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新记《大公报》再研究

纸书售价: 86.4 纸书定价:¥108.0 电子书售价: 4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新记《大公报》学术史
第一节 大陆地区研究史述评
一 全面否定阶段(1949—1980)
(一)《〈进步日报〉职工同人宣言》和《大公报新生宣言》
(二)《要“招”旧大公报之“魂”么?》和《旧大公报剖视》
(三)《1926至1949的旧大公报》
二 80—90年代末的研究②
(一)回忆文章及回忆录
(二)研究工作的开始
(三)《大公报史》和《新记〈大公报〉史稿》
三 2000年至今的研究
(一)研究领域的拓展
(二)新闻史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研究史述评
一 回忆录
(一)台湾地区《大公报》回忆录概况
(二)台湾地区《大公报》回忆录构成特点
(三)“解严”前台湾地区《大公报》回忆录政治态度特点
(四)“解严”后台湾地区《大公报》回忆录特点
二 1972年之前的台湾地区《大公报》研究
(一)重视《大公报》远在同时期其他报之上
(二)张季鸾成为研究中心
三 1972—1988年的台湾地区《大公报》研究
(一)1972—1988年台湾地区《大公报》研究情况概述
(二)1972—1988年台湾地区《大公报》研究特点
(三)“解禁”后的台湾地区《大公报》研究
第三节 新史料的出现及本书研究方法
一 现有研究的局限
(一)史料的局限
(二)史观的局限
(三)研究方法的局限
二 本书所采用的主要史料
(一)档案部分
(二)日记、文集及回忆录部分
第二章 试探时期(1926—1933)
第一节 续刊之初的新记《大公报》与蒋政府
第二节 初次龃龉——冯玉祥通电事件
一 蒋冯冲突及第一次讨冯战争的爆发
二 冯玉祥“复蒋哿电”与蒋介石的反应
三 对“冯玉祥通电事件”的分析
(一)蒋为何有此反应
(二)电文是否属实
第三节 《大公报》与蒋政府间的相互试探
一 “法西斯蒂组织”事件
二 双方的其他接触
(一)吴、胡、张与蒋介石的早期交往
(二)蒋电刘峙要求关照《大公报》记者李子织
第四节 “九·一八事变”与《大公报》“明耻教战”的宣传
一 “明耻教战”论——《大公报》史上一则著名公案
二 “请托电”,有耶?无耶?
三 “九·一八”前后蒋张关系分析
四 “九·一八”后胡、张对日态度分析
五 分析结论
第三章 合流时期(1933—1941)
第一节 初次合作——热河事变
一 热河危局
二 吴蒋沟通
三 热河战起
四 事变善后
第二节 互动升级——福建事变
一 变起福州
二 吴蒋沟通
三 言论转向
第三节 从报人到部长——“华北事变”中的《大公报》与“三巨头”
一 平稳中发展——1934年的双方关系
(一)吴、蒋关系日趋密切
(二)张、胡向蒋输诚
二 短暂的“亲善”——1935年上半年的《大公报》、“三巨头”与中日关系
(一)平和中的警觉——“亲善外交”与《大公报》的态度
(二)“无意求援助,只求不妨碍!”——“对华经济提携”与《大公报》的态度
(三)“中国人所求者,惟国家之独立与完整”——外交升格问题与《大公报》的态度
(四)胡政之访日与《大公报》两论日本
三 “华北危机”中的“三巨头”与《大公报》
(一)内外交困的蒋政府
(二)华北危机中“三巨头”与《大公报》的对日工作
(三)华北危机中《大公报》与“三巨头”的对内工作
四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中的“三巨头”与《大公报》
(一)从《多田声明》到《土肥原通牒》
(二)吴鼎昌访日与《大公报》的相关言论
(三)张季鸾在国内的交涉及情报活动
第四节 “国家中心论”的形成
一 《大公报》对共产党问题的态度
二 《大公报》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态度
(一)“西安八条,中全会不应理会”——张季鸾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二)“七君子事件”与“国家中心论”的最终形成
第五节 抗战前期《大公报》与蒋政府互动之一例——汪精卫叛国事件
一 汪精卫离渝及当时各报报道情况对比
二 “艳电”发表后各报报道情况对比
三 《大公报》对汪事件“冷处理”原因分析
第四章 分歧时期(1941—1946)
