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

纸书售价: 25.0 纸书定价:¥25.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引言:当代学术需求与中国古代戏剧研究
第一章 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一 中国古代戏剧的文化地位
二 优艺:中国古代戏剧的萌芽
三 参军戏:中国古代戏剧的雏形
四 “唱”韵文的戏剧价值
五 戏剧要素在宋代的整合
第二章 宋金时代的戏剧
一 宋代戏剧演出情况及特点
二 宋金杂剧的结构与题材
第三章 元杂剧繁荣的基础与原因
一 元杂剧的形制及其称谓
二 元朝政治与文化政策对士人的影响
三 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元杂剧的思想倾向及其成因
一 元杂剧基本思想倾向
(一)暴露社会黑暗,揭示民生疾苦
(二)反抗封建婚姻,倡导自由爱情
(三)描写历史故事,礼赞古代英雄
(四)鼓吹超脱尘世,向往山林隐逸
二 元代士人心态及精神风貌
三 元杂剧思想倾向的矛盾性
第五章 元杂剧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一 人物设置与素质定位
二 对相思之苦的着力发掘
三 创建大团圆结局模式
四 塑造出市民阶层的典型
五 确立才子佳人婚爱理想
第六章 元杂剧的社会政治精神
一 关注民生疾苦,向往社会清平
二 追念历史人物,倾诉英雄情怀
第七章 元杂剧的道家情怀
一 道家情怀与以道济儒
二 道家情怀的文学展现
三 神仙道化剧的人生情怀
第八章 元杂剧科举情节的作用
一 科举描写成为元杂剧要素
二 杂剧热衷描写科举的原因
三 科举情节的杂剧功能
(一)成全士女爱情
(二)促成夫妻重圆
(三)为民伸冤报仇
四 科举情节描写对明清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元杂剧审美要素与市民欣赏趣味
一 演唱占据戏剧中心
二 诗化的唱词
三 情节完整结局团圆
四 舞台形象以才子佳人为主
第十章 元杂剧包公形象及其对小说影响
一 包公现象的形成
二 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三 元杂剧热衷塑造包公的原因
四 元杂剧包公形象对小说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戏剧向案头文学嬗变
一 南戏对元杂剧的改革
二 杂剧自身发展中的改革倾向
三 明传奇体制特征及其与案头文学关系
第十二章 宋元至明中期戏剧理论的文化批评
一 宋代戏剧理论质素
二 《中原音韵》对品评传统的继承
三 《录鬼簿》体现的重戏剧家倾向
四 朱权戏剧理论的体系性
五 《南词叙录》的尚俗与启蒙价值
六 王世贞的尚丽辞
第十三章 明后期戏剧理论的文化批评(上)
一 明后期商业氛围与社会思潮
二 李贽戏剧理论的叛逆精神
三 临川派与吴江派理论的功过
第十四章 明后期戏剧理论的文化批评(下)
一 《曲律》理论的全面性
二 《曲品》的继承与创新
三 徐复祚与凌濛初戏曲理论比较
四 祁彪佳戏剧论著的文献价值
第十五章 近代社会思潮对戏剧理论的影响
一 近代社会思潮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一)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潮
(二)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改良思潮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潮
二 近代戏剧理论的社会功利特征
(一)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现实性与战斗精神
第十六章 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戏剧文化
一 古代戏剧是文化教育学资源
二 受众观赏与戏剧理论著述的繁荣
三 文化批评的主要方法
四 学术期待与古代戏剧批评
五 中国古代戏剧传播与解读
结束语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