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作为永恒之谜的“自我”的结构假设
二 什么是“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与互联网的关系
第一章 传播技术与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史追踪
第一节 口语传播阶段:遮蔽自我的“天人合一”
一 平民被隔离于组织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之外
二 崇“德行”的外在型崇拜认同
三 “见闻止于四邻”的信息视界让自我消失在懵懂之中
第二节 文字印刷媒介阶段:“我思故我在”的启蒙显现
一 现代报业让组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公共事业
二 德先生与赛先生启蒙下的自我发现
三 文字印刷媒介延伸了自我的视听神经
第三节 广电媒介阶段:模写电子偶像的自我
一 广播电视让权威的声音对准了每一个社会个体
二 群体化传播制造的由政治权威向电子偶像的认同转移
三 声情并茂的光电技术与让明星成为自我参照的新神像
第二章 对网络生存中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
第一节 网络交往距离缩小与拉大的悖论
一 在网络中声息相通、天涯即比邻
二 从实在中悄然隐退、比邻即天涯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稳定自我的解体
一 网络塑造系统、交错的整体思维方式
二 网络强化了思维的后现代特征
三 网络思维方式下的自我丧失了稳定性
第三节 新的时间观与自我结构的发展
一 循环时间观:在向后看中寻找自我
二 有节奏的直线时间观:自我在不可逆中丧失意义
三 无节奏的网络时间观:主我张扬后的孤独自我
第四节 网络、身体与世界关系的解读
一 从江家菜地到QQ农场说起——身体体验转换成符号体验
二 从未来之城生活说起——弱化现实生活感受的符号为所欲为
三 从周正龙的虎照事件说起——现实成为需要符号证明的假设
四 从踏风车的小白鼠实验说起——直接植入神经的身体体验
第五节 “媒介依存症”的恶化
一 休闲网络化与充欲主义
二 搜索式学习催生疏离感
三 网络接受的异化与原子化
四 理解的“鲍德里亚式”愚蠢
第三章 网络技术特性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海量即时:速度化生存的焦虑与遗忘
一 网络中的速度化生存
二 慢、无聊与反思
三 快、遗忘与焦虑
四 搜索引擎深化了记忆碎片化危机
第二节 互动:“间离效果”助长自我意识
一 传统媒体的弱互动与“标准人”
二 网络媒体的强互动与“自主人”
三 由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沉浸转向叙事剧性的反思
第三节 匿名:新的自我与虚拟狂欢
一 网络自我构成要素的重组
二 匿名后的身份透明与流动
三 自由释放情感的狂欢自我
第四节 存贮:日常符号痕迹维持自我的连续性
一 口语传播时代:长者与实物是现在自我的坚强基石
二 传统媒体时代:群体化传播割裂自我的过去与现在
三 网络时代:过去更完整了,现在自我也更完整吗
第五节 虚拟:扩张体验边界与自我迷乱
一 网络虚拟是最纯粹的审美形式
二 虚拟的价值在于虚拟
三 虚拟价值的隐忧
第六节 控制:自我可能被权力深度掌握
一 瞭望塔里的网警对虚拟行为的抑制
二 权力的网络监管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技术平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第一节 化妆表演的博客与播客
一 进行自我重组的个人领地
二 博/播客本质:化妆后的表演
三 博/播客写作:每一个人都是蒙田,每一个人都是卢梭
第二节 BBS中的面具互动
一 网络注册的自我呈现
二 戴着面具的中介互动
三 现实制约的虚拟自我
四 实我隐退后的新自我
五 BBS中匿名后的自我
六 BBS中的“印象管理”
第三节 网游对游戏情结的满足
一 网游沉溺性与游戏冲动满足
二 网络游戏对自我人格的培育
第四节 即时聊的自我培养
一 网络聊天的“次生口语”特征对自我表达的改造
二 网络聊天的呈现的性情自我
三 培养新的表达能力
四 人不寂寞但很孤独
五 自我耗散于手机与网络的共谋
第五节 以自我为中心的微博
一 呈现自我:碎片化真诚记录让内观更清晰
二 外观世界:主观真实无限地逼近客观真实
三 关系链接:以兴趣为聚合点的共同体重建
第五章 网络的功能性满足与自我扩张
第一节 网络新“性”“情”
一 “情”的网络新生活
二 性爱的网络新生活
第二节 直面没有变形的网络“镜中我”
一 现实交往中的虚假自我“倒影”与认同分裂
二 网络“镜中我”的无变形呈现
三 网络语境中的自我“周哈里窗结构”变迁
第三节 选择空间促成自我启蒙
一 众声喧哗的网络符号空间
二 多元文本对自我建构的正向影响
三 多元文本对自我建构的负向影响
第四节 我表达故我在
一 “手机+网络”配合传播的自媒体
二 表达权的获得放大了人的符号本质
三 自由表达与思想解放
结语 网络环境中自我生成及状态的基本结论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