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大理市卷

纸书售价: 68.8 纸书定价:¥86.0 电子书售价: 34.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大理市概况
二 大理市白族研究概况
三 本项目申报和调研情况
四 研究思路: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各项建设事业
(一)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大理市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大理市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政治建设和民族团结事业:大理市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经济发展道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五)幸福大理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章 大理市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回顾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大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理的跨越发展(1949—1978)①
一 新中国民主建政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成立
二 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民经济的跨越发展
三 社会文化事业成就巨大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1978—2000)
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一)民族区域自治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调整大理市行政区划,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三)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位居全省前列
二 经济建设跨越发展,产业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一)调整农村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和产业转移
1.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调整农村产业和所有制结构,引导农村产业转移
(二)深化体制机制变革,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1.“放权让利”,调动国有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1978—1986)
2.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1991)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1)
(三)弘扬传统,发挥优势,建设滇西商贸中心
(四)旅游业腾飞,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三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滇西中心城市初具雏形
(一)形成两个城区功能互补格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二)城乡交通运输业蒸蒸日上
(三)环境保护工作守护银苍玉洱
四 社会、文化事业跨越发展
(一)教育事业——民族振兴的希望
(二)科技发展造福于民,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丰富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多元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五 结语
第二章 美丽大理: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大理市生态资源和白族生态文化
一 大理市的生态资源
(一)地质资源
(二)气候资源
1.温度与日照
2.风能
3.雨量与水文
(三)水力资源
1.地表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
3.温泉
(四)土地资源
(五)矿产资源
(六)生物资源
二 白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
(一)自然崇拜和生态信仰
(二)白族传统生态知识和文化
(三)白族传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四)基于生态知识的生产技能和技术
第二节 大理市生态承载力及生态环境变迁
一 当前大理市生态资源承载力与产业发展的环境资源需求
(一)大理市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
1.土地资源承载力
2.水资源承载力
3.水环境容量
4.大气环境容量
5.能源发展潜力
(二)大理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和影响
1.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工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城镇化发展及房地产开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和影响
二 大理市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陆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演变
(二)水生生态环境的演变
1.河流生态的演变
2.洱海生态系统的变迁
(三)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
(四)土壤环境质量的恶化
第三节 以洱海保护治理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体制,实现洱海的统一管理和保护
(二)创新组织机制,强化行政问责
(三)建立和完善洱海流域规划建设项目审批和公示制度
(四)健全完善沿湖环保监管网络
(五)创新融资机制,强化资金保障
(六)积极探索和创新生态补偿等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二 加强生态保护法制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法制基础
(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
(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
三 科学规划,科学保护,强化科技支撑
(一)科学编制中长期防治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
(二)积极开展以洱海治理保护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研究
(三)综合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水平
四 实施“两保护、两开发”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五 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二)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三)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示范区,带动相关产业低碳发展
(四)积极发展森林生态产业,全面推进“森林大理”建设
六 以洱海保护为中心,实施环境保护重大举措
(一)强力推进“双取消”“三退三还”“三禁止”等保护措施,有效改善洱海生态环境
(二)全面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和“2333”三年行动计划
(三)全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夯实洱海保护基础
七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生态保护社会氛围
第四节 关于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 建立健全州、市环保部门的权责和协调机制
二 理顺资金筹措、使用、管理机制
三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四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然资源与生态资产的利用率
五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第三章 和谐大理:大理市政治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事业
第一节 和谐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
一 大理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职权的依法行使
1.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职能
2.在党委领导下,创新工作方式,积极行使职权
二 大理市政府自身建设
(一)紧紧抓住党的建设,增强宗旨意识,提高施政水平和施政能力
(二)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
(三)推进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
(四)阳光政府建设富有特色,畅通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
(五)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高效政府
三 统一战线在大理市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成功实践
四 大理市行政区划调整及行政主体、管理权叠置问题
(一)科学调整行政区划,适应社会经济跨越发展需要
(二)“两区一委”与大理市行政主体、管理权叠置问题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大理市民族工作实践
