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积墨远思:邓大松文集.第2辑

纸书售价: 120.0 纸书定价:¥12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 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
1.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
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时期(1993—1998年)
3.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
1.在复杂的背景下进行改革
2.全面改革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内容深刻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
1.确立了责任分担机制,筹资负担主体发生了变化
2.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确立
3.部分实现了制度创新,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4.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和健全
5.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社会改革中发挥了减震阀作用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观念存在片面性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着统放不分、分割推进的问题
3.转制成本高昂,应对成效有限
4.立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法制化亟须加强
5.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协调衔接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仍存在着责任不清的问题
7.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8.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退休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9.改革中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于国民需要
(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
1.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
3.尊重国情、从低起步
4.坚持正确的改革观念和思路
二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展望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深化市场改革
3.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4.地区发展不平衡
5.人口问题
6.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以公平、正义和共享的价值理念为指导
2.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3.正确处理六大基本关系
(三)社会保障制度近期改革的模式特征
1.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广覆盖
2.应对国内复杂的环境,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和运营
3.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
(四)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改革的模式特征
1.社会化和去单位化
2.全面覆盖
3.低水平
4.多层次
5.可持续
6.结构多元化
7.管理统一化
8.促发展
9.人本管理
10.公平正义、改善民生
11.制度法制化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
一 公共政策的界定
二 政府、市场、社会保障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与程度
1.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应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而定
2.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的职能与任务
三 结论
农民行为的均衡与失衡
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几点理论认识
一 社会保险税与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基金性质的区别
二 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的筹措机制
(二)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险基金最理想的筹措机制
(三)征收社会保险税是国际惯例
三 我国已具备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条件具备
(二)政治条件允许
(三)有效率的税收征管行政为开征社会保险税提供了保证
(四)发达国家的征收实践,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 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的思路
(一)社会保险税制设计
1.纳税人
2.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3.税率和税目
4.减免税规定
5.征收管理
(二)开征社会保险税的若干配套措施
1.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为开征社会保险税提供法律依据
2.做好税收宣传,并积极创造条件,使社会保险税的开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相配合
3.解决转制成本,实现“个人账户实账化"
4.加快工资制度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社会保障
一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路径
(一)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有效需求
(二)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三)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为经济增长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四)科学地安排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二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探索积极、有效的劳动就业政策,妥善解决失业问题
(二)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能够遮风避雨的保护伞
(三)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 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质性举措
(一)建立家庭养老与农村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在救助的基础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条件
(一)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互助、互济精神的发展
(二)适度的再分配有利于缓解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矛盾,有助于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建立社区服务体系,有助于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我国农村家庭保障机制的局限与改善
一 源于我国传统价值观而形成的农村家庭保障机制
二 目前制约我国家庭保障机制的主要因素
(一)农户负担过重
(二)社会结构变迁的压力
(三)农户户外资源匮乏
(四)保障重心转移
三 改善我国农村家庭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定位农村家庭保障机制
(二)减负增收
(三)积极探索社区保障道路
全球关注的几个社会保障问题
一 社会保障技术
二 社会保障风险管理
三 公共养老保险模式及最佳筹资方案的选择
四 人口老龄化——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
五 新型家庭结构中的子女保障
六 花费最多、成本最昂贵而且各方面都不满意的医疗保险
七 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八 灵活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九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
十 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社会保险关系顺利接续事关重大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 加强调查研究,准确界定保障对象
二 科学确定保障标准
三 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措机制
四 采取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改革措施
五 严格规范制度操作程序
论税收政策目标与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手段的现实选择
一 税收政策及其目标
二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目标
(一)鼓励企业举办年金计划
(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
(三)考虑财政承受能力
三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手段的选择
社会和谐需要加强社会管理
一 社会和谐的内涵与特点
二 社会和谐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自然风险
(二)经济风险
(三)政治风险
(四)军事风险
三 加强社会管理是应对诸多风险的重要举措
(一)提高全民风险意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二)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管理机制
(三)加大投入,完善硬件相关配套措施
(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五有"
(五)发展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
一 和谐社会的背景与含义
二 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保证竞争起点的公平,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二)缩小城乡差距,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
