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电子书 >

七十年代小说研究

纸书售价: 38.4 纸书定价:¥48.0 电子书售价: 1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小说
一 它有起点性的意义
二 小说也是一种史料
三 研究者是在重温自己的历史
文学的“超克”——再论蒋子龙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
一 “抓革命,促生产”
二 大道理,解矛盾
三 天气的政治
四 霍大道的“一天”
七十年代的话语“围城”——读《沸腾的群山》和《中国行日记》
一 作为公开的史料/记忆的文本
二 寻找在场的缺席者
三 如何突入话语“围城”?
侧耳倾听——从《长长的谷通河》论及战争创伤
一 发现
二 批评
三 创伤与治疗
“我们这代人”——七十年代与《公开的情书》
一 “老五届”大学生的情书前史
二 焦虑与告别
三 这样“一代人”
历史重构与文化想象——小说《一双绣花鞋》及其阅读传播史
一 由“镇反”运动到“反特”小说
二 手抄本传抄与阅读期待
三 作品内外之传奇
被话语绑架的历史反思——重读《晚霞消失的时候》
一 楚轩吾的身份反转
二 “宣传宗教”之争
三 被“地下小说”收编
四 不合时宜的写作?
如何跨越“分界线”——《分界线》的创作及新时期张抗抗的“转型”研究
一 “再教育”与“塑造知青英雄形象”
二 “扎根”与“拔根”:作为“知青小说”的《分界线》
三 “人”与“新人”的纠缠:张抗抗“新时期”的创作转型
知青小说的起点——郭先红《征途》读后
一 在题材与生活之间
二 应该如何看待知青
三 塑造英雄的难题
四 结语
“深入生活”的创作——读《万山红遍》
一 人物形象的设置
(一)民间信仰和从业者的形象
(二)地主土豪形象
(三)正面主人公形象
二 间接生活材料的可信度
三 “深入生活”的目的:描写本质真实
苦难与贫乏——对《波动》的个人阅读
一 寻求理解
二 知识分子的责任
三 杨讯:高墙与路
四 肖凌:苦难所给予的
五 十万个为什么
作为陪衬的女人们——长篇小说《响水湾》之一角
一 无产阶级的女儿们
二 作为典范的女领袖
三 N种妇女生活
《万年青》的文学维度
一 深入生活的尝试
二 样板资源的借用
三 自我的压抑性审视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