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尹倩博士历经多年专题研究而精心撰写的专著《民国时期的医师群体研究(1912—1937)——以上海为讨论中心》即将出版,可谓为近代中国社会群体的研究奉献了一部学术力作,值得向近代史学术界予以推荐。就研究对象而言,这部著作探讨的医师群体属于民国时期比较特殊的自由职业者群体。在近代中国,群体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新兴社会群体的产生,是社会变迁的具体反映和必然结果。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促成了包括律师、医师、会计师、工程师、审计师、教师、记者在内的许多新社会群体的诞生。这些新群体大多属于社会中间层,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与变迁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予以认真探讨当可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学术界虽较早已开始透过社会群体考察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但在研究方法和视野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侧重于政治史的单一研究范式,对工人、农民等下层民众政治反抗斗争的笼统性论述较多,对上层官僚群体的研究则多限于揭露其腐朽和反动的一面,论述的具体内容也大都是官僚群体如何对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很少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与分析,也难以揭示上层官僚群体和下层民众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全貌。另一个缺陷是忽视了对许多重要新兴社会群体的探讨,例如前面提及的律师、医师、会计师、工程师、审计师、教师、记者等许多新兴的社会群体,长期以来都很少有人论及。即使是以往重视下层劳动人民的研究,但也仍有不少下层社会群体尚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或薄弱环节。近20余年来上述情况得到明显改变,学界出现“眼光向下”的研究趋向,使社会群体的研究更趋细化。在对原有的“统治阶级”进行细分的同时,也对普通的“被统治阶级”进行解构,上至官绅,下至小市民,都被作为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一点,在上海史研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海内外学者通过到上海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对于近代上海的社会群体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商政人物,还是市井人物、普罗百姓,都已有丰富的论著为之立志。研究的主题从政党、商会、道台、市长、警察、帮会、同乡会、苏北人、资本家、商人、工人,到跑马、跑狗、妓女、乞丐,应有尽有。通过对各个社会群体的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全貌、近代中国各阶层民众的坐活实况得以重新建构,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群体研究在整个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与作用。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关注“中层社会”研究的新趋向,作为中间阶层的自由职业者群体也随之开始逐渐进入海内外研究者的视域,并取得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成果。研究近代中国的自由职业者群体,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不乏现实借鉴意义。其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弥补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内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还将促进相关行业史和社会团体研究的发展,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严重薄弱环节。近代中国每一个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都伴随着一个新兴行业的出现。长期以来,近代史学界不仅对这些自由职业者群体的研究很不充分,而且对其赖以依成和发展的所属行业也缺乏探讨。而研究近代各个自由职业者群体,首先就需要对其所属行业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考察,随之将可以带动如律师业、医师业、会计师业、工程师业等许多新兴行业史研究的发展,进而对促进整个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形成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立了自己的同业团体,如律师公会、医师公会、会计师公会等,有的还建立了其他一些社会团体,并依靠这些团体规范和维系同业的职业活动和开展其他各种社会活动。对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考察,也势必会促进学术界对这些团体进行研究,从而弥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又一薄弱环节。就现实意义而言,自1949年以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大潮的冲击下,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到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成为单位制度之内的国家职工,或者失去社会存在的基础,归于消逝。但这种单位体制并不一定符合一个开放社会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之后,自由职业者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重新发展起来,其规模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所谓中产阶级、中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自由职业者的观念、组织情况与近代虽有所差异,但其发展也存在内在一致性。因此,深入考察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发展历程对于当代自由职业者群体的构建也会有所助益。尹倩这部专著中探讨的医师群体,在现今中国社会中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争议不断的医患关系似乎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而其现实借鉴意义更强。本书考察了民国时期医师群体概况,包括中医的渊源和传承、西医的产生和发展、医师的执业方式、收入及生活等;分析了民国时期医师的专业化历程,内容涉及医师的登记与注册、医师专业团体的兴起、发展与自治追求;论述了贯穿民国时期中西医之间学术分歧、职业竞争、身份定位、矛盾冲突等似敌似友的复杂关系;也详细阐明了民国时期的医病关系,并深入探究医病纠纷的历史渊源、民国时期的医病纠纷概况、医论之解决途径等;最后还考察了医师群体与民国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医师群体的社会责任以及作用与影响。一般而言,本书对民国时期医师群体的考察内容称得上较为全面,分析也较为深入,并且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学术见解。另在史料的挖掘方面,本书也充分注重利用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报刊等各方面史料,既为本书的论述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也为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资料线索。当然,作为一位青年学者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本书肯定也不可避免地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相关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不仅将使作者本人受益,而且也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朱英
全部显示∨
尹倩,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医学社会史,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省级社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3项,在《近代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被《高校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绪论一 本书旨趣与意义
二 学术史的回顾与分析(一)医生的身份和地位
(二)医病之间的关系
(三)中西医的关系
(四)医师与政府的关系
(五)名人的医学思想或医疗态度
三 相关理论与概念(一)理论视角
(二)相关概念解释1.专业、专业化
2.医生、医师、中医、西医及其他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医师群体概况第一节 民国时期医师群体的发展一 医师群体的发展背景(一)社会背景
(二)医学背景
第二节 医师的职业生活二 医师的收入及生活(一)职业收入
(二)社交活动
(三)职业流动
第二章 自律与他律:医师专业化之路第一节 专业团体的兴起与发展一 职业观念的萌发
二 从学会到公会
三 医师团体的联合与分化(一)中西分野愈加明显,中西医团日趋对峙
(二)组织重叠但派别分化严重
(三)学术团体与职业团体逐渐分立但关系密切
第二节 医师的登记与注册一 医师管理之渊源
二 中央政府与医师团体围绕登记之纷争
三 上海地方登记之具体实施
第三节 专业医团的自治追求一 组织形式与治理机制(一)制度建构
(二)组织结构1.会员
2.会员大会
3.执委会和监委会
4.专门委员会
5.各地分会
(三)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1.经费来源
2.议事与选举
3.奖惩与监察
二 权益维护
三 市场规范
第三章 冲突与融合:民国时期中西医关系第一节 似敌似友的同行一 学术分歧(一)中西医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
(二)在对人体的认识上,中西医学存在着解剖学上的差异
(三)在致病因素方面,中西医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二 职业竞争
三 身份定位
第二节 冲突中的发展一 中西医之争
二 西医的本土化
三 中医的“科学化”(一)中医学术的改良
(二)中医形态的变革
第四章 责任与信仰:民国时期的医病关系第一节 现代医病关系的构建一 医病关系的近代转变(一)医师的社会地位日渐提升
(二)医疗空间逐渐由病人家庭转移到医院或诊所
(三)医疗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到医病关系
二 建设现代医德(一)兼顾医学的慈善性与职业性
(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三)强调医师团体在规范职业道德上的作用
(四)强调对社会的责任
三 培养“现代”病人
第二节 欲理还乱的医病纠纷一 医病纠纷的历史渊源
二 民国时期的医病纠纷
三 医讼之解决途径
第五章 强种与救国:医师与民国社会第一节 医学救国的理想与实践一 构建医疗卫生体系
二 传播医疗卫生知识
三 塑造“健康国民”(一)扑灭花柳病与禁娼
(二)防痨事业
(三)扑灭烟毒和禁烟
第二节 医师的政治责任与社会参与一 社会事务的参与
二 民主政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