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

纸书售价: 78.0 纸书定价:¥7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西北民族人口变迁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数量变迁
一 甘宁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数量变迁
(一)回族人口
(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
(三)藏族人口
(四)信仰藏传佛教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
二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数量变迁
(一)维吾尔族人口
(二)哈萨克族人口
(三)新疆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
三 人口数量变迁特点
第二节 人口迁徙
一 西北地区内部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流动
(一)灾荒下的人口迁移
(二)战乱匪祸下的人口迁移
(三)经济政治压迫之下的人口迁移
(四)职业因素下的人口迁移
二 西北地区与境外的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流动
(一)境内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出
(二)境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
三 人口迁徙特点
第三节 人口结构的变动及新动向
一 西北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结构
二 西北少数民族家庭规模与人口性别结构
(一)家庭规模
(二)人口性别结构
三 西北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结构
(一)不在业人口
(二)在业人口
四 人口结构特点
第四节 影响人口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变迁的负面因素
(一)战乱
(二)灾荒
二 影响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变迁的正面因素
(一)西北地区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初步开展
(二)救灾与救济体系的赈灾功能
三 人口高死亡率主要原因
第二章 西北民族传统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
第一节 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向西北民族地区的扩散①
一 近代科技逐渐输入西北民族地区
二 农牧业科技的推广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二)近代畜牧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近代工业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新的经济因素在西北民族地区的扩散与生长①
一 推进西北民族地区早期现代化的努力
二 近代工业
三 新兴交通运输业
(一)陆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二)空中航线的开辟
四 邮电通信
五 现代金融业
六 对外贸易
第三节 民族觉醒与新兴社会组织的涌现及其政治参与①
一 民族觉醒
二 文化团体的涌现及其活动
(一)回族教育促进会
(二)蒙古族、藏族文化促进会
(三)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会
三 政治团体的涌现及其活动
第四节 新闻报刊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初步发展②
一 西北回族报刊的兴起
二 新疆少数民族文字报刊
第三章 西北绿洲农业变迁:以南疆地区温宿、库车两县为例
第一节 南疆及温宿、库车两县的自然条件和基本社会状况
一 自然条件
二 民国时期新疆及南疆温宿、库车两县的基本社会状况
三 清末两县的农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温宿县的农业
一 耕地
二 农作物的品种及产量
(一)粮食作物
(二)经济作物
三 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构
(一)农业器具
(二)农业耕作技术及农作物保护
(三)农业科研与教育
(四)农业机构
四 水利
(一)水利工程与投资
(二)水利管理
第三节 库车县的农业
一 耕地
二 农作物的品种及产量
三 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构
(一)农业机具
(二)耕作技术及农作物保护
(三)农业科研与机构
四 水利
(一)水利工程与投资
(二)水利管理
第四节 温宿、库车两县与新疆及西北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比较
一 温宿、库车两县与南疆其他地区绿洲农业的异同及形成原因
(一)耕地
(二)农作物种类及产量
(三)农业技术
(四)水利
二 温宿、库车两县与北疆地区农业的异同及形成原因
(一)耕地
(二)农作物种类及产量
(三)农业技术
(四)水利
三 温宿、库车两县与西北其他地区绿洲农业发展的异同及形成原因
(一)耕地
(二)农作种类及产量
(三)农业技术
(四)水利
第五节 南疆绿洲农业总论
一 南疆绿洲农业的总体评价
二 影响南疆绿洲农业变迁的因素
(一)新疆省政府政策的影响
(二)苏联、中共的影响
(三)战争、灾害的影响
(四)新疆经济(尤其是工业)、交通及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 西北民族教育变迁
第一节 教育变迁轨迹②
一 清末:新式教育的萌芽
二 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经堂教育的改革和新式教育的兴起
(一)经堂教育的改革
(二)新式教育的兴起
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式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新式回民教育的发展
(二)蒙藏教育
(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新式教育的发展
(四)女子教育的起步
第二节 新式教育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 新式教育的特征
1.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2.起步低,步履维艰,发展不平衡
二 新式教育的兴办对西北民族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自觉:西北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创办新式教育的历程①
一 虎嵩山改革经堂教育
二 诸马军阀开创甘宁青地区回民教育
三 五世嘉木样:藏族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四 顾嘉堪布:祁连山北麓牧民教育的创办者①
第五章 西北民族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早期现代化的艰难推进和传统社会的分化①
一 西北早期现代化的特点
二 社会分层结构及其流动
(一)农民
(二)牧民
(三)工人
(四)商人
(五)新式知识分子
(六)军政界人士
(七)宗教职业者
第二节 社会分层特点①
一 社会分化时间滞后、空间狭小
二 新兴社会群体规模小、传统特性深厚
三 农民的社会分化不明显
四 宗教职业者阶层人数多、影响大
第三节 新型社会群体与西北民族社会现代化⑥
第六章 灾荒与西北社会问题
第一节 灾荒与鸦片种植
一 1928—1930年灾荒前后的鸦片种植
二 鸦片种植的经济分析
三 鸦片种植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灾荒与救济问题
一 西北政府的救济工作
(一)工赈
(二)积谷备荒
(三)植树造林
(四)兴修水利
二 救济中民间、国家、地方的互动
(一)救济主体的转换:→→国家民间国家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救灾投入比较
三 传统与现代混合的救济形态
第三节 灾荒与人口问题
一 人口的减增
(一)人口的减抑
(二)人口的反馈③
二 人口的流动
(一)人口的流动及其特点
(二)农民离村后的职业选择
三 人口流徙造成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灾荒与匪患问题
一 西北民族地区之土匪
(一)土匪之概况
(二)土匪群产生之原因
二 西北土匪之特点
(一)在武器装备上,传统与现代共用
(二)在组织形式上,土匪帮会化与军队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在目的上,土匪以城市为目标、以政府为对手
三 西北土匪与民众之关系
四 匪患造成社会之无序性及政府治匪之策略
(一)社会之无序化
(二)治匪策略
第七章 回族军阀与西北民族社会
第一节 回族军阀的民族思想
一 民族、宗教与国家
(一)民族与国家
(二)宗教与国家
(三)民族与宗教
二 民族认同
三 民族问题
四 筹边与开发
第二节 回族军阀的民族政策变迁:以青海回族军阀为例
一 马麒的民族政策
(一)在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崛起
(二)前期:“安定型”的民族政策取向
(三)后期:“进取型”的民族政策取向
二 马步芳的民族政策
(一)正确估计青藏战争形势,妥善处理青藏纠纷
(二)抵抗外来侵略,反对“回回国”阴谋
(三)对青海各族的管理
第三节 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特殊关系类型:宁青模式
一 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
(一)地方主义与诸马军阀
(二)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
二 宁青模式的内涵
三 宁青模式的特殊性
第四节 宁青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其终结
一 宁青模式的历史作用
二 宁青模式的终结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