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视阈:经典、传统、现实的审视
纸书售价: ¥49.0 纸书定价:¥49.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文化社会学释义
第二节 文化社会学视阈释义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的新视阈意义
上篇 经典思想:文化社会学视阈的诠释
第一章 孔德:始于实证哲学终于人道教的文化逻辑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社会学视阈
第二节 孔德思想的文化社会学性质
第三节 从实证哲学到人道教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
第二章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的文化宣扬
第一节 实践与意向性社会行动
第二节 实践的文化作用机制
第三节 文化宣扬与反天然主义
第四节 超越哲学
第三章 韦伯:宗教伦理比较中的文化功能启示
第一节 韦伯与梁漱溟思想共振与交锋
第二节 儒学是否宗教
第三节 儒学的理性化程度
第四节 儒学与传统主义
中篇 文化意识:文化社会学视阈的比较
第四章 自我意识:古希腊与先秦自我意识比较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延伸
第二节 审美觉醒与审丑觉醒
第三节 正常的儿童与早熟的儿童
第四节 崇高的喜剧与无价值的悲剧
第五节 两种自我意识的历史得失
第五章 超越意识:中西传统超越意识比较
第一节 两种超越意识的构架
第二节 潜与显的二重转换
第三节 毒瘤与蛹体
第六章 忧患意识:新教徒的焦虑与士的忧患比较
第一节 文化性焦虑与忧患
第二节 两种有限性感知中的主体性质
第三节 两种无限性体验中的客体性质
第四节 焦虑与忧患的行为影响
第七章 生死意识:儒与道的比较
第一节 死的实在性与非终极性
第二节 生的工具性
第三节 自主与向内的生命超越途径
第四节 工具性人生的现实报偿
第五节 文化与社会意义
下篇 传统与现实:文化社会学视阈的反思
第八章 先秦理性:觉醒的迷失
第一节 觉醒过度的先秦理性
第二节 意志弱化与文化“主静”
第三节 意义消解与文化“主静”
第四节 信仰匮乏与文化“主静”
第九章 “五四”理性:溺于情感的理性
第一节 情感孕育的“五四”理性
第二节 超越情感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溺于情感的理性
第十章 合理性的理性化之路: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与现代化
第一节 理性的二重划分
第二节 功能互补之一
第三节 功能互补之二
第四节 功能互补之三
第五节 中国理性化的应循之路
第十一章 文化心理动力:名的高扬与消解
第一节 名的基本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儒家终极关怀与名的高扬
第三节 名的文化心理动力功能
第四节 终极价值的非本体性与名的消解
第五节 超越精神的非纯粹性与名的消解
第六节 不朽境界的虚玄性与名的消解
第十二章 文化结构与功能: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及其现代困扰
第一节 关于整合的概念
第二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价值反向
第三节 文化结构的多元互损
第四节 民族魂在家庭细胞中的消散
第五节 “非整合性”阴影对现代化的困扰
第六节 文化整合与法
第十三章 文化整合模式:当代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整合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化整合的历史与现实
第二节 两类文化整合模式的取舍
第三节 构成—随机整合
第十四章 文化角色:角色行为的主体性与文化心理结构
第一节 角色的规范性与主体性
第二节 角色行为的主体性与文化心理结构
第三节 角色建构与动态文化心理结构
第十五章 文化再生运动:乡企崛起的文化启示
第一节 中国文化再生运动的原则
第二节 精英路向的误区
第三节 乡企崛起的文化意蕴
第四节 文化再生运动新路向的选择
第十六章 文化理想类型:国企困境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理想类型”的启示
第二节 “理想类型”的两极参照
第三节 国企运行的宏观文化背景
第四节 国企运行的中观文化机制
第五节 国企运行的微观文化因素
第六节 “理想类型”的缺失与国企困境
第十七章 结束语:中国当代文化建构之十大检讨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