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反贫困在行动:中国农村扶贫调查与实践

纸书售价: 111.2 纸书定价:¥139.0 电子书售价: 5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编 贫困村基本情况
多路并进,促进最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对全国13个省72个贫困村1702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一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状况
(一)扶贫政策获肯定
(二)扶贫力度仍不够
(三)扶贫政策有遗漏
(四)参与质量待提升
二 全面消除贫困的困难
(一)贫困人口分散
(二)受教育程度低
(三)家庭负担过重
(四)务农依赖性大
三 多管齐下:全面消除贫困
(一)继续发力,为贫困人口提供足够支持
(二)精准用力,提高扶贫开发活动针对性
(三)深处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四)凝心聚力,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
报告正文
一 最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
(一)贫困人口分布特征
(二)最贫困农民的自我认知
(三)最贫困农民的需求
二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状况
(一)扶贫开发政策获得肯定
(二)扶贫投入力度仍然不够
(三)扶贫对象瞄准率待加强
(四)扶贫政策惠及面待扩展
(五)农民的参与质量待提升
三 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水平影响家庭经济收入
(二)务工比例影响家庭经济收入
(三)家庭负担影响家庭经济收入
(四)干部身份影响家庭经济收入
四 最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困难
(一)受教育程度低,脱贫能力不够
(二)家庭负担重,家庭收入难积累
(三)务农依赖性大,脱贫途径受到限制
(四)非农收入不足,挣钱渠道相对单一
五 多管齐下:全面消除贫困
(一)继续发力,为贫困人口提供足够支持
(二)精准用力,提升扶贫开发活动针对性
(三)深处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四)各方合力,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
贫困村缘何难以脱贫——对全国31个省48个贫困村与222个非贫困村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
一 贫困村的整体评估
(一)贫困村分布呈现区域性特点
(二)贫困村经济负担重
(三)生活质量差距悬殊
(四)扶贫开发到村不到户
二 贫困村难以脱贫的内因
(一)受教育程度低
(二)劳动力负担程度高
(三)社会接触程度低
(四)政策利用程度低
(五)劳动力非农化程度较低
三 贫困村难以脱贫的外因
(一)村庄自然条件欠佳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政府扶持目标偏离
(四)扶贫政策效果不显著
(五)社会保障作用甚微
四 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扶贫的重点在增收
(二)扶贫的关键在人才
(三)扶贫的基础在文化
(四)扶贫的依托在组织
报告正文
一 贫困村的整体评估
(一)自然环境欠佳
(二)基础设施落后
(三)经济条件薄弱
(四)生活质量差距悬殊
(五)社会资本贫乏
(六)扶贫开发效用小
二 贫困村脱贫难的内因
(一)受教育程度低
(二)劳动力负担程度高
(三)社会接触程度低
(四)政策利用程度低
(五)劳动力非农化程度低
三 贫困村脱贫难的外因
(一)村庄自然条件欠佳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政府扶持目标偏离
(四)扶贫政策效果不显著
(五)社会保障作用甚微
四 改变农民贫困状况的六大建议
(一)发展现代农业,发掘“好”扶贫项目
(二)缓解经济负担,实施“硬”扶贫措施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扶贫环境
(四)畅通信息渠道,利用“新”扶贫方式
(五)加强教育培训,培养“高”扶贫人才
(六)引入多项机制,实现“强”扶贫成效
城镇化背景下贫困村劳动力的迁移趋势与影响——对全国13个省72个贫困村1702户农户的研究
内容摘要
一 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现状与趋势
(一)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规模
(二)贫困村迁移劳动力的就业
(三)贫困村迁移劳动力的收入
(四)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的意愿
二 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动力
(一)提高收入是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直接动力
(二)资源约束是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决策依据
(三)后代发展是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长远考虑
(四)融入城市是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最终目的
三 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阻力
(一)年龄偏大与照顾家庭是劳动力迁移的自身阻力
(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足是劳动力迁移的技能障碍
