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1935— )是美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城市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均有杰出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哈维思想理论的研究状况来看,一方面,越来越重视,陆陆续续推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译著和研究论文;另一方面,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的研究刚刚展开。本书并不是对哈维整个理论体系的全面总结与探讨,而是对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辩证的乌托邦理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揭示。之所以选取这个主题进行研究,是因为哈维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道路问题置于思想理论的核心。这种探索最终以提出新型的乌托邦理想的形式系统地表达了出来。本书将依据哈维的文本著作,对他的乌托邦思想进行逻辑性的、结构性的解读与剖析,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空间政治学之要义。本书的“导言”,概要地介绍了社会理论中空间的沉寂、转向与兴起。第一章,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哈维的思想历程、思想渊源,以及学术界关于哈维思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至第六章,属于本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内容,全面阐释了哈维乌托邦思想的三大构成。一 对《共产党宣言》的再考察 (第二章)《宣言》历来被看作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但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依旧安然存在于世。这就需要说明《宣言》本身是否依然值得追寻?资本主义的现实存在是否意味着《宣言》需要在某些方面被反思和重构?是否可以,以及如何能够重新开展“联合的行动”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哈维看来,《宣言》对社会异化的描述与抨击、对现存世界的内在不稳定性的判断、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揭示、对联合斗争的呼吁等,这些话语仍然契合并击中了当今时代之根本,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不过,由于《宣言》中主导性的时间—历史的视域压制了散落其间的地理—空间的视域,主导性的时间—历史的辩证法淹没了微弱的地理—空间的辩证法,所以导致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马克思本人,都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地理—空间上的回旋余地和灵活性,特别是忽视了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包括地理—空间上的策略而顺利实现对无产阶级的分化瓦解,而马克思主义力量却没有能够在地理—空间上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相反,解放政治倒是遭受了严重的挫败,以至于现在看来仍然遥遥无期。就此而言,哈维实际上提出了对《宣言》的重构要求,这个重构要求也就为他以地理—空间的视域、从地理—空间的辩证法入手来创建新型的乌托邦理想打开了大门。为此,哈维一方面认同《宣言》所呼吁的“联合的行动”这个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解放路径,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必须寻找到能够克服无产阶级在现实生活状况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差异”(即实际的分裂情形)这种难题的办法。对此,在哈维看来,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必须引导无产阶级在不同的空间规模上来回穿梭、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联合的斗争。当然,这些联合斗争和解放政治的前提条件必须在现实的时代状况当中而不是在幻想当中来寻找和建构。二 探求现实矛盾中的解放潜能 (第三、四章)任何一种乌托邦理想,如果在现实的时代状况中没有切实的根基和依据,那么它将沦为彻头彻尾的空想。所以,哈维在“全球化”和“身体”这两个流行的话语层面上,以地理—空间的视域,借助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具体地批判分析了现实的时代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斗争策略,从而为他的乌托邦理想提供了一种来自现实时代状况的解放潜能,或者说,提示了乌托邦理想的现实可能性。具体而言,其一,哈维通过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考察,揭示了全球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过程的一个新阶段”,以及全球化的矛盾和后果—— “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从而,一方面,揭示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蕴含的内在矛盾、深重的破坏性、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格局和巨大的不稳定性。换言之,全球化的进程充满着危机的因素和崩溃的征兆,而无产阶级/人类之解放的前途就蕴含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当中。另一方面,哈维提炼和归纳出“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理论”,它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过程既是空间规模的生产,又是地理差异的生产。当把地理差异的生产与空间规模的生产结合起来思考全球化时,就可以发现:全球化既带来了差异与冲突,又带来了休戚与共的全球命运、全球共识和全球行动的要求,人类在全球规模上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紧密整体,并且,不同的空间规模之间具有传导效应。这就为联合的斗争奠定了基础,而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剥夺、新一轮的阶级生产、观念—意识形态的传播恰恰也为联合的斗争准备了可资利用的资源。其二,哈维顺势而上,在全球化这个宏观的空间规模上提出了争取“普遍权利”的斗争。紧接着,哈维在明确了劳动者的“身体”既是全球空间中资本积累的策略,又是联合斗争的原初起点之后,在身体这个微观的空间规模上提出了争取“最低生活工资”的斗争。