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研究:以后苏区时代的赣南为中心(1939—1949)

纸书售价: 49.0 纸书定价:¥49.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为何选择“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二)为何选择“赣南(1939—1949)”
二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 框架、路径、方法与文献资料
(一)理论框架
(二)路径选择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资料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源流
第一节 地方自治概述
一 自治之概念
二 地方自治之概念
三 地方自治之一般理论
(一)地方自治之要素
(二)地方自治与宪政之关系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思想源流
一 清末地方自治思潮
(一)甲午战后地方自治思潮之兴起
(二)庚子事变后地方自治思潮之勃兴
二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
(一)理论基础
(二)价值体系
(三)实施方案
(四)渊源流变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制度渊源
一 清末民初政府之地方自治
(一)清末政府之地方自治
(二)民初政府之地方自治(1928年之前)
二 地方、民间乡村自治实验
(一)清末民初地方、民间乡村自治实验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间乡村自治运动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法律表达
第一节 新县制前(1928—1939)地方自治之法律表达
一 初创时期(1928—1934)
(一)自治区域的划分
(二)议决机关的规定
(三)执行机关
(四)其他机构
(五)公民
(六)财政
二 调整时期(1934—1939)
(一)调整原因
(二)调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县制时期(1939—1949)地方自治之法律表达
一 新县制时期之国家法
(一)明确了县、乡镇两级自治团体法人地位
(二)“溶保甲于自治中”
(三)县、乡镇的选举由直接选举改为间接选举
(四)对自治事项进行了列举,明确了地方自治的内容
(五)实行新的财政制度
二 新县制时期之江西地方法
(一)《县各级组织纲要》江西省实施计划①
(二)各层级地方自治规程
(三) 独立的县、乡镇财政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法之评析
一 法制变迁之特点
(一)从单纯的移植域外法到与中国传统制度与文化相融合的转变
(二)从英美法系人民自治向大陆法系团体自治的转变
(三)从激进主义到相对理性主义的转变
二 利弊得失之评析
(一)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法制建构的价值
(二)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法制建构的弊病
第三章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制度建构
第一节 民国赣南及其新县制前地方自治概况
一 民国赣南概况
(一)经济上的小农经济,山多田少和土地集中,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地方政治上的乡绅政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三)文化上的文盲与半文盲占大多数,宗族势力强盛
二 新县制前(1928—1939)赣南地方自治概况
(一)初创时期
(二)调整时期
第二节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制度建构(一)
一 执行机构建构
(一)县政府
(二)乡(镇)公所
(三)保、甲办公处
二 自治财政的建立
(一)县级财政
(二)乡镇级财政
第三节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制度建构(二)
一 县议决机关
(一)县行政会议
(二)县临时参议会
(三)县参议会
二 乡(镇)、保议决机关
第四章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运作实态
第一节 县议决机关(县参议会)之运作实态
一 县参议会运作程序
二 县参议会会议情形
第二节 乡(镇)、保议决机关之运作实态
一 乡(镇)民代表会之运作实态
二 保民大会之运作实态
第三节 议决机关之选举实态
一 选举程序
(一)县参议员、参议长的选举程序
(二)乡(镇)民代表、乡镇长选举程序
(三)保长选举程序
二 代表民意程度
三 选举中的问题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检讨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评价
一 性质与地位
(一)性质
(二)地位
二 成效与意义
(一)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方自治立法实践,建立了地方自治法律体系,实现了地方自治的法律化,为地方自治立法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
(二)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方自治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乡村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历史参照
(三)地方自治理论研究与实验,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民意机构的活动等,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合法性途径,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广度
三 弊端与问题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制约因素(一)
一 经济上的不适应性
(一)传统小农经济的不适应性
(二)国家财政的匮乏
(三)农民的极端贫困
二 政治上的激进主义、理想主义与工具主义
(一)激进主义
(二)理想主义
(三)工具主义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制约因素(二)
一 文化上的隔膜与冲突
(一)法的移植与本土化
(二)地方自治与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地方自治的制约
(四)民情对地方自治的制约
二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一)直接导致地方自治的停办或难以推行
(二)对经济的破坏进而影响地方自治建设
(三)战争加剧了地方自治的行政化
(四)战争要求的集中统一与地方自治的多元协商理念相悖
(五)战争的心理影响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