(三)务工农民难以市民化是劳动力迁移的制度隔阂
四 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一)外出务工有效减缓了贫困问题
(二)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流转没有普遍发生
(三)劳动力迁移对农业生产有轻微消极影响
五 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劳动力迁移的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流动人口定居城市
(二)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助推农村人口转移
(三)增加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完善整村推进
(四)有序进行扶贫移民搬迁,统筹解决贫困问题
报告正文
一 贫困村迁移劳动力的规模、结构与收入水平
(一)贫困村劳动力转移水平
(二)贫困村劳动力迁移者的基本情况
(三)转移劳动力的收入与支出
(四)贫困村农民迁移意愿
二 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教育与培训影响
(三)户口制度因素
(四)劳动力转移移对家庭收入及福利的影响
(五)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 贫困村劳动力迁移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难,收入低
二 障碍多,脱贫难
三 保障少,转变难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流动人口定居城市
(二)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助推农村人口转移
(三)增加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完善整村推进
(四)有序进行扶贫移民搬迁,统筹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对全国贫困村连续三年的持续跟踪调查研究
报告正文
一 贫困农民收入变化趋势
(一)贫困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二)务工收入增多,成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三)务农收入不太稳定,农业收入结构出现转变
(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农民的收入差距缩小
(五)贫困村内农民收入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二 贫困村农民收入的变化特征
(一)贫困村农民收入低
(二)收入来源结构变化显著
(三)贫困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三 贫困村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贫困村农民收入的不利因素
(二)影响贫困村农民收入的有利因素
四 拓宽收入来源,提高贫困农民收入
(一)建立救助制度,保障生存收入
(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收入
(三)促进农民流动,增加工资收入
(四)加强教育培训,发展能力收入
第二编 扶贫政策与扶贫机制
扶贫到户政策效应分析——基于全国13个省72个贫困村1702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一 扶贫政策难以真正入户
(一)扶贫活动参与率低
(二)生产性项目推广度低
(三)贷款性项目惠及率低
(四)发展性项目覆盖面小
二 扶贫内容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一)资助尚难达到期望
(二)贷款无法满足需求
(三)作用难以获得认可
三 扶贫方式难以实现农民参与
(一)知情权难以充分保障
(二)选择权难以真正实现
(三)参与权难以有效发挥
四 结论与建议
报告正文
一 扶贫到户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扶贫到户帮扶责任落实情况
(二)贫困户建档立卡情况
(三)农民获得扶贫资助情况
二 扶贫到户政策中的农民参与情况
(一)农民参与扶贫活动的情况
(二)2012年农民参加扶贫活动的情况
(三)农民对扶贫项目内容的知晓情况
(四)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内容讨论的情况
(五)农民选择扶贫项目内容的情况
(六)农民参加扶贫项目讨论和制定的情况
三 生产性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
(一)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情况
(二)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作用的评价情况
(三)农民接受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的情况
(四)农民接受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后的工作安排情况
四 贷款性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
(一)农民使用贷款状况
(二)农民贷款额度与期限
(三)农民贷款渠道与用途
五 农民对扶贫项目的作用评价与态度
(一)农民对扶贫项目作用的认可度
(二)农民眼中扶贫到户政策存在的问题
(三)农民对扶贫到户政策的期待
六 提升扶贫到户政策效应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参与机制,保障政策科学执行