第一节 张季鸾去世后的《大公报》与王芸生
一 张季鸾的最后岁月
二 王芸生接手后的《大公报》
(一)蒋、王关系与蒋、张关系的差别
(二)王芸生政治态度及性格的影响
第二节 “飞机洋狗事件”与《青年与政治》
一 “飞机洋狗事件”及《大公报》的两篇文章
二 “飞机洋狗事件”报道的失实及《大公报》的处理措施
三 事件过程中王芸生的态度分析
四 王芸生与蒋介石、孔祥熙的关系分析
五 《大公报》与政府的其他冲突及处理
(一)《大公报》伦敦专电事件
(二)《黄金案的处理》事件
第三节 《大公报》购买铸字金属事件及战后白报纸配额问题
一 《大公报》申请稀有金属铸字事件
(一)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特矿统制政策”
(二)《大公报》两次申请购锑
(三)重庆各机构申请“特矿”情况
(四)重庆亚康印书馆申请购锡经过①
二 白报纸配额事件
第四节 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
一 事件论争的经过
二 考察事件本身的经过
三 同期国民党政府外汇政策及《大公报》购汇手续问题的考察
四 同期《大公报》言论态度考察
五 胡政之申请官价外汇原因考察
六 结论
第五章 决裂时期(1946—1949)
第一节 正正堂堂,反对枪杆——胜利之初《大公报》对中共的态度
一 《毛泽东先生来了》与“不要另起炉灶”
二 从《军事接收中的烦闷》到《质中共》
三 从《东北的阴云》到《可耻的长春之战!》
四 《我们反对武力解决!》与《要和平反破坏》
第二节 哀其不幸,怒其不做——胜利之初《大公报》对蒋政府的态度
一 从《蒋主席到上海》到《为蒋主席寿》
二 从《欧洲这面镜子》到《军事形势鸟瞰》
三 《大公报》与蒋政府在内政问题上的分歧
(一)“接收”及腐败问题
(二)惩办汉奸问题
(三)经济及金融问题
(四)教育及青年问题
(五)保障新闻自由问题
四 《大公报》与蒋政府在外交问题上的分歧
(一)关于对美及对苏政策问题
(二)处理日本问题
(三)东南亚各国的政策问题
第三节 呼吁民主,中道而行——《大公报》的政治态度
一 战后初期:支持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宪政政治
二 《大公报》转向“中间道路”
三 《自由主义者的信念》与《政党·和平·填土工作》
第四节 逝将去汝,何处乐土?——《大公报》与蒋政府的决裂
一 “请蒋主席下野”事件与蒋胡决裂
(一)1947年中期以后国统区民主党派的反蒋运动
(二)胡政之“请蒋主席下野”事件及蒋的评价
(三)蒋胡决裂的原因分析
二 “三查王芸生”
三 最后一根稻草——《政府放弃了限价政策》
四 从《和平无望》到《大公报新生宣言》
(一)王芸生的苦闷彷徨与《和平无望》
(二)《大公报》各版的转向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海峡两岸《大公报》学术史总结
一 海峡两岸《大公报》研究异同
(一)意识形态观影响下泛政治化的历史书写
(二)回归历史研究本源
(三)“中国文人传统”话语体系下的解读
二 海峡两岸《大公报》研究史的启示
(一)历史研究无法脱离时代背景而孤立地存在
(二)“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各自书写”乃是两岸《大公报》研究的共同原则
(三)解读《大公报》“独立”的问题乃是两岸研究所共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大公报》言论倾向变化的定量分析
一 抽样方法
二 样本选择
三 编码表
(一)态度打分规则
(二)编辑手段打分规则
(三)打分举例
(四)几点说明
四 统计结果
五 分析结论
(一)《大公报》对国民党态度的变化
(二)《大公报》对共产党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大公报》历史上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结论
一 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一)“小骂大帮忙”
(二)“论政而不参政”
(三)“四不原则”
二 如何评价《大公报》与蒋政府之关系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