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研究

纸书售价: 38.4 纸书定价:¥48.0 电子书售价: 1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上篇 总论
绪论
一 研究原中央苏区的范围界定
二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将原中央苏区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二)有利于弘扬原中央苏区精神促进红色土地崛起
(三)有利于推进原中央苏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四)有利促进赣、闽、粤三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 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1.充实原中央苏区研究的理论体系
2.深化区域经济理论
3.丰富新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政策理论
(二)应用价值
1.为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案
2.形成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抓手
3.为全国其他老区实施区域政策,振兴发展提供借鉴
四 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实践、成效与问题
第一节 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的实践
一 高度重视,完善机构
二 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力争将政策落到实处
三 招才引智,推动协同创新
第二节 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政策的成效①
一 资源投入增大,优先解决部分突出民生问题
二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聚集平台建设
三 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第三节 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体制性依赖,将政策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能力不足
二 发展基础薄弱,配套资金压力大①
三 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执行难
四 协同意识欠佳,地方利益阻碍府际合作
五 人才不足,执行乏力①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振兴政策实施: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实施振兴政策的经验
一 外争资源内促制度创新
二 着力打造区域产业特色
三 以点带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四 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战略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实施扶持政策经验启示
第三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目标与建议
第一节 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的发展目标
一 第一阶段目标
二 第二阶段目标
第二节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心聚力
一 解决农村住房问题,稳定振兴发展大局
二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三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夯实振兴发展基础条件
四 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体现党和国家反哺人民的人文关怀
第三节 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的建议
一 打破“等、靠、要”传统观念,创新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创新公民参与机制
(二)健全政策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
(三)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
二 实行差别化资金配套政策,激发实施政策的内在动力
三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四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振兴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
下篇 分论
第四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财税政策研究
第一节 财税政策梳理
一 中央已有财税政策
(一)财政政策①
(二)税收政策
二 江西已有财税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
(二)营业税
(三)房产税
(四)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资源税
(六)耕地占用税
(七)个人所得税
(八)土地增值税
(九)契税
(十)印花税
三 赣州已有财税政策①
第二节 财税政策实施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一 财税政策实施现状
(一)资源税执行效果不佳
(二)地方配套规定导致地方政府负担加重①
(三)国债转拨于化解乡镇债务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与细则
(四)界定严格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致使符合要求的企业较少①
二 财税政策实施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表面化
(二)政策局部化
(三)政策扩大化
(四)政策全异化
(五)政策停滞化
第三节 财税政策实施的路径设计
一 政策实施方向
(一)各大板块区域的划分,使财税政策效用降低,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
(二)国家税收政策已由区域优惠转为区域与产业优惠并重
二 创新原中央苏区振兴财税政策的思考
(一)税收政策
(二)财政政策
三 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财税政策的落实
(一)财政政策
(二)税收政策
第五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投资政策研究
第一节 投资界定及效应
第二节 投资政策实施现状
一 中央、省两级预算内投资及专项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二 重大项目规划布局欠缺
三 公益性项目投入不足
四 扶贫投入面广①
五 基础设施投入偏低
第三节 投资政策实施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政府主导,动员式的投资驱动
二 公共服务能力弱
第四节 投资政策实施的路径设计
一 立足三个着眼点
(一)立足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二)立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三)立足民生的时代要求
二 理顺投资体制、机制
(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合理投资结构
(三)优化投资环境
(四)提高投资使用效率
三 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公共服务能力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府应强化规划能力,创建良好的行政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建立完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府联席会议机制,增强区域协调能力
(三)夯实行政执行能力,培育具有自我约束机制的市场竞争主体,塑造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公平是有效竞争的保证
(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府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主管主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配置职能
第六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金融政策研究
第一节 赣州市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金融政策实施现状
一 江西省金融运行情况①
二 赣州市金融运行情况①
第三节 金融政策实施的路径设计
一 增加金融机构覆盖率
(一)注重引进国际性大银行
(二)注重引进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注重引进中小型银行
(四)加大力度建设本土中小、小微金融机构
(五)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二 优化金融结构,培育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引进多元化金融机构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积极引进金融服务中间组织和机构
三 促进金融服务面向本地实体经济
(一)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向原中央苏区重点领域与行业倾斜
(二)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三)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三农”金融服务
(四)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
四 构建多样化、差异化的融资渠道
(一)扶持部分企业上市
(二)优化债券融资环境
(三)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五 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一)组织实施“熟悉你的社区、了解你的客户”培训行动
(二)组织对广大农户进行金融知识培训
第七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产业政策研究
第一节 产业政策梳理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二)制定特色产业目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 推动产业重组和市场准入的政策
