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

纸书售价: 68.8 纸书定价:¥86.0 电子书售价: 34.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社会发展经验丛书》编委会
第一章 导论
一 城市与乡村之关系何以成为问题
二 城乡关系的几个研究视角
(一)冲突—融合论
(二)结构转型论
(三)统筹和一体化论
三 研究路径和分析框架:一个“机会结构—互动机制—行动策略”的分析框架
(一)日常生活情景和逻辑中的“结构—机制—行动”
(二)研究视角、叙事线索和方法
第二章 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 农本经济延续下相对开放的城乡关系(1949—1952)
二 总体性支配下城乡关系的国家性建构(1953—1978)
(一)汲取乡村的内向型资金积累
(二)工业上下马与劳动人口进出城
(三)粮食短缺、“盲流”与城乡隔离制度的开端
(四)替代家庭经济组织功能的合作化运动
(五)全面分隔城乡的户籍制度
(六)城市“单位制”和农村“集体制”
三 乡村自主性增长下的城乡关系(1978—1984)
(一)地方自主权扩大对于城乡关系的影响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劳动力冗余的非农化
(三)农产品价格双轨制与城乡要素市场化流动
(四)财政包干与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化
(五)小城镇发展对城乡隔离格局的弱化
四 竞争型增长下的城乡关系(1985—2002)
(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农业“三要素”留乡还是进城?
(二)劳动力流动与城乡职业分工体系的改变
(三)双轨制与城乡工业竞争性增长
(四)分税制与地方分成性增长和竞争
(五)开发区建设与县际城市化竞争
五 城乡统筹模式下的城乡关系(2002 年以来)
(一)“多予、少取、放活”、“反哺”与统筹城乡
(二)二次分税制与地方政府经营模式的转换
(三)民工潮与区域间城市化竞争
(四)城乡统筹:县域城市化议题的提出
第三章 要素流动中的城乡关系
一 国家主导下的土地要素身份化: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
(一)国家总体性计划体制下城乡土地功能差异
(二)市场化改革与农村民间土地市场的兴起
(三)土地市场兴盛与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四)“还权赋能”:破解土地集体制与土地身份化的改革试验
二 人口城市化:人口、土地和户籍三位一体的结构与解构
(一)人口、土地与户籍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人地分离”
(三)农民工进城与“半城市化”
(四)行政主导下的农民城市化:“进城”和“上楼”
三 农产品市场兴起:土地收益权变革与市场结构变迁
(一)城乡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
(二)农村工业化与城乡商品流通
(三)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户经济与资本企业
(四)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农产品市场转型
(五)网络时代与农产品市场
四 资源资本化与资本下乡
(一)城乡资本的单向流动: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困境
(二)“资本下乡”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章 制度控制与“反控制”下的城乡关系
一 将行动者引入观察和分析中心
二 计划控制时代的反向机制
(一)瞒产私分:对农产品剩余控制的抵制
(二)“磨洋工”:对集体制生产控制的逃逸
(三)外出:对谋生手段控制的挣脱
(四)“盲流”:对“职业—身份”控制的摆脱
(五)工业进社队:对城乡产业分割的突破
(六)“包产到户”:对占有和经营方式控制的变革
三 从双轨制到市场化:乡村的“反控制”空间
(一)要素市场化交换:乡村的竞争机会
(二)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反向“拉力”
(三)劳动力市场化流动:农民工流动对制度控制的消解
(四)村庄自然城镇化:城乡关系壁垒的打破
(五)边缘社区: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内的复制与竞争
四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合作行动的“反控制”意涵
(一)“乡”一方的反向视角和应对策略
(二)输入和回应:农村再合作制度的缘起
(三)农民依靠合作的“反控制”行为
(四)农民再合作主要针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行政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下的城乡关系
一 从“双轨”到“权力—资本—市场”三重机制
(一)双轨治理:行政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基础
(二)资本如何将权力与市场加以联结
(三)行政权力和资本双重推动下的城市化浪潮
二 县域城市化项目经营的统合模式
(一)县域政府“统合化”新倾向
(二)“项目平台”:中央管制政策约束下地方的应对策略
(三)城市化“土地核心项目平台”的运作
三 城乡“一体化”的诸面向和新议题
(一)国家战略和地方行动
(二)部门下乡,项目进村
(三)资本借“项目”进村,农民被“腾地”上楼
(四)资本下乡,农民进城
(五)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结语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二)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三)主体性建构和农民自组织参与
(四)“结构—机制—行动”取向的分析潜力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