(二)完善政策配套,确保政策目标实现
(三)落实重点项目,力促政策效果凸显
(四)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政策系统优化
湖北省贫困问题的评估与反贫对策——基于湖北省10个贫困村197户农户的调查
内容摘要
一 贫困人口的现状
(一)贫困人口的数量
(二)贫困村农户的收入
(三)贫困户的社会保障
(四)扶贫政策的落实
二 贫困人口的“五少”难题
(一)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质量差,家庭支撑少
(二)贫困村的贫富差距凸显,收入渠道少
(三)贫困村社会保障不均衡,社会支持少
(四)贫困人口生活设施匮乏,财产数量少
(五)贫困人口项目参与度低,扶贫收效少
三 破解“五少”难题的“四扶”对策
(一)大力完善扶贫体系,引进“社会”扶贫
(二)增强社会保障力度,依靠“服务”扶贫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技术”扶贫
(四)建设扶贫组织体系,扩大“参与”扶贫
报告正文
一 贫困人口的规模与特征
(一)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
(二)农户的健康与教育
(三)农户的抚养压力
二 贫困村农户的收入与就业
(一)收入状况
(二)就业状况
三 贫困村农户的社会保障
(一)农户参加新农合情况
(二)农户参加新农保情况
(三)农户医疗状况
(四)低保“该保未保”
四 贫困户的财产与生活设施
(一)家庭固定资产状况
(二)家庭生活设施状况
五 扶贫到户效果
(一)非贫困户较多的得到扶贫项目
(二)农户参与扶贫项目少
(三)扶贫项目效应较弱
(四)扶贫政策问题及改进
六 贫困与扶贫的现存问题
(一)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质量差,家庭支撑少
(二)贫困村的贫富差距凸显,收入渠道少
(三)贫困村社会保障不均衡,社会支持少
(四)贫困人口生活设施匮乏,财产数量少
(五)贫困人口项目参与度低,扶贫收效少
七 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完善扶贫体系,引进“社会”扶贫
(二)增强社会保障力度,依靠“服务”扶贫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技术”扶贫
(四)建设扶贫组织体系,扩大“参与”扶贫
湖北省贫困村:怎么样、怎么办——对全省29个贫困县31个贫困村1152户农户的研究
内容摘要
一 贫困村与贫困人口的整体评估
(一)贫困发生率
(二)贫困村的自然条件
(三)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与集体收入
(四)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五)扶贫开发政策实施
二 贫困人口难以脱贫的外因
(一)自然环境欠佳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三)扶贫开发力度不足
(四)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三 贫困人口难以脱贫的内因
(一)健康水平差,医疗负担大
(二)教育和培训水平低,缺乏知识和技术
(三)收入严重依赖务农,非农就业不充分
(四)劳动力不足,供养负担重
四 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贫困瞄准机制,争取“准确”扶贫
(二)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实现“开发”扶贫
(三)增强社会保障力度,依靠“保障”扶贫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自我”扶贫
(五)建设扶贫人才体系,通过“人才”扶贫
报告正文
一 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一)贫困村自然条件
(二)贫困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
(三)贫困村的集体收入
(四)扶贫开发的作用效果
二 贫困人口的规模与特征
(一)贫困规模与贫困发生率
(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三)财产与生活设施
(四)教育与培训
(五)社会保障状况
三 贫困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外部环境欠佳
(二)物质资本稀缺,基础设施薄弱
(三)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就业结构不良
(四)政府扶持存在偏差,社会保障不够
四 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贫困瞄准机制,争取“准确”扶贫
(二)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实现“开发”扶贫
(三)增强社会保障力度,依靠“保障”扶贫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自我”扶贫
(五)建设扶贫人才体系,通过“人才”扶贫
扶贫项目谁在受益——对全国31个省150个村1702位贫困农民的调查
内容摘要
一 谁在受益:扶贫项目目标的偏离
(一)基础好的村庄受益多,条件差的村庄受益少
(二)非贫困户受益多,贫困农民受益少
(三)传统产业受益多,新兴产业受益少
二 为何偏移:影响扶贫项目效益的因素
(一)参与率不高,贫困户权益受限
(二)供需不协调,扶贫项目不实用
(三)扶贫难到户,责任监管不严格
三 提升扶贫项目成效的对策
(一)完善甄别机制,资源分配合理化
(二)强化责任机制,工作执行规范化
(三)突出农民需求,项目收益最大化
报告正文
一 扶贫项目整体的实施情况
(一)到村到户累计资金少且不均衡
(二)帮扶项目个数少并以传统农业为主
(三)责任到人,但到户帮扶次数少
(四)扶贫项目的开展成效不一
(五)社会保障“该保未保”
二 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