(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
三 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
(一)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
(二)建立合理分工、相互衔接的机制,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和谐
(三)合理界定各相关主体权利与义务,保证各方利益关系的和谐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决策
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乏力的原因探析
(一)发展与稳定的选择
(二)稳定的源泉与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结构
(三)农村社会保障战略受农业发展贡献制约
二 政府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确立的微观基础
(一)农民行为均衡
(二)农民行为均衡—失衡—新的均衡过程中的因素分析
(三)与城市社会稳定相关的农民行为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府决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规划与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二)农村社会保障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性方向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从我国农情出发,循序渐进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强管理
新时期湖北省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 建立合理分工、相互衔接的湖北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和谐
二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湖北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失地农民等特殊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三 加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湖北养老保险部分积累制度
四 建立湖北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
五 坚持“多支柱"制度,妥善处理湖北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保障权责本位化的发展趋势
一 社会保障权责本位化“内涵"
二 必然性
(一)由人的本性决定
(二)由劳动权益是否充分体现所决定
三 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均衡——基于迭代模型的分析
一 养老金与资本市场
二 迭代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三 资本供需均衡条件及其含义
四 总结性评述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养老保障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战略
(一)养老保险制度边际改革原理
(二)养老保障制度结构性改革原理
二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边际改革政策
(一)建立完善的养老基金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
1.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
3.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
(二)调整和规范退休政策
1.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的基本规定
2.我国现行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完善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政策的建议
(三)受益年金化:养老金给付的有效形式
1.年金化和非年金化,退休者最优消费路径的比较
2.养老金受益年金化的障碍
3.我国的养老金给付应实现多元化
4.我国实现养老金受益年金化的监管措施
(四)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
1.全面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2.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3.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
三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结构性改革政策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1.做实个人账户是实现结构性调整的前提
2.还原“统账结合"制度为“基础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的本质特征
3.可持续发展的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二)养老保险制度“划资偿债"战略研究
1.转制成本是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必须支付的代价
2.不规范的现行制度设计正在不断放大养老保险转制成本
3.做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事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败
(三)企业年金基金参与公司治理
1.企业年金基金参与公司治理回顾
2.企业年金基金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
3.企业年金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
4.构建完善的企业年金基金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年金基金参与公司治理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1.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的特点及问题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向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选择
(五)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思路——以落实财政补贴为重点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失与保障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非常突出
2.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思路:落实财政补贴机制
3.政府财政补贴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与财政补贴方式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保险责任金核算方法探讨
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分析责任金核算方法的几点假设
(三)现行责任金核算方法简介
1.有关科目及含义
2.责任金核算公式
3.核算过程及结果①
二 责任金精算结果与会计核算差异的个案分析
(一)精算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规定
(二)个案分析
1.个案设计思路与案例
2.责任金的精算结果
3.责任金的会计核算结果
4.结果及原因分析
三 责任金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
养老社会保险私营化的产权分析
一 产权基本功能的发挥是养老社会保险私营化的效率源泉
(一)外部性的内在化
(二)产权激励和约束功能
(三)产权资源配置功能
(四)产权收益分配功能
(五)减少不确定性功能
二 产权理论对养老社会保险私营化的内在要求
(一)产权明晰
(二)产权界定实效性
(三)产权必须能够交易
(四)产权必须得到保障
中国农村耕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 耕地农民的内涵
(一)耕地农民的内涵
(二)中国耕地农民的养老现状
1.参保农民较少
2.保障水平低
二 当前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难的成因解析
(一)传统养老观念影响深远,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参保能力不够
(三)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低且转移支付能力弱
(四)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缺陷,经营管理状况不佳
三 以耕地为主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国际经验看,农村养老保险条件具备
(二)从国内形势看,农村养老保险势在必行
(三)从现实条件看,农村养老保险时机成熟
四 建立耕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
我国的养老风险及规避
一 宏观养老风险的规避
(一)解决“老人"和“中人"的“转制成本"问题
(二)建立养老风险预警系统
(三)加强养老风险意识
二 中观养老风险的规避
三 微观养老风险的规避
(一)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意识
(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敏感性分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养老金替代率模型
三 养老金替代率敏感性分析
(一)参数假定
(二)缴费年限n对于养老金替代率分析
(三)参保人参保时工资与当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比例对“标准人"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分析
(四)养老金计发月数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四 结论及需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探讨
一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1.有利于保障农民共享国民待遇,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3.有利于城乡统一,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4.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1.从国际经验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2.从国内形势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3.从现实条件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机成熟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构建上应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特殊性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保险层次与形式的多样性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
