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人才资源管理:政府与公共管理的视角

Talent Resources Management-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纸书售价: 48.0 纸书定价:¥60.0 电子书售价: 24.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研究
第一节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重要意义
一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在世界范围内与发达国家争夺优秀人才,必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必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三 改变粗放式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提高人才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必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第二节 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制度
(一)人才引进制度
(二)人才引进政策、计划、项目
二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制度
(一)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三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管理制度
第三节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
二 加快推进移民制度建设问题
三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
四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问题
五 促进人才向一线流动问题
六 促进人才作用发挥问题
七 营造公平竞争人才制度环境问题
第二章 区域人才发展综合指数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人才发展研究理论综述
一 人才、区域人才发展概念
(一)人才的概念
(二)区域人才发展概念
二 区域人才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一)以区域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二)以人力资源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三 区域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基于城市、区域或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专门性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四 关于关键指标法的研究
(一)关键指标法内涵、价值与流程
(二)关键指标法对本课题作用
第二节 区域人才发展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设计
一 区域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方法设计
二 区域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说明
(一)模型选择
(二)权重确定
(三)数据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第三节 区域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评价
一 各地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排名
二 各地市人才发展分项指数排名
三 浙江各地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一)杭州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二)宁波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三)舟山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四)绍兴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五)嘉兴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六)湖州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七)金华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八)台州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九)丽水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十)温州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十一)衢州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述评
第三章 人才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基于温州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
一 温州经济为何由“盛”转“衰”
二 温州经济二次发展的动力在于产业创新人才的集聚
第二节 人才支撑温州经济转型发展问题诊断
一 温州人才发展主要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造成发展后劲不足
(二)人才结构落后造成产业结构落后
(三)人才理念落后致使人才投入不足
(四)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不佳导致人才外流严重
(五)企业家才能结构单一致使企业实力下降
二 温州市人才发展潜在优势
第三节 人才支撑温州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分析
一 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四节 人才支撑温州经济转型发展比较与借鉴
一 杭州:重视人才投入,“人才房”凸显政策吸引力
(一)创新人才投入多元模式,大力建设人才专项用房
(二)发挥温州优势打造创业之城,用资本与市场集聚创业人才
二 宁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住人才工作地区特色
(一)根据各县市自身特色,打造不同的人才工作模式,形成线上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
(二)建设人才银行与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创新人才与资本对接模式
三 苏州:政、产、学、研结合,发挥人才工作的中介作用
(一)发挥人才桥接作用,打造政、产、学、研、企综合平台
(二)关注本土人才培养,集中力量引进一两名重点行业领军人才
四 无锡:推广观念、宣传典型,增强人才工作的社会反响
五 深圳:面向海外人才,集聚高校智力,全力推动创新发展
第五节 人才支撑温州经济转型发展战略思路
一 需求导向:服务温州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顶层设计,保证政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逐步推进,看清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
(三)以用为本,落实手段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 政府引领:强化政策系统协调的战略大局
(一)温州以前的辉煌靠人,今后发展也依然要靠人
(二)建立统合有力、分工明确的人才领导机制
(三)打造高端集聚、服务基层的人才发展平台
(四)完善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人才政策体系
三 市场主体: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的战略基点
(一)以转型为契机,重塑企业家人力资本优势
(二)以企业为载体,整合各类优质人力资本
(三)以政策为推手,促进新老企业的更新换代
第六节 人才支撑温州经济转型发展重点举措
