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积墨远思:邓大松文集

纸书售价: 68.0 纸书定价:¥6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试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
浅析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较快"与“优先增长"
一、马克思、列宁在谈到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较快的规律时,没有提过“优先"二字
二、“增长较快"与“优先增长"不是一回事
科学之树常青——学习《资本论》札记
一、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作了明确规定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法宝
(一)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应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增加生产总量
(二)建立一个社会指挥中心,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
(三)投资结构要合理
(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五)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核算
(六)要有积累,留有必要的产品储备
(七)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
(八)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九)加强科技研究和应用
(十)重视能源开发,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典
(一)《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揭露和批判,使我们懂得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提高我们的共产主义觉悟
(二)《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揭示,使我们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
(三)《资本论》强调劳动者要学文化、懂技术
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口规律一般与特殊的分析
一、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一般人口规律
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混淆一般人口规律和资本主义劳动人口规律的界限
怎样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础
一、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
三、世界历史时代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四、改革开放国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第二篇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关于我国保险存在条件的再探讨
浅析保险商品的基本特征
保险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的再探讨
一、保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我国社会主义保险存在的条件
三、保险的历史趋势
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保险基金的运用
一、保险基金的运用方式
二、保险基金运用的原则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对振兴我国保险事业的重要作用
一、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扩大企业财产保险覆盖面
二、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开发新险种
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社会保险的发展
四、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促进保险体制改革
关于保险经营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认识保险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保险经济效益及其特点
(三)怎样评价保险经济效益
二、如何提高保险经营的经济效益
(一)全体保险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经济效益,从思想上树立保险—经营—经济(节约)—效益的价值观念,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保险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深化保险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保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三)增加新的保险业务,开辟新险种,扩大承保面
(四)提高展业、理赔质量,做好防灾防损工作
(五)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使其发挥调节保险市场的杠杆作用
(六)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保险干部素质
(七)有计划地进行保险投资
再论我国保险经营的性质
一、保险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其发展趋势与一般商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之处
二、保险劳务商品说符合马克思的商品理论
三、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保险所提供的劳务只能以商品形式表现出来
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如何在竞争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一、要进一步拓展“两个市场"
二、要加快培养“两种人才"
三、要用好用活“两套资金"
四、要提高“两个效益"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如何面对现实迎接竞争挑战
一、开拓战略
二、开发战略
三、投资战略
四、改革战略
五、效益战略
六、联合战略
保险业宏观管理及其模式探讨
一、保险业宏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管理
(二)偿付能力的管理
(三)自留额及再保险的管理
(四)财务监督
(五)其他管理
二、保险业宏观管理的模式
略论非极限的保险增长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论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市场
一、明晰产权,实现“四自"
二、开放经营,自由竞争
(一)开放经营
(二)自由竞争
三、理当发展社会保险
四、健全法制,加强管理
五、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第三篇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努力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
二、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理性选择
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二、立足我国的国情、国力,遵循“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避免蹈西方国家“福利病"的覆辙
三、“三方负担"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政府
四、坚持扩大保险覆盖面和费用社会统筹
五、学习和借鉴外国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洋为中用,少走弯路
六、社会保障基金应纳入国家预算管理,把现行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改为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组成的三式预算,将社会保障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和管理
七、采用合理的社会保障基金模式,实行混合基金制
八、开征社会保险税,建立储备基金
九、社会保险是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在人身保险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应相互补充
十、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合理选择
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保险制度
一、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险项目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险管理的要求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要求
四、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保险改革思路
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
(一)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保证竞争起点的公平,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二)缩小城乡差距,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
(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论美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
一、保障机制多重化
二、社会保障私营化
三、年金保险储蓄化
四、退休年龄“后移"化
五、医疗保险“管理"化
论中国社会保障“税收"制度改革
一、社会保障税的概念与意义
二、中国社会保障“税制"的基本概况
三、关于改革完善中国社会保障税制的几点设想
试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
一、人性
二、人道
三、人权
四、人能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社会保障战略受农业发展贡献制约
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确立的微观基础
(一)农民行为均衡
(二)农民行为的失衡与新的均衡
(三)农民行为均衡—失衡—新的均衡过程中的因素分析
(四)与城市社会稳定相关的农民行为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府决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规划与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二)农村社会保障坚持城乡一体化方向
(三)渐进式的改革路线
“硬制度"与“软环境"下的农村低保对象的识别
一、数据来源及采用的变量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采用的变量及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一)Logistic二元回归结果分析
(二)各指标对判定是否为农村低保户的影响
三、识别方法
(一)目前识别农村低保对象的方法
(二)两种方法的比较
四、结语
21世纪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
一、社会保障多样化
二、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化
三、社会保障私有化
四、社会保障基金资本化
五、社会保障产业化
六、社会保障一体化
福利型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其经济发展效应的比较
一、几种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一)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二)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三)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四)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二、福利型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非经济影响因素