(四)国家在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做到低统一、低约束、不设限、不强制和不平调
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一)参保对象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构成
(三)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四)基金运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养老金指数调整:理念创新与战略对策——评穆怀中著《中国养老金调整指数研究》
第三篇 医疗保障
老龄化趋势下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费率测算
一 测算基础、原理与方法
二 测算过程与结果
(一)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与人均工资的比例测算
(二)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占人均工资比重(以下简称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工资率)趋势预测
(三)未来人口老龄化与基本医疗保险费率预测
三 测算结果分析
(一)不变状态下的测算结果
(二)可变状态下的测算结果
(三)加权因素条件下的测算结果
四 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重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
一 合作医疗保险的实践与研究动态
二 合作医疗制度形式存在及解体原因
三 市场条件下恢复合作医疗保险的理论困境
四 构建合作医疗保险新模式的思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一 农民
二 政府
三 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
四 政策建议
(一)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国家最高决策长久坚持
(二)实行强制参加原则,走出各级政府与农民间的“博弈"困境
(三)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测算、科学管理与民主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期望值"
基本医疗保险对退休老人保障效果分析
一 理论分析:老年基本医疗保险①保障范围的合理性
(一)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
(二)实证分析:老年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合理性
二 实证分析:老年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效果
(一)相对发达城市老年基本医疗保险现状
(二)一般城市老年医疗保险现状
三 简单结论
(一)调整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
(二)对巨额疾病风险提供保障。
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一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医疗服务需要和需求
二 建立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一)筹资来源少
(二)技术难度高
(三)组织、管理资源欠缺
(四)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三 农村老年医疗保障的发展策略
(一)医疗救助模式
(二)新型合作医疗模式
(三)“时间储蓄"模式
(四)商业保险模式
(五)相关配套措施
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的作用
一 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二 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途径
(一)为新型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
(二)加大对农村卫生保障的财政投入
(三)加强组织和引导,完善和强化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四)加强对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政府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 政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二 政府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
(一)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及后果
(二)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兴衰中政府的角色
三 政府在新型合作医疗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政策选择
(一)要将合作医疗作为国家最高决策长久坚持
(二)实行“适度强制"原则,走出各级政府与农民间的“博弈"困境
(三)创造健康良好的医疗卫生外部环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惑与出路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筹资困难,运行管理成本过高
(二)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差,服务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三)制度缺陷明显,管理、补偿方案有待完善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对策分析
(一)组织重视,完善基金筹资机制
(二)以收定支,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
(三)健全机制,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
(四)加快立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五)深化改革,加快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中的思考——基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和封丘两县的调查
一 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
(一)获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
(二)封丘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
(三)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特点
二 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经验
(一)以家庭为单位“参合",建立“开放式"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二)建立“管办分离"新模式,化解管理风险。
(三)加强卫生院建设,降低支付风险。
(四)强化政府的推动力和群众的内动力
三 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进建议
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分析
一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生活与健康
二 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
三 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约束条件
(一)自然环境恶劣、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农牧民居住分散
(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卫生基础设施滞后
(三)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健康和风险意识差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费用和药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快
(五)医患之间的语言障碍引起少数民族农民的就医困难
四 结论与思考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二)建立和完善预防为主的卫生保健体系,重视健康教育
(三)建立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兼顾的补偿模式
(四)增加民族地区卫生保健事业的资金投入,重视培养双语医务人员
(五)应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范围,探索新时期赤脚医生制度
(六)加强民族地区的医疗救助制度
第四篇 特殊人群社会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保障
一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回顾②
1.1979—1983年:控制流动
2.1984—1988年:允许流动
3.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
4.1992—2000年:规范流动
5.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1.1979—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准备阶段
2.1984—198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阶段
3.1989—1991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逆转阶段
4.1992年至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阶段
二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以湖北、四 川、陕西、甘肃等地为例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1.人口特征
2.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预测
1.马尔可夫链简介
2.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预测模型
三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农民工的产生及其界定
1.农民工产生的历史背景
2.对“农民工"的界定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84年):全国上下不管不问阶段
2.第二阶段(1985—2002年):各地方开始积极探索相关保障政策阶段
3.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国家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高度重视阶段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总体情况——以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为例的实证分析