一 创新三大机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一)建立实体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创新人才领导机制
(二)“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三)全社会树立尊重人才的观念,创新人才工作宣传机制
二 搭建六大平台,实现全球全国引才
(一)创业创新人才发展平台
(二)人才服务平台
(三)人才储备平台
三 完善政策环境,实现居留联动效应
(一)制定力度更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二)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企业人才激励政策
(三)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政策
(四)发布“温州紧缺人才指数体系”的人才预警政策
(五)高端紧缺人才的柔性引进和使用政策
(六)企业投资、政府共建职业技术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七)人才住房建设工程和滚动租赁政策
(八)公民待遇的海外人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政策
(九)多元宣传手段的舆论环境营造工程
第四章 实用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义乌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为例
第一节 构建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分析
(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的要求
(二)国际贸易人才队伍素质结构特殊性要求
(三)义乌经济社会推广人才优先理念要求
二 可行性分析
(一)义乌构建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体系具备坚实产业基础
(二)义乌构建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体系具备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体系概述
一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二 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模型理论
(二)人—职匹配理论
(三)个体差异与素质可测论
三 主要内容
(一)评价对象
(二)维度构成
(三)评价模式
(四)研究特色
第三节 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手册制定
一 基本框架
二 评价管理和应用
第四节 建立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义乌国际贸易实用人才数据库
二 人才激励政策
(一)人才培养
(二)人才激励
三 人才服务政策
(一)落户安置
(二)子女就学
(三)住房保障
第五节 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体系的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 组织实施
(一)组织实施单位
(二)人才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三)评价认定单位
二 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
(二)深化完善相关后续政策
(三)强化执行情况监督
第六节 国际贸易实用人才评价指导手册的具体内容
一 目的
二 适用范围
三 评价体系
四 国际贸易实用人才个人申报评定条件
五 等级评定要素及评分标准
第七节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人才政策改革
一 人才政策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人才已成制约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的“瓶颈”
(二)人才政策改革是突破人才“瓶颈”的关键
二 人才政策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三 人才政策改革重大举措
(一)建立市场、人才、资本和政策“四位一体”的人才战略发展机制
(二)建立“刚柔并济”的人才引进机制
(三)实施“双百计划”,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立义乌市国际贸易人才评价体系
(五)针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构筑“高端引领、集群推动”人才支撑体系
(六)实施“骨干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
(七)加强人才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
第五章 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案例研究
第一节 A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一 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新与老”关系
(二)“长与短”关系
(三)“远与近”关系
(四)“内与外”关系
二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 发展目标
(一)人才总量目标
(二)人才素质目标
(三)领军人才目标
(四)产学研结合目标
四 主要任务
(一)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开发
(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 政策机制创新和重点人才工程
(一)人才政策与机制创新
(二)重点人才工程和计划
六 实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
(二)深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三)不断强化执行情况监督
(四)努力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第二节 各地服务创新驱动的人才政策
一 创新驱动的意义与内涵
(一)创新驱动的意义
(二)创新驱动的内涵
二 服务创新驱动的各地人才政策
(一)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创业创新人才
(二)搭建人才载体,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三)重点营造创新文化,着力提升硬件、软件环境
三 国外工业园区的支持政策
(一)政府财政支持
(二)企业优惠政策
(三)产学研合作方式
(四)企业融资渠道
(五)风险投资机制
第三节 杭州高教园区人才和科技创新供应调研报告
一 人才和科技创新供应优势分析
(一)人才集聚优势
(二)科研研发优势
二 “两园融合”存在问题分析
(一)“两园”管理考核匹配度不高
(二)“两园”人才供需匹配度不高
(三)“两园”科技供需匹配度不高
(四)“两园”工作时间的匹配度不高
(五)“两园”沟通交流渠道少
三 对策建议
(一)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二)政府引导两园合作
(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第四节 B镇中期人才发展规划
一 人才队伍概况
(一)人才队伍现状
(二)存在主要问题
二 人才队伍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三 重点人才工程
(一)“双创”人才与团队引进工程
(二)产业提升人才梯队建设工程
(三)“傅良学者”城市建设顾问工程
(四)“智汇塘下”柔性引才工程
(五)新锐瓯商培育工程
(六)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七)“名医名师名家”人才工程
(八)“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四 人才工作主要举措
(一)夯实基础,加速人才素质培养
(二)高端引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三)以用为本,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四)以人为本,完善人才保障措施
五 人才工作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
(二)深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三)不断强化执行情况监督
(四)努力建设人才服务环境