(一)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文化传统影响
(二)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个人主义影响
三、福利型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经济发展效应的比较
(一)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经济发展效应
(二)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经济发展效应
(三)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四、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积极作用
(三)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重功能
(五)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四篇 社会保险
试论社会保险
一、社会保险的作用
二、社会保险的性质
三、我国社会保险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二)社会保险由谁来举办
关于我国社会保险本质特征的几点理论认识
一、社会保险基金基本上来源于必要劳动,但也有剩余劳动一部分
二、社会保险属于分配范畴,但不同于其他消费品分配
(一)社会保险既不是按需分配,也不带有按需分配的因素
(二)社会保险不是按劳分配,但受按劳分配原则的制约
三、社会保险不是社会救济,但又具有社会救济的某些特点
关于社会保险的意义与本质特征的几点认识
一、生产发展决定社会保险,但社会保险对生产发展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保险是政策性加强制性的保险,该保险有其特殊的本质规定性
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并非实现全民“高平等"的社会,也非阻滞经济增长、摧毁一切个人自由的“怪物"
试论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的关系
一、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的关系
(一)异同
(二)联系
二、如何处理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的关系
(一)提高认识
(二)采取有效措施
(三)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合理选择
论商业性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险中发挥作用
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一)两种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机制
(二)商业性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相互补充
(三)商业性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相互促进
二、按需增设险种,扩大服务范围
三、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开创社会保险商业办的新形式
(一)合办制
(二)混合制
(三)私营制
(四)管理医疗制
四、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商业保险人的正常经营
(一)进一步从法规政策上确认商业性保险从事部分社会保险业务的合法性
(二)完善社会保险改革配套措施,为社会保险商业办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运用需宏观调控、微观放活
怎样看待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一、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险法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险范围
三、恢复和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制度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保险待遇计算方法
五、有效地运用社会保险基金,广泛开展投资业务
六、建立社会保险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
借鉴国外新形式完善我国社会保险
一、合办制:由社会保险机构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合作开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二、混合制:国家公共养老计划和个人账户养老计划相互结合
三、替代制:养老保险费按个人建立账户,账户基金由一家商业公司管理
四、管理医疗制:把经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注入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回顾
三、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缺口模型和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模型
(一)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缺口模型和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模型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参数设定
(二)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缺口敏感性分析
(三)个人账户基金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敏感性分析
五、结论和进一步分析
邓大松把脉医改
一、是否告别短缺
二、“看病难、看病贵"实质所在
三、矛盾集中在供方
四、解读“父子关系"
五、能否细分病情
六、“三改联动"
七、关于政府投入
八、科学监管
九、新医改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探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保障水平分析
一、30元或50元钱够用吗
二、新农合筹资与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
(一)东部地区
(二)中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篇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意义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一、我国发展企业年金计划的有关理论问题
(一)企业年金的性质界定:企业年金是现代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子制度
(二)由企业和职工或劳动关系双方自愿积累,为企业年金提供基金
(三)企业年金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年金基金属于个人产权
(四)企业年金计划采取基金制筹资方式
(五)按照供款基准制的原则实施企业年金计划
(六)采取信托型管理方式
二、中国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
(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
(二)企业年金应实行延迟纳税(EET)税惠待遇
(三)企业年金计划治理主体:计划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保管人
(四)企业年金给付机制:多样化给付
三、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准入机制——准入制度
(二)风险分散机制——投资限制
(三)外部监管机制——中介机构
(四)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
(五)退出机制——最低收益率担保
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选择
(一)全国社保基金的筹集
(二)全国社保基金的运用
全国社保基金的战略风险与对策
一、全国社保基金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支付风险
(二)筹资风险
(三)经营风险
(四)监管风险
二、健全社保基金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支付机制的完善
(二)稳健筹资机制的策略
(三)理性经营方式的选择
(四)内外双重监管机制的构建
三、结论与前景
声誉激励机制对投资管理人的激励约束效应研究——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角度
一、国内外重要文献回顾
二、投资管理人声誉机制理论模型
三、结论与建议
第六篇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
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思考
一、进一步深化对再就业工程的认识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
五、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下岗人员构筑社会安全网
六、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完善中国的就业体系
中国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意义、现状与建议
一、再就业工程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再就业工程的提出
(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意义
二、再就业工程实施的现状
三、对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失业、下岗和再就业工程的认识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一部分国有资产转移给下岗失业者,使他们实现再就业
(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
(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下岗失业人员构筑社会安全网
(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八)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完善中国的就业体系
流动、剥夺、排斥与融合:社会融合与保障权获得
一、问题提出与理论前提
二、研究假设与数据来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数据统计描述
(二)进城农民自我角色认同回归分析
(三)进城农民基本状况与自我角色认同
(四)融合的条件:包括基本社会保障权的公民权利获得
四、结语
我国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增长模型
一、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下的城乡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一)生产函数
(二)效用函数
(三)最优化问题
(四)模型
(五)主要结果
二、资本和劳动力在我国城乡流动情况
三、建议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政策回顾和阶段评述
一、引言
二、1949—1978年:从“鼓励进城"到“严格控制"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改革开放30年:从“允许流动"到“公平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1979—1983年:“控制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准备阶段
(二)1984—1988年:“允许流动"一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阶段
(三)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逆转阶段
(四)1992—2000年:“规范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阶段
(五)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步加快阶段
四、结束语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思路
一、对当前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思路的评价
(一)“扩面型"思路
(二)“仿城型"思路
(三)“单独建制"思路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新思路
(一)制度设计
(二)建制原则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