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研究

纸书售价: 59.0 纸书定价:¥59.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近代湖北城镇发展:对象、意义及其特点
一 城镇、城镇发展:概念、对象与意义
二 传统城镇体系与近代转型: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的历史背景与逻辑起点
三 清末民国时期湖北城镇的发展:动力、路径与特点
(一)时代因素与地区因素:考察城镇发展的两个维度
(二)贸易驱动、极化效应、结构失衡、不稳定性: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的结构特征
第一章 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一 近代湖北城镇化进程的启动(1840—1894年)
(一)清代湖北城镇的基本状况
(二)沿江开埠:近代湖北城镇转型发展的契因
(三)湖北沿江城镇带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四)近代湖北城镇的功能转型
二 近代湖北城镇的全面发展(1895—1937年)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二)清末民国时期湖北城镇的全面发展
三 第三阶段:停滞与衰退(1938—1949年)
(一)抗战至内战时期湖北经济的全面衰退
(二)全面衰退、局部发展:1938—1949年湖北城镇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二章 沿江开埠与湖北城镇的转型发展
一 湖北沿江城镇开埠的过程
二 开埠以后湖北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一)以“洋货进口、土货出口”为特征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展开
(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沿江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三 湖北沿江城镇的转型发展
(一)武汉:从传统商埠向近代工商业大都会转型
(二)宜昌、沙市、武穴的转型发展
(三)湖北沿江城镇带的整体功能得以强化,成为近代湖北城镇体系的主轴
第三章 近代湖北的工业化与城镇发展
一 由“商业革命”先导的湖北早期工业化
二 近代湖北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发展的段落
三 工矿业城镇的兴起
四 推动与极化:工业化进程对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的影响
(一)工业化、贸易增长、城镇发展:工业化推动城镇发展的方式
(二)极化效应与结构失衡:工业化进程的空间不平衡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三)密切城乡互动、促进小城镇发展:工业化作用之另一方面
第四章 武汉的“极化效应”与近代湖北城镇体系的发展
一 武汉的中心地位与极化效应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发展
(二)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强化
(三)武汉的极化效应与辐射作用
(四)市场整合与示范带动
二 近代武汉“国际市场”与湖北城镇埠际贸易
(一)近代武汉“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二)在武汉“国际市场”主导下的湖北城镇埠际贸易——以老河口、樊城为中心的考察
(三)武汉与县城、县属中心镇的埠际贸易
第五章 近代交通建设与湖北城镇发展
一 长江航运的全面开发与湖北沿江城镇带的成型
二 平汉、粤汉铁路的修筑与沿线城镇的发展
三 公路建设与乡村小集镇的蓬勃发展
第六章 近代湖北城镇的空间分布
一 长江沿岸城镇带
(一)湖北沿江城镇带的形成
(二)沿江城镇带的发展概况
二 汉江沿岸城镇带
(一)汉口市场与汉水流域的农副产品贸易
(二)汉水城镇带的发展概况
三 江汉平原城镇密集区
第七章 近代湖北小城镇的发展
一 有关小城镇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清代小城镇的蓬勃发展
(二)小城镇的界定
(三)小城镇数量的估算
二 近代湖北小城镇的数量与类型特征
(一)近代湖北小城镇的数量统计
(二)小城镇的等级结构:县城、县属中心镇、一般小城镇、农村集市
三 近代湖北小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近代湖北进出口市场体系的三个层级
(二)小城镇与农产品的区域流通
第八章 湖北城镇发展的历史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 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全面开放: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武汉“一城独大”与非均衡发展:近代湖北区域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三)县属中心镇在近代湖北社会经济发展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四)区域开放与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二 湖北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湖北城镇的发展现状
(二)当前湖北城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关于加快湖北城镇发展的几点思考与政策建议
(一)“非均衡—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湖北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二)区域开放、强化功能:振兴传统县属中心镇的意义及实施路径
(三)资源整合、旅游带动:旅游带与小城镇发展带同步建设
附录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学发展:共同的目标宗旨
二 强化中心、整合区域、引领中部:共同的发展诉求
三 资源环境、人文生态、区域结构:发展基础的差异
四 极核效应与多元整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不同实施路径
五 市场导向与政策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不同动力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