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国家治理与中国道路

纸书售价: 76.8 纸书定价:¥96.0 电子书售价: 38.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依法治国与城乡治理
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原则、理念取向
一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
二 树立以“社区安则天下安,社区稳则国家稳”为核心的社区善治理念
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对河北146位乡镇干部的调查研究
一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政权:权力结构的失衡
1.乡镇人大权力缺失
2.县乡村的权力矛盾
3.县乡关系:条块分割下的乡镇政权
4.乡村关系:乡镇行政权对农村自治权的侵蚀
(二)干部队伍:监督和激励机制的弱化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挑战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缺失
二 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权职能,理顺权力关系
(二)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建构服务型政府
(三)强化监督奖励机制,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拓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区域实践与未来走向
一 生成与重构:网格化管理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整合
二 实践与比较:网格化管理的区域选择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构建
1.科技:网格化模式构建基础
2.服务:网格化管理基本内涵
3.民主: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非均衡发展
1.网格化管理功能及其延伸不同
2.复合型管理主体与结构的不同
3.居民参与的程度及其成效不同
4.网格化运行机制的层次性不同
三 网格到网络:网格化治理模式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社会治理的现实转变
(二)从网格化到网络化:创新社会治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处理好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
2.如何将网络化治理中的数字技术融入人文关怀
3.如何通过网络化治理达成价值共识与互信互利
权威转型与农村社区治理
一 权威转型:从宗族权威到政治权威
二 治理困境:权威弱化与社区的“碎片化”
三 协商治理与社区融合
四 讨论与结语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成要件及其实现路径
一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转变
二 乡镇政府与农村社区在治理现代化中的非均衡关系
三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大力改进乡镇政府治理机制
(二)要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各类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三)构建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制度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城市社区治理的国家、市场与社会互动——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治理为个案
一 由点到面:百步亭社区建设的影响力
二 软中有实:国家力量对百步亭社区建设的软介入
三 融政于情:百步亭社区管理的战略选择
四 双重角色:百步亭社区居民既是建设者,又是管理者
五 社区善治:实现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
浅谈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一 社会结构变化与法治进程
二 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
三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元利益的存在与冲突,构成法治生成的原动力
(二)多元社会权力主体结构的形成,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性因素
1.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影响力的上升,形成多元社会权力主体
2.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法治发展的重要力量
3.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三)从身份结构向契约结构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思想观念的改变,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法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原有社会阶层意识观念发生变化,阶层主体意识增强
2.农民阶层的分化,使非民主、非法治的社会根基开始走向瓦解
3.利益表达和公众参与,促进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
(五)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推动了中国法治进程
1.市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为法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多元利益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出现,社会资源占有呈现分散化、
2.市民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程序正义和司法公正,为中国法治进程指明了方向和发展目标
四 结语
论守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 守法的重新认识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服从守法规律的善治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法律供给“市场化”
传统与现代背景下的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伦理
一 政治与伦理及中国问题
二 国家治理体系与政治制度伦理
三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政治行为伦理
协商民主与中国前途——基于中国古代议政和当今民主选举观察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古人的启示
(一)尧舜禹的“共政”
(二)士的“谏言”
(三)稷下学宫
(四)民间小报
三 “金字塔”式的道德体系
四 协商民主与中国政治
五 讨论与结语:“金字塔”式的道德体系与中国式的治理模式
列宁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命题的思考和探索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个分析框架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内涵剖析
(一)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分析框架
(一)制度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
(二)民主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专业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特点
(四)服务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要求
(五)效益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原则
(六)协同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 结语
社会质量理论:一个研究综述
一 社会质量的概念
二 社会质量的构成要素
三 社会质量的研究方法
四 社会质量研究的中国语境
五 结语
论执政党执政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一 执政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 执政党执政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利益表达与整合原则
(三)法治化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五)民主执政原则
三 影响执政党执政行为的基本要素
(一)政党性质
(二)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途径
(三)政党文化
(四)执政环境
(五)政党体制
协同治理:大型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共济
一 大型体育场馆的属性分析
二 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相悖与共济
三 体育治理与协同治理逻辑
四 大型体育场馆协同治理框架设计
(一)利益协同:公益导向
(二)主体协同:多中心治理
(三)要素协同:资源匹配
(四)流程协同:掌舵与划桨
(五)激励协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微博问政与公民参与
一 微博、微博问政与公民参与
二 微博问政背景下的公民参与
(一)微博问政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优越性
1.参与方式的柔性化
2.参与身份的平等化
3.参与内容的直接化
4.参与过程的双向化
(二)微博问政背景下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1.有效性不足
2.无序化问题
3.回应性差
三 微博问政背景下的公民理性参与和思想导引
(一)公民非理性参与的表现
(二)引导公民理性参与微博问政
1.主体方面
2.客体方面
3.载体方面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 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二 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
三 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中国道路与全球视野下的国家治理
民主化悖论——世界政治新生态与中国道路
一 政治西方的颓势
二 西式民主一元论式微
三 中国道路的政治内涵与密码
四 中国政治发展:民主、秩序、效率
五 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价值与国际意义
(一)强调发展民主的民族性和主权性
(二)强调发展民主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三)强调民主的成长性和阶段性
(四)强调民主与政治发展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五)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六 发布中国版的世界政治评价报告,提高国际话语权
