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制度与人口: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基础的分析(下卷)

纸书售价: 103.2 纸书定价:¥129.0 电子书售价: 51.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七章 人口的空间分布——迁移流动制度
一 制度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一)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
(二)制度环境与人口迁移
1.制约人口迁移的制度环境
2.当代人口迁移与制度环境的“变”与“不变”
(三)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的特征
二 政府主导下的人口迁移类型和组织方式
(一)政治性迁移
1.都城迁移及为实都而进行的迁移
2.压抑敌对或地方不安定势力的迁移
3.分封式迁移
4.驻防式迁移
5.为应对战争威胁而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形成人口迁移
(二)推动移民实边和削弱敌对势力的移民
1.实边和开拓疆土移民
2.以削弱敌方力量为目标的迁移
(三)鼓励经济性迁移
1.秦汉至明时期
2.清代
3.1949年后
(四)允许灾荒迁移流动
三 近代之前自发性迁移流动制度及其特征
(一)户籍迁移变更制度
1.允许迁移但又有管理原则
2.狭乡从宽,宽乡从严
(二)限制避役迁移行为
(三)迁移流动者的控制措施
1.以路引票照等手续加以限制
2.流动人口居住管理
3.流入、流出地控制
(四)自发性移民政策的多样性——以清代为例
1.关外、台湾等地抑制人口流入与容许迁移并存的政策
2.相对宽松的西南、口外自发性垦荒迁移政策
3.清代中期自发性流迁政策的认识
(五)民间自由迁移制度
1.重视庐墓所形成的“安土重迁”习俗
2.家庭养老制度对迁移构成限制
3.聚集而居的宗族及其组织排斥异姓迁入
四 近代自由迁徙制度
(一)清末的自由迁移制度
(二)民国的自由迁徙制度
五 当代迁移制度的演变
(一)自由迁移制度及其短暂实行
(二)控制人口迁移制度的出台和长期维系
1.控制迁移制度的形成和维系
2.通过粮食关系控制迁移
(三)户籍迁移适度放松、延续控制机制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存时期
1.直系亲缘和姻缘关系成员团聚和非农迁移政策
2.“农转非”迁移适度放开政策
3.实行自由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
(四)从1949年后的迁移轨迹看制度的影响
六 结语和讨论
(一)中国的人口迁移制度特征
1.近代之前
2.近代之后至民国时期
3.当代
(二)常态迁移制度
1.历史上的常态迁移
2.1949年后的常态迁移
(三)迁移制度的变革方向
第八章 户籍制度的演变
一 户籍形式和内容的演变
(一)户籍形式及其演变
1.户籍释义
2.户籍形式的演变
(二)立户和户籍单位的确立原则
1.户主的确立
2.原系一家分居后户的确立原则
(三)户籍内容及变动登记制度
1.户籍内容
2.户籍内容的变更
二 户籍管理系统和体制
(一)基层社会户籍管理
1.基层社会的户籍管理体制
2.户籍管理者失职的处罚
(二)地方政府的户籍管理责任
1.管理职能
2.失职者的处罚
(三)中央户籍管理机构设置
(四)特殊户籍管理系统
1.具有特权人口群体的管理
2.具有特殊职责人口群体的管理
(五)三级户籍管理者的配合
三 户籍类别及其继承、世袭和改变
(一)以职业为划分基础的户种
1.军户
2.匠户
3.灶户
4.市籍
(二)以财产为划分基础的户种
1.户等制
2.主客制
(三)以有无赋役为划分户种的标准
(四)贱籍类型
1.隶户
2.杂户
3.官户
4.倡优隶卒
5.乐户
6.丐户
7.疍户
(五)具有福利待遇差异的户种: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六)具有阶级特征的户种划分
四 户籍制度的功能
(一)户籍功能的一般认识
(二)户籍的基本功能
1.赋役功能
2.治安功能
3.证明身份的功能
4.社会福利功能
5.灾害救济功能
6.教育考试功能
7.出仕为官回避功能
8.就业功能
9.人口统计功能
(三)户籍功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之前户籍的功能特征
2.当代户籍的功能特征
五 流动人口的入籍问题
(一)近代之前流动人口入籍制度
1.流动人口的种类
2.什么情况下流动人口可以入籍
3.流动人口入籍方式
4.流动人口逃避入籍
(二)清末至民国的入籍制度
1.本籍、寄籍、就籍和入籍定义
2.迁移流动人口入籍条件
(三)1949年以后迁移流动人口的入籍立户制度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相对宽松的入籍制度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二元”入籍制度的维持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入籍制度特征
4.农业人口户籍转为非农业人口户籍壁垒的认识
六 户籍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处置
(一)传统时期户籍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处置
1.脱漏户籍的几种表现及惩罚
2.户籍编审和管理中的问题
(二)当代户籍管理中的问题
1.超生人口不上户口问题
2.人户分离问题
3.户口信息更改问题
4.农村户口疏于管理问题
5.其他阶段性户籍管理问题
七 户籍核查和整顿
(一)传统时代的户籍核查和整顿制度
1.户口核查制度
2.户籍秩序重建
3.户口整顿的主要内容
(二)当代户籍整顿
