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思想政治劝服论

纸书售价: 47.2 纸书定价:¥59.0 电子书售价: 23.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思想政治劝服研究意义
一 思想政治劝服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 思想政治劝服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
三 思想政治劝服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一)缺乏对思想政治劝服的概念界定
(二)思想政治劝服实践活动外延界定不准确
(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匮乏
(四)运用劝服载体的技术水平高
(五)运用理论的主动性不够
四 思想政治劝服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思想政治劝服理论研究现状
一 对思想政治劝服功能的理解
二 对思想政治劝服活动需遵循原则的认识
三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劝服功能所采取的形式
四 对思想政治劝服主体的要求
五 对提高思想政治劝服效果措施的建议
第三节 思想政治劝服理论概述
一 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
二 思想政治劝服的理论基础
三 思想政治劝服目标及其教育任务
四 思想政治劝服构成要素
五 思想政治劝服的载体与形式
六 思想政治劝服的效果的评价
第一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
一 劝服和思想政治劝服的异同
二 劝服与传播、说服、宣传各概念之间异同
第二节 思想政治劝服的职能
一 信息发布职能
二 人格完善职能
(一)塑造理想角色
(二)改造主观角色
(三)完善实际角色
(四)协调角色冲突
三 解释职能
四 反馈职能
五 管理控制职能
第二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思想政治劝服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工作主要内容
二 列宁关于“灌输”的思想
三 毛泽东做人民群众思想工作的理论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二)思想政治工作需遵循的原则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环节
四 邓小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一)党性原则
(二)实事求是原则
(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原则
五 新时期“群众路线”工作思想
第二节 思想政治劝服的理论借鉴
一 语言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二 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三 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借鉴
(一)生理需要
(二)安全需要
(三)归属与爱的需要
(四)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需要
五 大众传媒学理论借鉴
(一)媒介皮下注射理论
(二)有限效果理论
(三)二级传播理论
(四)议程设置理论
(五)沉默的螺旋理论
六 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灌输”理论
七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交往行为”等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及教育任务
第一节 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
一 思想政治劝服核心内容
(一)文化认同
(二)民族认同
(三)政治认同
二 思想政治劝服以实现三个认同为目标
三 思想政治劝服实现三个认同的方式
(一)思想政治劝服构建文化认同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劝服构建民族认同的方法
(三)思想政治劝服构建政治认同方法
第二节 思想政治劝服的教育任务
一 思想政治劝服要取得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同步
二 思想政治劝服要使参与各方产生愉悦共鸣感
三 思想政治劝服要减低、消除逆反心理
(一)思想政治劝服信息量的把握
(二)思想政治劝服对道德要求的误区
(三)思想政治教育榜样劝服的误区
(四)对思想政治劝服内容选择的片面
四 思想政治劝服要以完善现代人格为任务
第三节 当代思想政治劝服的主要任务
一 中国梦大众认同的实质
(一)中国梦大众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二)中国梦价值认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二 中国梦大众认同的现实条件
(一)实现中国梦大众认同的有利条件
(二)妨碍中国梦大众认同的不利因素
三 增强中国梦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
(一)共享发展机会,实现大众利益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构筑精神家园
(三)促进制度创新,增强法治保障
第四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沟通者
一 信息沟通者作用
二 对信息沟通者的要求
(一)党性要求
(二)不断提高素质
(三)具有敏感性
(四)工作方法
三 信息沟通者的优化
第二节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
一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主要内容
二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的特征
(一)劝服信息源的权威性
(二)劝服信息内容必须与劝服对象息息相关
(三)劝服信息内容必须切实满足双方合理的利益诉求
(四)选择劝服对象感兴趣的信息
第三节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传播媒介
一 思想政治劝服通常使用的传播媒介
(一)报纸
(二)杂志
(三)传单、图片和招贴
(四)广播
(五)电视
(六)网络
二 思想政治劝服传播媒介的优化
(一)承载信息的准确性
(二)传递信息的快捷性
(三)发布信息方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 思想政治劝服对象
一 思想政治劝服对象分类及特点
(一)学生
(二)企事业单位职工
(三)国家机关公务员
(四)农民
(五)军队
二 思想政治劝服对象认知过程
(一)感觉
(二)知觉
(三)记忆
(四)思维和想象
(五)注意
三 在劝服过程中激发对象主体性
(一)激发思想政治劝服对象的主体性应该充分尊重劝服对象的需要
(二)激发思想政治劝服对象主体性应该在完善他们固有的接受模式的基础上塑造全新的接受模式
(三)激发思想政治劝服对象的主体性要注重加强劝服对象的实践体悟
四 思想政治劝服对象的自我优化
(一)培养自我教育意识
(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三)加强自我情感调节,锻炼意志品质
第五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
