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纸书售价: 66.0 纸书定价:¥6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代序 “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
自序
导言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概论
一 继承创新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径
二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三 继承创新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四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可离析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 余论
第一篇 继承与创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观考察
第一章 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
一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背景
二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内涵
三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实质
四 “抽象继承”:20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
五 儒学复兴论
第二章 20世纪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西化思潮
一 西化思潮的成因
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
三 20世纪80年代的新“全盘西化论”
四 西体中用论
第三章 20世纪“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及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诸主张
一 中西互为体用论
二 “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
三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四章 20世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一 辩证的分析,创造的综合
二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理论
一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理论
二 邓小平理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风貌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文化创新,以创新为魂,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品格
四 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旨的观念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
三 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篇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七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一)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 实践及实践判别的意蕴
第八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二)
一 实践判别标准的预设性、实效性和相对性
二 实践判别标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第九章 继承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撷英咀华
二 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继承性弘扬问题
第十章 剔除性转换和矫正性纠偏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一 剔除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二 矫正性纠偏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第十一章 批判性重构和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一 批判性重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二 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当代转换与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
一 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二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辩证转化
三 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和理论结构
四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途径
五 结语
第三篇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个案考察
第十三章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
一 殷商时期“帝”、“上帝”、“天”的观念
二 西周时期“天”、“人”的观念
三 老子“道”、孔子“仁”的观念
第十四章 道家哲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 道家哲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第十五章 墨学的创立及其文化创造精神
一 墨学创立的继承创新意义
二 墨学的文化创造精神
第十六章 韩愈儒学道统论的继承创新意义及其现代启示
一 韩愈以儒排佛实质是倡兴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二 韩愈道统论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
三 韩愈复兴儒学针砭时弊改造社会现状的实用取向
四 韩愈复兴儒学建立儒家道统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第十七章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特征
一 二程继承创新的思想精神
二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内容
三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学术价值
第十八章 朱熹知行观的理论承继和创新发展
一 朱熹知行论的孔孟之承和二程之继
二 “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的道理在”
三 “格物致知”
四 “知先行后”、“行重知要”
五 知行“常相须”、“互相发”
六 朱熹知行论的主要特色和理论贡献
第十九章 从邵雍与宋代象数易哲学的发展看宋代易学的超越意义
一 邵雍易学哲学的承接和思想渊源
二 邵雍易学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和理论贡献
三 从邵雍易学哲学到南宋蔡元定、蔡沉的数理易学
四 朱熹融合象数、义理的易学哲学
五 宋代象数易哲学对中外哲学的影响
第二十章 许衡明体达用的实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一 许衡之学“自得伊洛”“以明体达用为主”
二 许衡学宗伊洛不辨朱陆的“明体”理论继承性
三 许衡“达用”实学的创新精神及成就
第二十一章 冯友兰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精神的阐释
一 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概括和提升
二 新理学观照中国哲学精神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检讨
三 新理学所阐扬的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四 新理学所阐扬的中国哲学精神的局限和偏执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