1.当代户籍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2.发挥人口普查在户籍整顿中的作用
八 结语和讨论
(一)传统时期的户籍制度
1.中国近代之前户籍管理的特征
2.户籍制度的阶段性特征
3.民众对待户籍制度的态度
(二)当代户籍制度特征
1.当代户籍的功能
2.当代户籍制度的“二元”特征
3.现行户籍制度的问题
(三)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异同比较
(四)户籍制度的未来变革
第九章 人口统计制度的变迁
一 人口统计的类型
(一)按统计对象划分的类型
1.以人口为基础的统计
2.以“丁”为基础的统计
3.以赋役人口为统计对象
(二)按统计年限间隔划分的类型
1.年度统计
2.三年统计一次
3.五年统计一次
4.十年统计一次
(三)按人口统计内容划分的类型
1.综合统计
2.单纯人口统计
3.单纯赋役人口统计
二 人口统计的组织系统
(一)传统时期人口统计组织系统
1.中央与户口统计有关管理机构
2.地方人口调查和统计的组织方式
(二)现代人口统计管理机构
1.常规人口统计
2.人口普查管理及上报
三 人口统计的目的
(一)传统时代人口统计的目的
1.掌握区域人口分布和变动,为地方州县等政府机构设废和升降提供依据
2.周悉地方人口数量变动,以此考评官员政绩
3.定期汇总人口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
4.为人口救济提供依据
(二)近代以来人口统计的目的
1.服务于政治选举需要
2.作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
3.为治安和户籍管理提供信息
四 人口统计的方式和特征
(一)近代之前人口调查登记方式
1.个人或户主报告,乡里组织人员填写
2.被调查者自己填写
3.自填与调查员填写并行
4.抄写法
(二)近代以来人口统计方法
1.查填与自填相结合
2.访谈员填写为主
五 人口统计中的问题
(一)近代之前传统社会人口统计制度问题表现
1.户口汇总数据不准确表现
2.户口统计中的主要问题
3.户口统计方法中的问题
(二)当代人口统计中的问题
1.关于人口数量漏报问题
2.人口统计中的分类问题
六 结语和讨论
(一)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制度特征
(二)当代人口统计制度的认识
(三)人口统计制度问题症结认识
第十章 老年人口的优待、照料和保障制度
一 老年人口年龄标准的规定
(一)以赋役免除为基础的老年人口标准
(二)公职人员的退休年龄标准
1.传统时期官员致仕制度
2.当代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标准
(三)当代老年人口标准
1.法律上的老年人年龄标准
2.统计上的老年人口年龄标准
二 传统时代的尊老制度
(一)礼仪性尊老制度
1.尊老制度的形成
2.官方组织的尊老礼仪活动
3.宗族的尊老做法
(二)精神激励
(三)赐赏老年人物品
1.对特定年龄段老年人的普遍赐赏
2.赐赏特定区域老年人
3.赐赏特定老年群体
(四)荣誉性赐赏
1.赐爵
2.版授官衔
(五)物品赐赏、赐爵、版授、旌表并行
1.赐赏所有符合年龄的老年人
2.赐赏特定区域老年人
3.赐赏个别老年典型
(六)地方官的养老责任
三 家庭养老体系的维护
(一)国家为维护家庭养老体系所采取的措施
1.传统时期政府的家庭养老政策和法律
2.近代以来家庭养老制度
3.1949年以来的家庭养老法律政策
(二)宗族在家庭养老体系维护中的作用
1.子女对父母应充满报恩之念和孝道行为
2.为老年人提供优于其他成员的饭食
3.惩罚不孝行为
4.为族中困窘、鳏寡老人提供赡养支持
5.表彰孝子
6.禁止子弟出家为僧
7.培植尊敬老年风尚
(三)民间惯习对家庭养老体系的维护
1.招赘养老
2.儿媳招夫养老
3.独子不得出继入赘
四 家庭养老方式和策略
(一)家庭被赡养老年人的居住和供养方式
1.与诸子共同生活
2.与一个儿子生活
3.老年父母单独炊爨,儿子分摊生活资料
4.轮养
(二)膳田自养制度
1.膳田的形成
2.不同地区父母以膳田养老的表现
3.膳田份额
4.膳田的经营管理
5.膳田的最后处置
(三)立嗣制度在养老安排中的作用与副作用
五 社会养老和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
(一)近代之前的社会养老和救助制度
1.享受社会养老的群体
2.传统时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3.孤贫老年人机构养老做法
(二)民国期间的老年救助和社会养老制度
1.老年救助制度
2.退休制度
(三)1949年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演变
1.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2.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养老保障范围的扩展
六 结语和讨论
(一)传统时期制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维护
1.官方制度对家庭养老功能和老年人社会地位的维护
2.民间性制度对老年人口生存环境的维护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1.近代之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2.1949年后城乡“二元”社会下的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制度并存
(三)传统与现代养老制度的差异
(四)未来养老制度的选择
1.适应社会转型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2.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安排和社会服务需求予以充分关注
3.建立多元养老保障和服务制度
