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生态文明进程与城市价值论:贵州的解读

纸书售价: 38.4 纸书定价:¥48.0 电子书售价: 1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序篇:生态文明的世纪曙光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中国足迹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雏形与发展
一 人类文明的兴起与演变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
(四)生态文明——尊重自然(生态中心主义)
二 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二)生态文明的标志
(三)生态文明的构成
三 生态文明的中国发展
第二节 “五位一体”的统一关系
一 “五位一体”产生的历史脉络
二 “五位一体”的辨析:生态文明的切入视角
(一)“生态—经济”的敛合视角
(二)“生态—政治”的敛合视角
(三)“生态—文化”的敛合视角
(四)“生态—社会”的敛合视角
第三节 美丽中国新诠释
一 “时代之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二 “环境之美”:构筑永续发展的新生态
三 “社会之美”:推崇兼容并蓄的新理念
四 “百姓之美”:提升幸福指数的新发展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贵州行动
第一节 贵州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毕节试验区
(一)毕节试验区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地——贵阳生态文明城市
(一)贵阳生态文明城市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一)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贵州生态文明的政策供给脉络
一 国家层面的政策供给
(一)党的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对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意见
(三)系统性支持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意见
(四)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部署
二 省级层面的政策供给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有关生态文明的政策意见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关生态文明的政策意见
(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
三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政策供给
(一)支持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政策
(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政策
第三节 贵州生态文明的政策演进特点
一 从区域试点探索向全面总体布局演进
二 从生态环境补偿向生态综合治理演进
三 从生态文明向“五位一体”演进
第四节 生态文明指引下的贵州城镇化探索
一 城乡规划编制的“贵州特色”
(一)突出“山地”特色
(二)彰显民族文化
(三)强化生态人文
二 产城良性互动的主要载体
(一)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
(二)重点打造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
(三)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
(四)加大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
三 城乡统筹推进的主要做法
(一)逐步夯实公共服务平台基础
(二)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不断优化各类教育资源配置
(四)切实加大乡镇医疗机构投入力度
(五)积极开展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探索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
(二)探索高效利用土地新模式
(三)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五 贵州城镇化探索的几点思考
上篇:生态文明的进程监测
第三章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国内外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的回顾
一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 生态文明有关的指标体系
三 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二节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三 生态安全理论
四 生态承载力理论
五 协同发展理论
第三节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宏观框架
一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
二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定位
三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系统层的内在关联性
第四节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理论筛选
一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结构分析
三 贵州生态文明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生态文明指标的实证筛选与权重判定
第一节 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要方法
一 主观赋权法
(一)层次分析法
(二)专家打分法
二 客观赋权法
(一)熵值法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三)变异系数法
三 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与基本步骤
一 层次分析法步骤
(一)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二)判断矩阵的构建
(三)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
1.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2.计算一致性指标CI
3.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4.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四)指标权重的计算
二 熵值法步骤
(一)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
(二)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计算指标熵值e和效用值d
(四)指标权重的计算
(五)类指数权重的计算
三 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步骤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问卷调查
一 实验设计
二 单项指标含义解释
三 问卷调查
(一)问卷预调查
(二)问卷正式调查
第四节 统计分析结果
一 层次分析结果
二 熵值法分析结果
三 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结果
第五章 生态文明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目标预测
第一节 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评价
一 综合评价方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三)综合评价方法述评
二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分析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X={x1,x2,…,xm}
(二)确定指标等级区域,给出评价集V={v1,v2,…,vn}
(三)建立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矩阵R=[R1,R2,…,Rm]T,Ri为xi所对应隶属度
1.正向状态相对隶属度的计算公式
2.逆向状态相对隶属度的计算公式
(四)构造评价因素权重集W={w1,w2,…,wm},wi为第i个状态xi的权重
(五)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六)结果评价
三 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
第二节 贵州生态文明协调程度评价
一 函数构造与模型选取
(一)功效函数
(二)协调度
(三)协调发展度
(四)动态协调发展指数
二 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分析
(一)贵州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指标功效值,结果如表5-7所示
(二)贵州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如表5-8、图5-1所示
(三)贵州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静态协调发展分析
(四)贵州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分析
第三节 贵州生态文明进程的目标预测
一 趋势目标预测的研究方法选取
(一)LEAP模型的基本介绍
(二)LEAP模型的推广与运用
二 LEAP模型的运用及数据拟合
三 目标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生态经济层面目标预测