并且,哈维也论证了全球化与身体、普遍权利与最低生活工资之间在结构上的一体化关联。这样,哈维就以自己的思路回应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机遇”以及联合斗争的“策略”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难题,从而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探讨乌托邦理想,思考人类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形态的另一种可能的未来。 三 对乌托邦理想的反思与整合,超越资本主义的行动纲要与未来想象 (第五、六章) 历史上的乌托邦理想为什么会失败甚至招致厌恶 (有一些论调认为,对乌托邦理想的信奉和践行必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极权主义或歹托邦),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惟有厘清了这个问题,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整合出新型的乌托邦理想,才能重新提出针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所以,哈维把历史上的乌托邦理想划分为“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这两种类型,并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这个角度来说明传统的乌托邦理想如何最终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哈维认为,无论是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还是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都内在地割裂了时间—空间的辩证关联,各执一端,因此,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一旦试图实现自身、转入社会历史进程当中,或者,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一旦试图实现自身、诉诸空间形态,它们最终都会转化成为歹托邦。换言之,都无法在实践层面真正成就自身。在这个基础上,哈维强调,必须重新实现时间与空间之间原生性的、但被以往的乌托邦主义者所忽视或放弃的辩证关联;从而,他也就顺势提出了“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即时—空辩证地一体化的乌托邦理想)这个新式的乌托邦类型。对于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到底要达成何种目标,哈维原则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建设一种在社会上公正的、在生态上敏感的替代性社会”。这句话清晰扼要地表达了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超越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在这里,哈维把论证的重点放在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何以可能、如何可能这个问题上,即试图给出替代方案的行动纲要。他的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讨论“作为类存在物的我们”,归纳出一些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技能。在这里,哈维的思路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为替代方案奠定人学基础;(2)把人类和自然重新置于“生命之网”这个境域当中,以此来考察作为类存在物的我们“对自然与人类的双重责任”,从而再度提出了联合行动的任务;(3)赋予人以“建筑师的形象”,在“剧场”情境下讨论人类的“反叛行动”,既强调了不同空间规模的互动,又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严密的“权利体系”,从而对上文中关于权利斗争的论述做出了进一步的具体回应。此外,哈维还以文学的形式,虚构了一个乌托邦诞生和运行的过程与场景。他的这个乌托邦名曰“埃迪里亚”(Edilia),寓意“如你所愿”,这是一幅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图景。最后,在“结语”部分,我们将对哈维的乌托邦理想及其空间理论做出简要的总结与评论。
全部显示∨
钱厚诚,男,1976年2月生,江苏盱眙人。先后求学于扬州大学、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工作5年,现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潮。
全部显示∨
导言 社会理论中空间问题的沉寂与兴起
第一章 走进哈维:空间理论的基本论域第一节 思想历程一 从实证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二 理论主题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第二节 思想渊源
第四节 认真对待乌托邦理想一 对《共产党宣言》的再考察
二 探求现实矛盾中的解放潜能
三 乌托邦理想的反思、整合及其行动纲要与未来想象①
第二章 解放政治与乌托邦理想:从《共产党宣言》出发的重构意图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中的地理—空间:成就与缺憾
第三节 迎难而上的谋划:联合的行动
第四节 为什么是“全球化”和“身体”
第三章 现实矛盾中的解放潜能 (上):全球化、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第一节 全球化:空间生产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一 全球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过程的一个新阶段
二 全球化的矛盾和后果:不平衡的地理发展
第二节 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理论:谋求联合的阶级斗争
第三节 全球层面上的联合斗争:普遍的权利主张
第四章 现实矛盾中的解放潜能 (下):身体、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第一节 身体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身体:全球空间中资本积累的策略
第三节 身体层面上的联合斗争:争取最低生活工资
第五章 乌托邦理想 (上):类型学上的反思与整合第一节 空间形式的乌托邦理想一 文本层面的分析
二 实践层面的考察
第二节 社会过程的乌托邦理想一 文本层面的分析
二 实践层面的考察
第三节 辩证的乌托邦理想
第六章 乌托邦理想 (下):超越资本主义的行动纲要与未来想象第一节 替代方案之行动纲要一 作为类存在物的我们:人类的基本技能
二 对自然与人类的双重责任:生命之网与联合的行动
三 反叛行动:建筑师的形象、规模互动与权利体系
第二节 关于未来社会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