(一)西方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真实反映世界政治发展面貌
(二)西方“排行榜外交”的实质是企图垄断世界政治的话语权
(三)评估世界政治需要“中国标准”
树立道路自信,突破话语瓶颈——关于中国道路及其话语权的思考
一 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及其实质
二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的基本历史格局
(二)新时期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瓶颈
三 冷战后国际政治发展呼唤“新”格局与“新”标准
(一)西方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真实反映世界政治发展面貌
(二)西方“排行榜外交”的实质是企图垄断世界政治的话语霸权
(三)评估世界政治需要“中国标准”
四 “中国道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
(一)“中国道路”:从经济模式到政治话题
(二)和平发展:“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三)和谐共荣:实现“中国道路”中“中国特色”与“普适性”的有机统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拒斥虚无主义——读张维为的《中国震撼》
一 拒斥之一:实践理性精神带来了文明的复兴
二 拒斥之二: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了和平发展
三 拒斥之三:兼容并包的学习精神带来了文明的繁荣
四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结果
领导干部应增强“政治定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定力思想内涵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是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核心含义
(二)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鉴别力、抵抗力,是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重要内容
(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力是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基础
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的背景
(一)从国内方面看,“左”和右的思想干扰需要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
(二)从国际方面看,国与国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较量,需要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
三 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的重要意义
(一)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是确保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成为人民群众主心骨的内在要求
(二)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定力是确保党的各项改革举措贯彻落实到位的基本保证
(三)增强政治定力是领导干部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干扰的强大力量所在
四 领导干部如何始终不断增强政治定力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发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打牢政治定力的理论基础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政治定力的实践基础
(三)树立全球视野,通过比较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发展与变化中的全球治理秩序
一 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 当今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和变化
三 全球治理秩序变化中的中国角色和策略
(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二)中国发挥在全球治理中作用的策略
浅论中国复兴
一 中国复兴而非崛起
二 中国崛起概念的提出与危害
三 中国复兴的进程
四 中国复兴经历的几个重要标志性事件
五 中国复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英国的政治传统与公民教育
一 英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
二 英国两种主流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自由主义导致英国公民教育发展的迟缓
(二)保守主义与公民教育发展的渐进性
1.公民与臣民
2.贵族传统的保留
三 英国两大政党的影响
(一)保守党对公民教育的影响
(二)工党对公民教育的影响
四 英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现实启示
(一)英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实际教育中仍旧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2.公民教育是否应具有政治性
3.教师培养是公民教育的关键
(二)英国公民教育的现实启示
1.公民教育须与本国政治传统相适应
2.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3.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五 结语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意义及实现路径
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
(一)“两个文明”
(二)“三位一体”
(三)“四位一体”
(四)“五位一体”
二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意义
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现路径
核心价值:群众路线与专业社会工作
一 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
(一)大公无私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真正的尊重
(四)能力,即服务人民的能力
(五)先进
二 以群众路线构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的必要性
三 以群众路线构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软实力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化过程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价值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
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作用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注重文化认同的内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注重文化认同的传播途径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注重文化认同的传播方式
公平正义与国家治理
社会稳定中的“资源诅咒”破解——基于利益分享框架的个案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利益分享理念下的社会和谐:一个分析框架
三 W矿区的利益分享实践
(一)矿区农牧民异地安置,并给较优厚的经济补偿
(二)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三)以矿业为主多种形式解决就业问题
(四)利益分享的政策分析
四 结论
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强制拆迁”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一 “强制拆迁”的前世今生
二 强制拆迁与政府
三 强制拆迁与民众
四 强制拆迁行为及事件的影响和危害
五 治理现代化与“强制拆迁”
政府治理和公共行动——阿马蒂亚·森的治理理论研究
一 政府治理的目标与手段
(一)政府治理的目标:扩展公民的可行能力
(二)政府治理的手段:五种工具性自由
二 政府治理中的市场与政府
(一)政府治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性质与政府的性质
(二)市场和政府管理是相互依存的
(三)排斥市场的政府干预和辅助市场的政府干预
三 政府治理与公共行动
(一)公共行动的概念与内涵
(二)公共行动的种类与特征
(三)公共行动的影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与社会治理的文化源泉
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的当代意义
(一)文化认同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的当代价值
二 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为社会治理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认识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辩证的方法论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为社会治理提供思想文化引领
(一)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文明治理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遭遇文化认同危机
(三)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治理提供思想文化引领
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社会治理凝聚了价值共识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明确了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价值引导
推行电子政务整合,创新政府治理模式
一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
(一)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二)发展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三)发展电子政务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二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优化工作流程,扩充服务项目内容,实现信息整合
2.明确政府定位,提供满意信息服务,创新行政理念
3.规范电子政务,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完善防控体系
4.加强信息管理,保障政府信息通畅,深化平安建设
5.转变群体观念,拓展电子政务外延,提升政府治理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