2.京沪粤等地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及评析
3.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分析
四 构建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相配套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一)当前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建立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建议
1.分类
2.分层次
(四)建立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
1.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2.改革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3.规范就业制度
4.重视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教育
5.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保障
6.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的异地转移问题
(五)结语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措施
一 加强政策制度建设
二 采取灵活的操作办法
三 完善管理措施
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构想
一 我国失地农民的成因和现状
(一)失地农民成因分析
(二)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二 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一)国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经验
1.发达国家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特点
2.对失地农民的保障
(二)完善我国失地农民保障方案的基本思路
1.对象的确定
2.资金来源
3.实施方式的选择
4.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5.就业保障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现状与对策
一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
(二)现行政策制度的负向激励作用
(三)社会保障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
(四)参保人员结构与实际就业结构严重失衡
二 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措施建议
(一)全力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二)积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
(三)完善管理措施
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一 当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
(一)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扩面型"模式
(二)以北京为代表的“仿城型"模式
(三)以上海为代表的“综合保险型"模式
二 当前各地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三 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退保高涨现象的制度原因分析
四 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分类
(二)分层
(三)分步骤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以现存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为视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省市存在的问题
三 几点建议
四 结束语
被征地农民宜参加新农保——以湖北省为例的分析与探讨
一 失地农民养老现状
二 参加新农保的优势所在
三 确保失地农民养老无忧
(一)按照分类指导、不重不漏的原则,整合现有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二)完善新农保政策,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待遇水平
(三)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相关配套措施
第五篇 国外社会保障
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 改革的提出
(一)社会保障开支不断增加,财政不堪负担
(二)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冲击
(三)医疗保险问题十分突出
二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一)从尼克松到克林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内容
(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
1.延长退休年龄
2.严格保险给付条件
3.改革筹资模式
4.削减福利项目,扣减部分保险金
5.提高保险税率和缴税工资基数
6.医疗保险实行节约开支、给付设限和强制承保的管理式医疗制度
7.扩大私营养老保险市场规模
三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应循序渐进
(二)社会保障水平上易下难
(三)“全面开征"与“合理开征"原则
(四)建立个人收入调查制度
(五)成立社会保障资产托管委员会(或资产托管局),切实管好和用活社会保障基金
(六)社会保障宏观管理应有新的突破
美国私营社会保障的作用
一 健康和医疗照顾
二 教育
三 收入保障
四 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几点启示——兼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应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
二 社会救济与福利事业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三 应大力发展人身保险业
四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 社会保险给付以满足被保险人最低需要为原则
六 社会保障水平上易下难
七 “全面开征",“合理开征"与“鼓励开征"
八 建立个人收入调查制度
九 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论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发展及其意义
一 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原因
(一)战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为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经济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三)社会民主党的福利原则与作用
二 战后德国社会保障的意义
(一)社会保障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
(二)社会保障使广大公众获得一定实惠,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三)社会保障为德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社会保障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三 德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改革措施
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运行和启示
一 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运行
(一)现状及未来
(二) OASDI的筹资及运作
二 OASD I信托基金的作用
(一)减少老年贫困
(二)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三 启示
(一)严格的监管
(二)重视技术分析
(三)慎重投资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
一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
(一)适用对象
(二)基本内容
(三)养老金的缴纳与给付
(四)养老金的评估与调整
(五)介护保险制度
二 经验启示
(一)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
(二)坚持高校教师的准公务员制度
(三)坚持多支柱、多层次取向,建立教师年金制度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和调整机制
(五)立足中国国情,建立高校辅助护理保险制度
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浅析
引言
一 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 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形成及基本结构
(一)助学金
(二)助学贷款
(三)勤工助学项目
三 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运行过程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与道路选择——评《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一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环境
二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三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在机制的发展变化
四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主流思想、基本理念及政策选择
五 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议与反思
一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赤字的根源
(一)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二)制度的历史负债
二 主要改革建议
(一)建立个人账户
(二)实行社会保障津贴累进价格指数化机制
(三)提高最高应税工资基数
(四)调整法定退休年龄
三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争议引发的反思
(一)边际改革与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抉择
(二)当前利益与长远考虑的权衡
(三)准确预测制度的财务状况可为改革提供依据
美国未成年人福利与救助政策及启示
一 就业与收入政策
(一)最低工资制度
(二)就业援助与培训