一 新时期的大理市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
二 民族区域自治与自治权的实施
(一)制定和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二)依法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权利
三 大理市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特色
(一)以民族工作为抓手,引领各项事业建设
(二)认真开展民族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1.大力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2.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全面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四)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干部队伍
(五)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活动
(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州治市,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
(七)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八)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建设和谐大理
四 大理市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富裕大理:大理市经济建设
第一节 大理市经济发展概述
一 大理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不同阶段的大理市经济发展
1.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
2.21世纪头十年
3.进入“十二五”以来的发展态势
二 大理市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培育缓慢
(三)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四)城乡居民增收困难,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小
(五)产业发展道路的认识问题
三 新时期大理市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抓手,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一 政府扶持、科技引导、市场拉动,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一)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增长迅速
(三)科技兴农,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显著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
(六)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及专业合作社生产带动作用明显
(七)大理市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案例
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案例之一:挖色镇香葱产业
2.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案例之二:大理花卉种植业
3.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案例之三:银桥镇蓝莓种植业
(八)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 大理市林业产业发展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管理工作,保障林业发展
(二)积极植树造林,消灭宜林荒山
(三)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与退耕还林工程
(四)在云南省率先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林业生产积极性
(五)积极鼓励和引导林产业发展,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产业聚集
(六)林业发展案例调查:太邑彝族乡核桃种植产业
三 大理市畜牧业的发展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畜牧业发展积极性
(二)畜牧业产值增长显著,畜产品结构优化
(三)畜牧业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对外辐射和对内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五)畜牧产品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作得到加强
(六)畜牧业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兴牧成效明显
1.积极开展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2.科学养殖,节本增效,提高畜禽生产水平
3.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极大增强,牲畜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
4.满足各民族人民生活需要,严格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四 大理市的渔业发展
(一)以养为主,养捕并举
(二)实施多项科学管理措施,保障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增殖放流与封湖禁渔并举
五 关于大理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节 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发展
一 依托传统手工业基础,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
(一)扎染业
(二)大理石加工业
(三)建筑业
二 大理市工业化进程及发展特色
三 “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工业快速发展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核心和抓手,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拉动作用初步显现
1.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2.银桥绿色食品工业园
(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工业招商和项目推进效果凸显,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五)民营经济得到跨越发展,工业经济发展活力涌现
(六)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初步确立
四 大理市工业发展案例:从力帆骏马看大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五 大理市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及思考
第四节 以旅游业二次创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
一 “旅游活市”战略与旅游业二次创业
(一)大理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必然性
1.大理市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
2.发展旅游业是大理市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3.大理市旅游业发展的成就
(二)大理市传统旅游业及其发展困境
1.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规模效应有待提高
2.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前瞻性不够,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模式粗放单一,竞争力不足
3.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旅游景点、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4.旅游业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5.宣传力度不够,对外的吸引力、辐射力弱,旅游促销推介工作亟待加强
6.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协调
7.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8.旅游业市场竞争加剧,大理旅游业竞争力弱化
(三)大理市旅游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探索
1.充分认识旅游业的战略意义,促进旅游业发展转型增效
2.探索和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体制,建设苍洱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3.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样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5.旅游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效果
6.创新营销方式,提升产业素质
(四)关于大理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旅游业综合效益
2.增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突出“大旅游”战略
3.从战略高度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多元化发展
4.更加重视生态保护
5.加强旅游产业营销和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