(一)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准入制度
三 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政策
(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三)建立国家级高水平研究平台
(四)加大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
四 优化产业布局的政策
(一)引导产业布局的适当调整
(二)加大中央资金的扶持力度
五 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
(一)积极发展主导产业
(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三)保护弱势产业
第二节 产业政策实施现状
一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政策分析
(一)产业政策实施的基本措施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
二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政策作用领域的特定性
(二)产业政策调控方向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三)产业政策时期的特定性
(四)产业政策的内容特征
(五)产业政策的功能特征
三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①
(一)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二)产业升级速度加快
(三)产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四)技术进步,平台建设获得重大进展
(五)产业布局成果显著
四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二)产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
(三)技术创新
(四)产业政策衔接
(五)产业布局
第三节 产业政策实施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文件的贯彻落实需要一个统一认识的过程
二 新老政策有效衔接不够
三 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
第四节 产业政策实施路径设计
一 完善推进工作机制
二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三 落实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
四 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政策调整产业结构
五 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六 进一步扶持稀土行业发展
七 加快金融创新支持产业发展
第八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国土资源政策研究
第一节 国土政策梳理
一 国有土地政策演变
(一)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
(二)对城市经营性土地实行使用权有偿转让
(三)修改宪法,颁布《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四)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宏观调控
(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二 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政策的演变
(一)农地使用制度变迁
(二)农地使用制度形态
(三)耕地管理政策——占补平衡
三 当前国土政策执行中博弈分析
(一)国土政策执行中博弈分析框架与背景
(二)国土政策执行中绩效分析
(三)国土政策执行不畅原因分析
(四)西部地区国土优惠政策
(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土地优惠政策
第二节 国土政策实施现状
一 国土优惠政策落实进展
二 国土优惠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用地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存在困境
(三)部门规划之间存在矛盾
(四)工矿废弃地试点项目时间过长
第三节 国土政策实施路径设计
一 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城乡一体化进行重新规划
二 低效果园改造成精品果园,纳入耕地占补平衡范畴
三 将未利用“抛荒”农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范畴
四 制定支持开展低丘缓坡用地占补平衡激励措施
五 鼓励农业人口向乡镇集中,支持复垦宅基地行为
六 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灾移民搬迁工作
七 支持工矿废弃地试点项目实施期挂钩新区建设用地
第九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第一节 生态补偿政策梳理
一 生态补偿政策背景分析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背景
(三)理论背景
二 生态补偿的概念及政策内涵
三 生态补偿相关政策
第二节 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
一 中央层面生态补偿政策实践
二 地方层面生态补偿政策实践
第三节 生态补偿政策需求分析
一 原中央苏区环境保护需要生态补偿
二 原中央苏区矿产资源开发需要生态补偿
三 原中央苏区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生态补偿
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路径设计
一 原中央苏区生态补偿受偿对象
二 原中央苏区生态补偿目标
三 原中央苏区生态补偿标准
(一)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依据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
四 原中央苏区生态补偿的投入机制
(一)生态补偿主体确定
(二)生态补偿政府层面手段选择
(三)生态补偿市场层面手段选择
(四)生态补偿社会层面手段选择
第十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苏区人才政策研究
第一节 原中央苏区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 专业技术人才情况
二 技能人才情况
三 稀土、钨、脐橙等主导产业人才情况
第二节 原中央苏区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人数不升反降,而且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二 人才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三 人才浪费现象存在
四 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培训、培养工作落后
五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少,引进难
六 人才外流严重
七 “官本位”用人思想严重
八 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运行机制滞后
第三节 原中央苏区现有人才政策及人才措施
一 原中央苏区现有的相关人才政策
二 原中央苏区实施人才政策的措施
第四节 原中央苏区人才政策效应
一 国家对原中央苏区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加大
二 吸引了一 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创业就业
三 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才增多
四 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有所突破
五 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接受了高层次培训
六 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七 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五节 振兴原中央苏区发展的人才政策方案设计
一 人才引进的政策设计
二 人才培养的政策设计
三 人才载体建设的政策设计
四 行政事业单位特殊人才政策设计
第十一章 原中央苏区振兴对口支援政策研究
第一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梳理
一 对口支援的界定
二 我国对口支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对口支援的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年—1983年)
(二)对口支援的全面开展阶段(1984年—1985年)
(三)对口支持政策的改革阶段(1986年—1989年)
(四)对口支援政策的巩固和提高阶段(1990—1999年)
(五)对口支援政策不断发展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三 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政策
(一)总体要求
(二)时间安排和结对关系
(三)主要任务
(四)组织领导
第二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现状
一 我国实施对口支援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实施对口支援的现实条件
(二)我国实施对口支援的政策依据
二 我国实施对口支援的模式研究
(一)平行支援模式
(二)斜向支援模式
(三)专门领域型对口支援模式
(四)突发应急型对口支援模式
三 实施对口支援需注意事项
(一)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口支援并不是权宜之计
(二)对口支援不是单方面给予
(三)必须把“输血”和“造血”恰当地结合起来
四 原中央苏区实施对口支援的难点
第三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市场和政府间角色定位模糊
二 执行机制不健全
三 管理机制不完善
第四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路径设计
一 提高援建方在对口支援目的与意义上的认识
二 健全完善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管理机制
(一)设置稳定长效办事机构
(二)健全人才、干部的管理机制
(三)完善对口支援的指挥体制建设
三 建立对口支援政策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 构建合理的产业转移机制
(一)对于“高污染、高消耗、低收益”的产业,不应作为产业转移的对象
(二)产业转移应当充分考虑地区间的优势互补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