第五章 思想政治劝服形式及案例
第一节 规范劝服
一 规范劝服特点
(一)广泛、公开宣贯
(二)具有导向性
(三)具有一定强制性
二 规范劝服的实施理念
(一)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或称一致性原则、不相抵触原则)
(二)遵循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三)遵循效率原则
第二节 组织劝服
一 政府机构
二 学校
三 社区组织
(一)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融入思想政治劝服信息
(二)以社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传递思想政治劝服信息
(三)以社区管理为手段,传递思想政治劝服信息
(四)以精细化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传递思想政治劝服信息
四 企业
(一)将思想政治劝服信息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二)将思想政治劝服信息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
第三节 谈话劝服
一 常见的谈话劝服方式
二 如何取得谈话效果
(一)谈话劝服要有所启发
(二)总结“谈话”经验,改进“谈话”技术
第四节 榜样劝服
一 榜样劝服的任务
二 榜样劝服的实施理念
第五节 情感劝服
一 情感含义
二 情感分类
三 情感劝服的作用原理
四 情感劝服的调节
(一)生理调节
(二)行为调节
(三)认知调节
(四)言语调节
(五)人际调节
第六节 宣传劝服
一 宣传劝服的主要渠道
二 宣传劝服必要性
三 宣传劝服现状
四 宣传劝服的优化
(一)宣传劝服要把握社会发展对其教育引领者角色的期望
(二)宣传劝服要完善自身角色功能
(三)宣传劝服要树立自己的信息传播标准和价值标准
第七节 网络劝服
一 网络劝服的含义
二 网络劝服特点
(一)网络劝服具有新媒体性
(二)网络劝服具有广泛社会性
(三)网络劝服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三 网络劝服功能
(一)培养网络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
(二)陶冶自身道德品质
(三)提升道德层次,恪守“慎独”原则
四 网络劝服的控制与管理
第八节 思想政治劝服形式的综合运用: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
一 大学生政治信仰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一)何以借鉴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
(二)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中的实践意义
二 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影响
(一)文化层面:对政治知识的认知偏差导致对政治信仰的冷漠
(二)社会层面:对政治制度的误解导致政治信仰的多元及混乱
(三)个人层面: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导致难以建构共同的政治信仰
三 政治信仰培育路径:回归生活世界,促进大学生个体现代化
(一)提高大学生交往理性能力,完善政治信仰培育的传播载体
(二)培育政治制度自信,提高大学生政治辨别能力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认同
第六章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
第一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含义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的含义及特点
(一)思想政治劝服效果具有内隐性特点
(二)思想政治劝服效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劝服效果的相对性特点
(四)思想政治劝服效果的反复性特点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相关概念综述
三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具有客观性
(二)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具有合理性
(三)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具有系统性
第二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意义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劝服的针对性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劝服的科学性
三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本身具有导向意义
四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调动思想政治劝服者的工作积极性
五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劝服的合力
第三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内容不具体
二 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
三 评价范围不明确
四 评价积极性不高
五 评价制度不合理
第四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目标与原则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目标
(一)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直接目标
(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间接目标
(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目标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原则
(一)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原则
(二)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原则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
第五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指标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遵循综合性的评价原则
(二)遵循有效性的评价原则
(三)遵循内外结合的评价原则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一)思想政治劝服对象的评价指标
(二)对思想政治劝服工作者的评价指标
(三)对思想政治劝服工作过程的评价指标
第六节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方法
一 实践检验法
二 目标检测法
三 过程分析法
四 专家集体评价法
五 分等加权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