(一)农民参与率低且方式被动
(二)农民主要参与生产性产业扶贫活动
(三)参与扶贫项目收益不高作用不大
(四)住、补、路是农民的三大需求
三 扶贫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识别不准,扶贫对象难定
(二)监管不力,扶贫工作懈怠
(三)需求难足,扶贫效果不好
(四)收益不高,参与动力不高
(五)提升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
新世纪扶贫需瞄准四大问题——对全国48个贫困村1159户农户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
一 贫困瞄准机制不够健全
(一)贫困人口识别不清
(二)扶贫项目到户不准
(三)低保对象界定不严
二 扶贫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一)扶贫开发项目数量过少
(二)扶贫开发资金规模不大
(三)农民对扶贫项目的参与不足
(四)个人能力和外部条件影响农民的投资
三 贫困人口发展机会欠缺
(一)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贫困农民
(二)贫困农民社会资本欠缺
(三)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四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欠缺
(一)贫困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二)贫困农民缺乏培训
(三)扶贫人才数量不足
(四)扶贫人才作用受限
五 加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贫困瞄准机制,争取扶贫到户
(二)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提高项目效益
(三)增强社会保障力度,提供安全网络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人力资本
(五)建设扶贫人才体系,增强带动作用
报告正文
一 贫困村农民生活的基本评估
(一)贫困村农民的生活感受
(二)农民的投资观念与投资机会
(三)贫困农民的社会参与
二 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状况
(一)扶贫项目参与率不高
(二)部分项目投向非贫困户
(三)扶贫资金有待提高
三 贫困农民的社会保障及效果
(一)贫困户的低保状况
(二)贫困农户的医疗保险状况
(三)贫困农民的养老保险状况
四 扶贫人才的工作困难
(一)扶贫人才的数量不足
(二)扶贫人才需要被重视
(三)扶贫人才缺乏资金
(四)扶贫人才缺乏组织依托
五 贫困村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一)贫困村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情况
(二)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六 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贫困瞄准机制,争取扶贫到户
(二)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提高项目效益
(三)增强社会保障力度,提供安全网络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人力资本
(五)建设扶贫人才体系,增强带动作用
第三编 贫困村社会服务
如何发挥扶贫人才的作用——对全国15个省50个贫困村457位扶贫人才的调查研究
报告正文
一 扶贫人才的基本情况
(一)扶贫人才的基本情况
(二)扶贫人才与普通农户的情况比较
二 扶贫人才的定位与评价
(一)农民眼中的“扶贫人才”
(1)农民对扶贫人才作用的评价较高。
(2)村干部对扶贫人才的评价高于普通村民。
(二)扶贫人才眼中的“扶贫人才”
(1)政治类人才是“扶贫人才”的“首选”。
(2)经济类人才是“次选”。
(3)社会人士较少适合做“扶贫人才”。
(1)受访者普遍认为扶贫人才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文化程度与对扶贫人才的评价呈正相关。
(3)驻村干部对人才的认可度最高。
(4)扶贫人才在西部发挥作用最大,东中部作用不明显。
三 扶贫人才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人才数量”
(二)缺乏“组织依托”
(三)缺乏“技能培训”
(四)缺乏“资金支持”
(五)缺乏“政策支持”
四 扶贫人才对国家的期盼
(一)扶贫人才对培养方式的期盼
(二)扶贫人才对扶持方式的期盼
五 充分发挥扶贫人才作用的六点建议
(一)强化角色划分,使其有“方向”
(二)加强政策保障,使其有“威望”
(三)加快组织培育,使其有“平台”
(四)增强产业扶持,使其有“抓手”
(五)提供资金帮助,使其有“实力”
(六)强化技能培训,使其有“能力”
新阶段扶贫需瞄准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全国13个省72个贫困村1702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一 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短缺
二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三 公共服务地域发展不均衡
(一)山区和高原地区供给水平更低
(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程度更低
四 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一)资金服务无法满足需求
(二)贷款服务尚难保障需要
(三)项目服务作用评价低