6.进一步挖掘大理和白族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
7.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格局,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8.提高旅游队伍的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二 以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建设滇西交通、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促进居住产业健康发展
(一)构筑立体交通网,建设滇西交通枢纽
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航空、铁路、水运齐头并进,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3.统筹市内交通网络,促进城乡一体化
4.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奠定滇西中心城市基础
(二)积极推进滇西商业贸易中心建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商贸中心地位
2.商贸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3.农村商业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
4.外经外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服务滇西、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型综合物流枢纽
(四)积极构建服务滇西的次区域性金融中心
1.建设滇西金融次中心的战略必要性
2.建设滇西金融次中心的优势和基础
3.具体举措和发展前景
(五)内引外联,居住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章 幸福大理:大理市社会建设
第一节 人口结构与社会变迁
一 大理市的人口基本情况
二 外地人与本地人
三 理论分析与建议
第二节 城镇化与现代化
一 大理市的“农转城运动”
二 “农转城运动”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问题
(二)成因
1.政策与现实
2.政府作为现代化主体
三 城镇化与人的现代化
第三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
一 大理市社会组织现状
二 个案研究
三 理论分析与建议:白族社区中的社会资本
第四节 大理市卫生事业发展及滇西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一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滇西医疗服务中心初具规模
(一)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发展壮大
(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继承和发扬白族传统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 关于大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突出重点,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二)改革创新,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强化特色,稳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滇西医疗服务信息网络
第五节 大理市社会保障建设
一 大理市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8年
2.1999年至今的全面建立阶段
二 “十五”期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十二五”以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推进
3.城乡社会救助
四 大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五 建设以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险体系
(一)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医疗保险稳步推进
(三)工伤、生育保险同步发展
第六章 文明大理:大理市文化建设
第一节 大理市的教育发展
一 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滇西教育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一)义务教育稳步开展
(二)民族中学特色显著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创新
(四)高等教育
二 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一)保障机制
(二)入学机会
(三)教师队伍
(四)质量与管理体制
三 特色化的地方文化教育
四 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二)合校及辍学问题
(三)职业教育中的困难与问题
第二节 白族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文化
一 本地区流行的外来宗教及其历史现状
(一)历史源流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
4.天主教和基督教
(二)宗教组织及宗教活动场所
(三)宗教从业者及信众情况
二 民族民间信仰的发展情况
三 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二)管理现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对下一步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 大理市白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一 大理市白族语言文字概况
(一)白族语言概况
(二)白族文字概况
(三)白族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价值
二 大理市白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一)大理市白族语言使用和发展概况
1.白语的使用人口和群体
2.白语和汉语的双语情况
(二)白族文字使用概况
三 白族语言文字使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山区半山区白语基本保持稳定,但表现出弱化趋势
(二)坝区白语基本稳定,白汉双语化趋势明显
1.光邑村委会语言使用情况
2.光邑完小语言使用情况
3.小城村村民语言使用情况
(三)城乡结合部白语使用功能弱化,青少年群体语言转用现象突出
(四)城镇化背景下白语使用的其他特点
四 三十年来的白语文工作
(一)白语文规划
(二)白语文的推广和培训
1.师资培训
2.社会培训
(三)白语文的社会应用
(四)白文图书和报刊出版
(五)白语广播影视和音像出版
五 白族语言文字工作建议
(一)加强白族语言文字宣传工作
(二)尽快实现白语文工作中心从剑川向大理的转变
(三)贯彻《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条例》,推进白语文工作发展
第四节 大理市的文化事业
一 文化机构与公共文化建设
二 电视、广播、报纸
(一)投入不足,办台办报条件滞后
(二)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有待改进
(三)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提高业务水平
三 专业与业余文艺团体及活动情况
四 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
一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考古发掘
(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物古迹保护中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的问题
2.法律制度的落实与执行问题
3.保护资金来源问题
4.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景点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白族扎染的生存之道
(二)下关沱茶——企业如何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三)白族民居彩绘——繁荣中的隐忧
(四)白族绕三灵
三 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保护
四 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旅游业过度商业化和开发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
2.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继承保护之间区分不够清晰与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同时存在
3.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同时存在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六节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及建议
一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及建设
(一)苍洱田园风光保护工程
(二)民间传统文化传习所建设工程
(三)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四)传统节庆保护工程
(五)“文化遗产之都”活动创建工程
(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工程
(七)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工程
(八)“人文苍山”建设工程
(九)代表性白族本主庙保护工程
二 对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建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