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公共性的衰落:网络舆论中的互动参与及影响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其属性的界定与溯源
第一节 从公众舆论到网络舆论的概念沿革
一 公众舆论概念的提出
二 公众舆论的属性
三 公众舆论诉诸实践的困境
四 网络舆论概念的提出
五 网络舆论的属性特征
第二节 何谓机制研究
一 “机制”概念的理论溯源
二 “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研究框架的提出
第三节 网络论坛的发展历程及其中国本土化现状
一 网络论坛的发展历程
二 网络论坛与虚拟社区
三 中文网络论坛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数字民主理论与网络参与实践
第一节 互联网与数字民主
一 数字民主的潜力
二 数字民主的迷思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
一 政治参与的概念
二 作为政治参与新途径的网络参与
三 乌托邦还是恶托邦——对公共领域及其网络实践的批判
第三章 网络论坛舆论生成环境分析
第一节 网络论坛舆论宏观生成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 网络舆论生成的政治环境
二 网络舆论生成的经济环境
三 网络舆论生成的社会环境
四 网络舆论生成的技术环境
第二节 网络论坛舆论管理环境微观分析
第四章 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对舆论生成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舆论客体要素
一 主帖信息构成
二 网络议题内容来源
三 网络议题类型与性质
第二节 网络舆论主体特征
一 人口统计变量
二 网络舆论主体参与行为特征
三 网络参与的能动者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本体构成
一 潜隐舆论的网络呈现
二 态度的多样化
三 态度的争议性
四 舆论参与规模
第四节 网络舆论生成中的要素间影响关系
一 何谓网络舆论的生成
二 网络舆论的客体要素与舆论生成
三 网络舆论的主体特征、主体参与特征与舆论的生成
四 网络舆论能动主体、本体特征与舆论生成
五 网络舆论各构成要素综合影响舆论生成的模式
第五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
二 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二节 样本数据的收集
一 分析单位的确定
二 抽样框的确立
三 抽样设计
四 样本概况
第三节 数据分析方法
一 数据结构及层次
二 李克特量表的操作化及问题
第四节 变量的操作化
一 网络舆论生成变量
二 论坛互动影响结构中的变量及操作
三 网络舆论客体层面的变量及操作
四 网络舆论主体层面的变量及操作
五 网络舆论本体层面的变量及操作
六 交互信度测量
第六章 网络舆论客体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第一节 网络舆论客体所涉变量的定量描述及初步检验
一 主帖信息构成
二 主帖议题属性
三 小结
第二节 网络舆论生态特征的客体呈现
一 网络论坛舆论互动淡化信息数量
二 网络论坛舆论互动以文字为主体
三 网络论坛舆论互动提倡原创内容
四 网络论坛舆论互动彰显议题差异
五 网络论坛舆论内容负面信息居多
第七章 网络舆论主体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第一节 网络舆论主体所涉变量的定量描述及初步检验
一 论坛用户人口特征
二 论坛参与行为特征
三 能动主体行为特征
第二节 网络舆论生态特征的主体展示
一 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议题发布群体
二 流动参与与深度浸淫
第三节 能动主体参与互动的不同境遇
一 楼主对议题的控制与维护
二 意见领袖舆论影响力的弱化
三 版主舆论影响力因论坛而异
四 匿名身份的建构与识别
第八章 网络舆论本体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第一节 网络舆论本体所涉变量的定量描述及初步检验
一 噪音
二 争议性
三 议题参与规模
第二节 网络舆论生态特征的本体彰显
一 讨论的分散性
二 态度的争议性
三 参与的重复性
第九章 网络舆论生成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一节 多因素影响回复量的多元回归检验
一 数据的预处理
二 四论坛总回归模型的建立
三 分论坛回归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网络舆论生成的总体趋势与复杂生态
一 网络舆论各构成要素对回复量影响的细化
二 网络舆论生成中影响结构的复杂性
三 网络舆论生成的总体趋势与分论坛趋势
第十章 网络舆论生成中的民主前景
第一节 网络舆论中的有限参与
第二节 虚妄的公共领域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之于中国当下民主实践的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