五 构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将基本共公共服务纳入贫困监测体系
(二)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三)拓宽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
(四)建立反映农民需求的利益表达机制
报告正文
一 基础服务情况
(一)电力服务情况
(二)饮水服务情况
(三)建档立卡服务情况
(四)经济服务情况
(1)农民使用过贷款的比重总体偏低,刚过一成。
(2)贷款额度总体偏低
(3)农民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
二 医疗服务情况
(一)村庄卫生室配置情况
(二)私人诊所拥有情况
(三)计生服务站配置情况
三 卫生服务情况
(一)垃圾投放点设置情况
(二)垃圾箱配置情况
(三)垃圾处理情况
(四)卫生清扫情况
(五)污水处理设施配置情况
四 公共文体服务情况
(一)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二)文化发展人员配备情况
(三)书报阅览室配备情况
(四)健身广场配置情况
(五)健身器材配套情况
(六)远程教育服务站配备情况
五 教育培训服务情况
(一)培训活动组织情况
(二)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情况
(三)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作用的评价情况
(四)农民接受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的情况
六 社会公共服务情况
(一)居民议事服务情况
(二)代办服务情况
(三)老年人服务情况
七 结论与建议
(一)将基本共公共服务纳入贫困监测体系
(二)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三)拓宽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
(四)建立反映农民需求的利益表达机制
贫困村农民脱贫需非农就业“给力”——基于13个省83个贫困村1702位农户的调查
内容摘要
一 非农就业脱贫效应初露头角
(一)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改善
(二)社交扩大,文教重视增强
(三)观念更新,需求层次提高
(四)偏好进城,实质平等强化
二 非农就业脱贫困局横生短板
(一)非农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渠道单一
(二)社会化程度低,农民贫困认知低浅
(三)中等收入群体少,经济社会难题隐患
(四)生产要素提供少,政策供给需求错位
三 非农就业脱贫出路亟待疏通
(一)充分就业与有效供给双匹配,保证脱贫有门路
(二)观念转变与社会融入双推进,保证脱贫有动力
(三)基础要素与公共服务双优化,保证脱贫有支持
(四)农民进城与人才贡献双驱动,保证脱贫有后劲
报告正文
一 非农就业成贫困农民经济脱贫“突破口”
(一)非农就业对农民家庭收入的影响
(二)非农就业对农民日常生活支出的影响
(三)小结
二 非农就业乃贫困农民自我提升“助推剂”
(一)非农就业对农民社会交往的影响
(二)非农就业对文教投入的影响
(三)小结
三 非农就业是贫困农民思想意识“调试器”
(一)非农就业对贫困认知的影响
(二)非农就业下农民的扶贫项目倾向
(三)非农就业对消费意识的影响
(四)非农就业农民的城镇化倾向
(五)小结
四 何去何从:非农就业实现农民脱贫的难题困境
(一)非农就业下农民的经济发展困境:程度低与单一化
(二)非农就业下农民的社会进步障碍:社会化低与认知浅
(三)非农就业下农民的中等收入难题
(四)非农就业下农民的政策优化瓶颈:条件不足与供需错位
五 破解之道:非农就业助推农民脱贫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非农劳力充分就业,增加就业机会与有效供给
(二)引导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培养提升成熟的社会化
(三)综合强化扶贫惠农政策,均等优化资源服务流通
(四)以城镇化促贫困人口脱贫,以人才回流助贫困村发展
以教育先行为突破口推进反贫困战略——对全国13个省72个贫困村1702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一 教育对于贫困村农民的效应
(一)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教育有助于拓宽农民发展的渠道
(三)教育有益于增进农民的社会交往
(四)教育有助于促进农民的政策参与
二 贫困村农民教育贫困的表现
(一)知识贫困:受教育年限短
(二)技能贫困:技术培训机会少
(三)观念贫困:对教育重视不够
三 结论与建议
报告正文
一 贫困村文化教育现状评估
(一)贫困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二)贫困村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三)贫困村农民文化水平评估
二 文化教育对贫困村农民的影响
(一)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二)技术培训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三)文化教育对农民就业的影响
(四)文化教育对农民政策参与的影响
(五)文化教育对农民社会交往的影响
三 贫困村农民对文化教育的态度
(一)贫困村农民注重文化水平提升
(二)贫困村农民重视子女文化教育
(三)贫困村农民期盼文化教育扶贫
四 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教育条件,弥补贫困村教育落后状况
(二)改进帮扶工作,确保贫困村学子接受教育
(三)改革农村教育,满足贫困村多元教育需求
(四)完善教育方式,提升贫困村农民文化水平
(五)加强技术培训,拓宽贫困村农民增收渠道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