第六章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绍兴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因与意义
一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需要有丰腴土壤
(一)民间人才建设队伍有利于拓宽“党管人才”工作新领域
(二)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实现人才评价机制新突破
(三)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探索践行群众路线新路径
二 基层群众追逐“中国梦”,增强归属感需要有广阔平台
(一)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缓解群众边缘化,增强归属感
(二)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满足群众需求,提高身份感
(三)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发挥群众力量,提升责任感
三 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需要有好抓手
(一)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融合
(二)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三)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民间组织活力
四 联系服务群众、增强党的基层执政力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一)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党员示范作用
(三)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培育党组织的新生力量
第二节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统筹谋划,制订方案
(一)制订计划方案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三)建立推进机制
二 宣传发动,广泛摸排
(一)召开动员会
(二)社会宣传
(三)媒体宣传
(四)入户宣传
三 组织评鉴,搭建载体
(一)设置评鉴类别
(二)设计评鉴载体
(三)明确评鉴流程
四 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一)注重政策激励
(二)开展教育培训
(三)培育民间组织
(四)发挥民间人才作用
(五)建立联系联络制度
第三节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情况评估
一 总体评估
(一)知晓度评估
(二)参与度评估
(三)满意度评估
二 成效评估
(一)总体成效
(二)民间人才才能发展与成才环境的评估
(三)民间人才精神文化生活与价值观的评估
(四)民间人才创富能力评估
(五)民间人才组织培育与作用发挥评估
(六)民间人才政治参与度评估
(七)民间人才与党组织关系的评估
三 有待改善的问题
(一)宣传推广有待深入,活动的知晓度尚待提升
(二)评鉴机制有待完善,活动满意度尚待提高
(三)民间组织发展有待均衡,运作机制尚待清晰
(四)激励制度有待健全,活动长效机制尚待建立
第四节 深化民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民间人才工作合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二)完善目标管理,强化督查考核
(三)注重资源整合,加大协同推进力度
二 突出过程认同,进一步完善民间人才评鉴机制
(一)完善群众参与、群众公认的评鉴机制
(二)创设丰富多彩、广泛参与的评鉴载体
(三)加强评鉴激励,调动参与积极性
三 加强培育引导,进一步发挥民间人才社会组织作用
(一)建立健全民间人才组织体系
(二)促进民间人才组织有效运作
(三)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支持
四 强化激励管理,进一步激发民间人才持续参与热情
(一)完善关爱激励举措
(二)创设作用发挥载体
(三)拓宽联系群众渠道
第五节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评价机制创新
一 人才评价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
(一)人才评价
(二)人才评价作用
(三)人才评价与科学人才观
二 人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应用
(二)重管理,轻服务
(三)重过去,轻未来
(四)重高端,轻基层
三 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民间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意义
(一)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有利于拓宽“党管人才”工作新领域
(二)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有利于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有利于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四 绍兴民间人才评价创新的实践
(一)重应用,重实践
(二)重业绩,重贡献
(三)重基层,重草根
(四)重未来,重发展
五 绍兴民间人才队伍建设对创新人才评价启示
(一)人才评价主体要体现多元性
(二)人才评价客体要体现全面性
(三)人才评价标准要体现动态性
第六节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概念和意义
(一)关于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二 民间人才队伍建设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推动作用
(一)民间人才队伍建设践行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原则
(二)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
(三)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的多元化主体参与
(四)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尝试
三 提升民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
(一)进一步扶持和引导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建设,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化主体
(二)进一步扶持和引导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社会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七节 培育民间人才协会组织的意义和对策
一 培育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动因与意义
(一)什么是草根非政府组织
(二)草根非政府组织分类
(三)发展草根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意义
二 绍兴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建设主要经验
(一)推动原有民间组织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二)培育新的民间人才协会组织促进经济发展
(三)培育新的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弘扬文明风尚
(四)发挥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 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环境缺失
(二)管理模式缺陷
(三)资金环境制约
(四)管理能力缺乏
(五)人才流失严重
四 深化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民间人才协会组织体系
(二)加强民间人才协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有效运行机制
(三)引导民间人才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发挥党建纽带作用
附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