(三)过渡工作计划
二 保险与补贴政策
(一)劳动所得税收减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
(二)失业保险
(三)医疗补助和联邦未成年人健康保险计划
(四)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TANF)
(五)未成年人托育援助
(六)未成年人税收减免
(七)老年、遗属和伤残保险②
(八)促进储蓄政策
三 照顾与服务政策
(一)启蒙计划①
(二)家庭与医疗休假政策
(三)护士—家庭伙伴关系
四 结论与启示
(一)国家要合理担责
(二)提供法律保障
(三)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四)促进家庭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五)发挥社会保险作用
(六)为未成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援助
(七)提供直接的照顾与服务
(八)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九)适时建立家庭收入调查体系
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一 社会保障风险管理概述
二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风险管理
(一)美国社会保障的风险管理
1.公共养老金偿付能力风险管理
2.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带来的财政风险管理
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4.经济风险管理
(二)瑞典社会保障的风险管理
1.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2.养老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三)日本社会保障的风险管理
1.养老保险偿付能力风险管理
2.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3.养老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4.社会保障营运风险管理
(四)澳大利亚超级年金的风险管理①
三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风险管理
(一)韩国社会保障的风险管理
1.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管理
2.社会保障营运风险管理
3.国民年金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二)智利养老基金的风险管理③
1.对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限制。
2.对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
3.智利养老金制度对风险的控制
四 国外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一)适时延长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二)尽快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金积累
(三)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适时进入资本市场
(四)采取多种方式防范投资风险
1.加强社保基金①市场化运营的监管
2.建立投资管理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
3.设立最低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准备金制度
4.设置最低担保养老金
(五)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重大风险储备好基金
(六)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机制,降低营运风险
(七)建立社会保障风险预警系统
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贝弗里奇报告
(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三)凯恩斯理论
二 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分类
1.集中管理模式
2.分散管理模式
3.集散结合管理模式
(二)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 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启示
意大利公共养老金制度发展和改革研究
一 意大利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一)意大利公共养老金建立以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状态
(二)意大利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结构
(三)意大利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主要特点
1.公共养老金制度体系的主导性和分割性
2.公共养老金待遇和缴费关系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
3.公共养老金管理的政府与非政府方式混合
二 意大利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一)“参数"调整为主的改革阶段(1992—1995)
(二)养老金筹资模式转变为主的改革和完善阶段(1995—2011)
三 发展和改革启示
(一)非政府方式的公共养老金管理是应对非雇用关系或自我雇用劳动者的较好选项
(二)多种方式应对公共养老金权利义务对等性改革
(三)公共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福利融资渠道
(四)私有属性的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可以增加公共养老金的灵活性
第六篇 其他社会保障
我国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浅议
一 深化改革是关键
(一)改国家包揽为宏观调控
(二)改单一的办学模式为多样性办学模式
(三)改统包统配为双向选择
(四)改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
二 高校自主是前提
三 社会参与是保证
论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 市场规模受制性表现突出
二 竞争与合作并存
三 开放与限制并用
四 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互补性强
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和谐社会需要
一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改革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改革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政府机构改革及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改革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非政府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 改革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式
(三)课程体系
(四)培养过程
1.在教学管理方面,突出“四个结合"
2.实行导师负责与研究生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制度
3.淡化教材,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 完善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二)实行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弹性学制
1.弹性学制的特点
2.为弹性学制提供后勤保障
3.推行研究生资助制度
(三)建立高校研究院所培养研究生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一 我国高校现有教师激励机制概述
(一)薪酬激励
(二)聘任激励
(三)任务激励
(四)发展激励
二 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理念的科学性问题
(二)激励模式的合理性问题
(三)考评指标的公正性问题
三 加强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之对策
(一)提高激励理论水平,树立人本理念
(二)完善激励考评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三)丰富激励方式方法,创新多维激励模式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设计研究
一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
(一)基本人权目标
(二)社会稳定目标
(三)效率目标
(四)公平目标
二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可行性原则
(二)行政可行性原则
(三)经济可行性原则
(四)保障水平刚性原则
(五)适度保障、水平协调原则
(六)市场主导原则
(七)社会公平性原则
(八)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九)动态调整原则
三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设计框架
(一)保障住房的需求方面
(二)住房保障的供给方面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廉租房房源类型择优研究
一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廉租房房源选优原理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建指标判断矩阵
(三)层次排序与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二 廉租房房源选优的指标体系设计
(一)廉租房房源类型成本与数量
(二)廉租房房源的潜在影响
(三)政府的财政承受力
(四)廉租房供给周期
三 我国廉租房房源优选的层次分析
(一)构建廉租房选优阶梯式层次结构
(二)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1.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2.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三)对层次进行总排序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拓展新建廉租房的融资渠道
(二)严格廉租房建设标准,加强房源建设管理
(三)以新建廉租房为主,其他房源类型为辅
中国生态城镇化的现状评估与战略选择
一 我国生态城镇化的实践进程
二 生态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三 完善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统筹全局的生态城镇发展规划,重视生态中、小城镇的建设
(二)深化对生态城镇内涵的认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城镇建设的机制
(四)构建促进生态城镇化的法律制度体系
(五)以科技创新支撑生态城镇建设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