
(二)村落发展为共识,村民认同有增强
(三)利益联结为纽带,公共事务有参与
三 以村落为自治单位的启示
内源共治: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基于湖北省秭归县农村治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一 “内源共治”治理体系的背景
(一)治理空间难以发挥乡村内在动力
(二)治理方式难以利用乡村内在资源
(三)治理结构难以满足农民内在需求
二 “内源共治”治理体系的实践
(一)激发乡村内在动力,推进村落自治
(二)挖掘乡村内部资源,设立“一长八员”
(三)利用乡村内生机制,完善治理体制
(四)借助乡村内在方法,改进治理方式
三 “内源共治”模式的治理成效
(一)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
(二)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
(三)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
(四)优化了乡村治理体系
四 “内源共治”治理模式的启示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从农村基层着手
(二)“内源型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两级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有益探索
灵活治理: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模式——基于湖北省秭归县乡村治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一 “灵活治理”的做法与实践
(一)灵活划分治理单元
(二)灵活设置治理主体
(三)灵活运用治理方式
(四)灵活构建治理机制
二 “灵活治理”的治理成效
(一)治理效率显著提高
(二)治理风险明显降低
(三)治理资源更加丰富
(四)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三 “灵活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灵活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灵活治理”是一套系统化的乡村治理机制
(三)“灵活治理”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性
两级自治:农村社会治理的又一 重大探索
一 秭归“两级自治”的具体做法
(一)回归村落,进一步划小自治单元
(二)一长八员,进一步拓宽自治平台
(三)双线运行,进一步理顺自治关系
(四)尊重传统,进一步激活自治机制
二 秭归“两级自治”的初步成效
(一)小自治,大潜力
(二)小自治,大发展
(三)小自治,大事业
(四)小自治,大和谐
三 秭归“两级自治”的经验启示
(一)创新治理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之举
(二)广泛发动农村社会力量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动力
(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出发点
(四)传统社会资源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
广西河池篇
党领民办: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基于广西河池市自治创新的经验探索
一 河池“党领民办”的探索实践
(一)党领导:以多种方式强化党的领导
(二)屯实施:组织下移夯实屯级自治
(三)户参与:“权、责、利”激发农户参与
二 河池“党领民办”的实践成效
(一)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克服制度“空转”让自治“落地”
(三)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
三 河池“党领民办”的经验启示
(一)村民自治离不开党的有效领导
(二)党的领导要保障农民当家作主
(三)多种村民自治有效形式的探索
两级自治破解村民自治落地难题——广西河池市“屯级党群理事会”运作经验启示
一 探索:以“党领民办”激活群众自治
二 成效:让村民自治“落而实之”
三 启示:村民自治实现形式的有益探索
屯级党群共治: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基于广西河池市村民自治实现形式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一 村民自治运转的现实困境
(一)层级单一,治理单元过大导致村民自治难参与
(二)形式单一,参与渠道有限导致村民诉求难表达
(三)主体单一,干群互动缺乏导致村庄治理难开展
(四)功能单一,村委行政导向导致公益事业难推动
二 河池“屯级党群共治”的实践做法
(一)划小单位,推动两级自治
(二)党领民办,搭建自治平台
(三)党群互动,激活村庄能人
(四)简政放权,丰富自治功能
三 河池“屯级党群共治”的成效
(一)扩展了村民自治参与渠道
(二)发挥了基层党员引领作用
(三)推动了基层群众主体参与
(四)提升了村庄治理实际成效
四 屯级党群“共治”的现实启示
(一)以丰富自治层级为基础,降低群众参与难度
(二)以加强党的引导为推动,保障自治良性运转
(三)以促进多元共治为核心,激活群众参与热情
(四)以扩展参与载体为途径,落实基层自治功能
探索基层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广西河池市“党领民办”自治创新的基本经验
一 创新背景:“党软屯痪”遭遇治理三难
二 工作纪实:“引放议评”构筑协同共治
(一)引——践行先锋带头角色,优化党的引领作用
(二)放——充分放手发动群众,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三)议——完善民主议事决策,落实村屯群众自治
(四)评——构建全面联评联动,改善基层考评监督
三 经验启示:“党领民办”实现有效自治
1.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2.破解了新时期村庄公益事业有心无力的难题。
3.创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4.扭转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被动局面。
其他
村落自治:激发村民自治内在活力——对河南省许昌市的调查与思考
一 村落自治的运行
二 村落自治的运行效果
三 推行村落自治的启示
传统农业区河南中部村民自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禹州市褚河镇五个行政村为例
一 村民自治运行的四大特点
二 村民自治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民主制度形同虚设
(二)村两委缺乏内在活力
(三)社会组织力量难协同
(四)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三 落实与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对策
清远村民自治改革已走在全国前面要争取这个前沿阵地成为全国性的样本
声音
谈改革背景与特点
谈改革意义
谈核心价值
谈改革建议
第三部分 会议研讨篇
地方改革经验研讨会纪要
一 广西河池市:“党领民办,群众自治”
(一)经验介绍卢嘉进(中共广西河池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一 主要做法
二 主要成效
三 经验启示
(二)专家点评
(三)自由提问
二 广东云浮市:“自然村乡贤理事会”
(一)经验介绍:陈之经(广东云浮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二)专家点评
(三)自由提问
三 湖北秭归县:“村落自治”
(一)经验介绍:黄传喜(中共湖北省秭归县县委副书记)
(二)专家点评
(三)与会人员、记者自由提问
四 广东佛冈县:“村民自治重心下沉”
(一)经验介绍:刘恩举(广东佛冈县委常委、副县长)
(二)专家点评
(三)与会人员、记者自由提问
(四)徐勇教授总结发言
一 引言
二 “四地经验”的特点
三 “四地经验”的普遍性价值
四 “四地经验”的进一步探索方向
村民自治理论研讨会纪要
一 史卫民教授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二 任中平教授发言(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1.背景和动因
2.做法与经验
3.意义和价值
4.特色与亮点
三 曹国英发言(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巡视员)
四 唐秀玲教授发言(广西区委党校教授)
五 邓大才教授发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一 会议及论文的背景
二 利益相关是决定自治单元的重要依据
六 王勇教授发言(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七 陆益龙教授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八 张小劲教授发言(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九 肖立辉教授发言(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十 董江爱教授发言(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十一 孔凡义副教授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十二 唐鸣教授发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十三 党国英教授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徐勇教授总结发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一 村民自治的“三波段理论”
二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理论研究方向
三 国家治理背景下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考察方向
汤晋苏副司长总结发言(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副司长)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