(二)生态安全层面目标预测
(三)生态文化层面目标预测
(四)生态法规层面目标预测
(五)贵州生态文明发展趋势总体评价
第四节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思考
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包容性增长
(一)实现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
(二)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
(三)实现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
二 推进“四化”同步战略,同步共建生态小康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
三 强化生态综合治理,巩固“两江”生态屏障
(一)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的推进
(二)城市空气流域环境的整治
四 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刚性约束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立法
五 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带动公民综合素质提升
(一)生态意识的理论教化
(二)生态意识的实践遵循
(三)公民环保责任的型塑
(四)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下篇:生态文明的城市价值
第六章 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第一节 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 城市管理有关理论回顾
(一)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与设计
(二)城市规划考虑因素凸显多元性
(三)城市管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二 城市生态有关理论回顾
(一)认识两类生态系统的差异
(二)城市生态理论的发展变迁
(三)城市发展中的生态诉求
(四)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
三 绿色发展有关理论回顾
(一)绿色发展的理论缘起
(二)绿色发展的研究范式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
一 “国家级生态文明市”——厦门的实践探索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规划城市发展
(二)以绿色转型发展为突破口
(三)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宣传
(四)以推动公众共同参与为抓手
二 “国家生态县升级版”——浙江安吉的实践探索
(一)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城市规划布局中
(二)将保护生态环境置于城市发展优先位置
(三)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增长的核心动力
(四)依托媒介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三 “国际合作新典范”——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居环境
(二)坚持绿色先行突出特色产业
(三)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修复
第三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 “巴西生态之都”——库里蒂巴的发展经验
(一)城市规划以公交导向为先
(二)市民出行提倡绿色交通
(三)社会发展注重可持续性
二 “丹麦宜居城市”——哥本哈根的发展经验
(一)城市规划防止“摊大饼”
(二)城市生态项目注重节能
(三)市民合作彰显环保理念
三 “美国生态城市”——伯克利的发展经验
(一)城市规划强调回归自然
(二)新能源利用与生态节能并举
(三)土地利用突出生态保护
(四)产业发展依托教育人才
四 “日本首个全球500佳奖城市”——北九州的发展经验
(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
(三)政策法规与宣传教育结合
第四节 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启示与趋势
一 国外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启示借鉴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城市生态观
(二)把握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四)寻求角色适位的多方合作
(五)强化生态意识与自我发展意识
二 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一)生态文明城市要实现低碳发展
(二)生态文明城市要实现绿色发展
(三)生态文明城市要实现生态文明
第七章 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内涵及框架体系
第一节 生态文明城市价值的哲学依据
一 中西方传统朴素生态价值观的探源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
(二)“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
(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与迷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由统一走向独立
(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引下的城市文明
三 后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一)回归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追求
(二)后主体性哲学思想指引下的城市文明
第二节 生态文明城市价值框架与特征
一 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框架:一个分析的逻辑
二 生态文明城市价值的基本特征
(一)多元性:价值内涵的不同视角
(二)导向性:价值实现的引领方向
(三)人本性:价值理念的本质要求
(四)时代性:价值认知的多元语境
第三节 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内容
一 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价值
(一)经济价值的内涵分析
(二)经济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三)经济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二 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价值
(一)社会价值的内涵分析
(二)社会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三)社会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三 生态文明城市的生态价值
(一)生态价值的内涵分析
(二)生态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四 生态文明城市的法律价值
(一)法律价值的内涵分析
(二)法律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三)法律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八章 生态文明城市价值的实现模式
第一节 生态环境危机的倒逼式变革
一 生态环境问题进入高发频发期
(一)地下水污染、饮用水安全问题
(二)重金属、土壤污染问题
(三)雾霾天气污染问题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问题
二 生态危机意识从觉醒到行动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三 倒逼改革的行动次序与政策框架
(一)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治理
(二)区域生态修复与补偿
(三)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改善
第二节 实现永续发展的自主性改革
一 能源资源承载压力更加凸显
(一)重要能源对外依存度大
(二)传统能源供给模式难以为继
(三)未来能源消耗可能持续上升
(四)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二 自主性改革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一)低碳绿色发展方面:生态价值为侧重
(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经济价值为侧重
(三)社会治理改善方面:社会价值为侧重
三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几个方面
(一)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二)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制度
(三)生态环境资源管理制度
(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第三节 民众生态诉求的表达式参与
一 生态诉求表达的合作与冲突
(一)合作表达方式的形成机制及案例
(二)冲突表达方式的形成机制及案例
二 重视生态诉求的有效回应
(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二)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第四节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
一 三种模式的比较
(一)各自的侧重点与城市价值实现方式
(二)不足之处评述
二 贵州生态文明城市价值实现选择
(一)宏观性总结模式:三种模式的结合
(二)不同历史阶段的次序安排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