4.从制度上保障老年人权益
第十一章 人口压力应对制度
一 人口压力辨识
(一)人口压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农业社会人口压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人口压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压力的表现
1.食物短缺,生存困难
2.土地紧缺,农业谋生方式不足
3.区域性“人满”问题已经出现
(三)中国当代人口压力的认识
1.当代人口压力的缓解方式
2.社会转型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压力
二 传统时代人口压力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救济体系
1.设立具有救济功能的仓储制度
2.流民救助制度
3.大灾下的救助制度
4.实行劝捐劝赈政策,提高仓储储藏水平和政府掌握粮食资源的能力
(二)推行重农政策
1.实施抑商之政
2.将劝农作为官员主要政务
3.四业之外民众均应务农
4.表彰力田之人
5.鼓励垦荒,增加粮食产量
6.推广新作物品种,限制非粮种植
7.兴修水利
(三)轻徭薄赋,缓解民众生存压力
1.减轻徭役
2.降低田租税赋
3.蠲免钱粮
(四)鼓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民众迁移出去
(五)适当控制土地兼并
(六)调剂粮食供应,稳定粮价
(七)劝导节俭之风
1.日常生活倡导节俭
2.反对厚葬
3.禁酒和限制酒交易
(八)开辟生财、生存门路
(九)压缩非农业人口
1.抑制工商从业者
2.抑制僧道
3.限制游民和非正当职业者
(十)压缩城市人口
三 当代人口生存压力应对政策
(一)开源与节流——粮食短缺压力及应对
1.重视农业、增加粮食生产
2.压低城乡人口口粮标准,应对粮食危机
(二)控制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压缩城镇人口
1.农民以农耕为主,限制其从事非农活动
2.控制农民非农转移政策及其变化
3.压缩城镇人口规模,控制非农业人口增长
(三)为缓解人口压力,实行史无前例的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政策
(四)其他措施
1.建立人口救助体系
2.增加粮食储备
四 民间组织在人口压力应对中的作用
(一)宗族组织的作用
1.灾荒年份的救济措施
2.针对贫困者及其家庭的救济
3.节俭行为的倡导
(二)村落社区组织在救济民众中的作用
五 人口压力的制度成因
(一)传统时期政策所造成的人口压力
1.重役与人口压力
2.重赋与民众生存压力
(二)当代人口压力的制度成因
1.取消家庭作为消费单位政策造成粮食浪费
2.集体生产经营制度与人口压力
六 结语和讨论
(一)传统时代人口压力应对制度
1.重农政策成为传统政府解决人口压力的一条主线
2.建立覆盖全国的仓储系统,提高对灾荒的应对水平
3.推崇节俭制度
(二)当代人口压力的应对措施
1.以土地改革解决耕者有其田问题
2.集体经济制度的建立与人口压力应对
3.压缩城市人口、限制非农业人口增长来缓解人口压力
4.生育控制与人口压力应对
第十二章 进一步讨论和总结语
一 不同体制下制度对人口影响的特征
(一)同一体制下的制度特征
(二)体制转变下的制度特征
(三)社会转型下的制度特征
二 对人口行为具有影响的制度分类
(一)对人口数量具有影响的制度
1.对人口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制度
2.对人口增长具有制约作用的制度
(二)对人口分布具有作用的制度
(三)对人口结构具有作用的制度
(四)对人口秩序具有作用的制度
(五)缓解人口压力的制度
三 人口制度实际效果认识
(一)政策、法律性制度效果的层级划分
1.制度效果的层级分类
2.法律、政策性制度产生预期效果的条件
3.法律、政策未能成为有效制度及失效的原因
(二)不同类型制度目标及其差异程度决定制度效果
(三)民众对制度的维护与适度调整
1.民众对主流制度的遵循
2.民众对制度变通的做法
3.民众违背制度的行为
四 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关于婚姻制度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育制度的演变
1.传统时代生育制度及其影响
2.1949年后人口生育控制制度及其效果
3.政府、民间组织和家庭生育制度目标的一致和冲突
(三)性别制度的表现和影响
1.传统时期男女性别差异
2.民国时期性别差异的弱化
3.1949年以后性别社会差异制度的变革
(四)家系传承制度
1.中国家系传承制度的基本表现
2.不同制度形式下的传承特征
(五)家庭的裂变制度
1.家庭居住方式的制度演变
2.当代制度变迁对家庭变动的影响
(六)人口迁移流动制度
1.近代之前人口迁移的制度表现
2.现代人口迁移的制度类型
3.常态人口迁移及其制度特征
(七)户籍制度的演变
1.中国近代之前的户籍制度
2.当代户籍制度特征
3.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异同比较
4.户籍制度的未来变革
(八)人口统计制度的变迁
1.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制度特征
2.当代人口统计制度的认识
3.人口统计制度问题症结认识
(九)老年人口优待、照料和保障制度
1.传统时期制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维护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3.传统与现代养老制度的差异
4.未来养老制度的选择
(十)人口压力应对制度
1.传统时代人口压力应对制度
2.当代人口压力的应对措施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