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识论导论
纸书售价: ¥35.0 纸书定价:¥35.0
-
作者: 欧阳康责任编辑: 张林出版时间: 2010-09-01ISBN: 978-7-5004-9049-4字数: 355千字浏览人数: 232次所属丛书: 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研究丛书所属分类: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理论与方法论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社会认识论界说——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
一 明义:“社会认识”概念的简略辨析
二 设疑:社会认识活动中的“怪圈”
三 究本:认识社会实质上是社会总体自我认识的实现形式
四 定规:社会认识论的性质及其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发生学方法
(二)历史—逻辑方法
(三)要素—结构方法
(四)活动—功能方法
(五)动力—进化方法
(六)探索科学地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五 析位:社会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
(一)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社会认识论与历史唯物论
(三)社会认识论与认识论
(四)社会自我认识与个体自我意识
六 标新:科学地认识社会——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时代性紧迫课题
(一)时代的呼唤
(二)时代的造就
第一编 历史编
第一章 前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形式的发生与发展
一 社会认识系统历史生成的发生学考察
(一)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化
(二)人类个体从社会总体中分化
(三)个体在观念中的自我对象化
二 社会认识系统的历史形式和分期标准
(一)社会发展史、社会学说史与社会认识史
(二)分期标准及基本估价
三 神话——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原始形式
(一)原始神话与原始社会
(二)“神话”认识形式的主要特点
四 史鉴——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一)历史意识的形成
(二)“史鉴”形式的主体条件和社会背景
(三)“史鉴”认识形式的主要特点
五 理知——理性觉醒时代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
(一)理性的觉醒
(二)“理知”认识形式的特点
六 实证——近代社会认识形式的基本倾向
(一)自然科学和社会背景
(二)“实证”认识形式的思想来源
(三)社会认识的实证化与孔德的“实证方法”
第二章 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一 科学的社会认识模式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进程概览
(二)科学的社会认识模式的10个基本点
二 发展:列宁和毛泽东的主要贡献
第二编 结构编
第三章 人在社会认识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一 社会认识主体的功能规定
(一)关于“主体”、“客体”等基本概念的功能方面的考察
(二)社会认识主体与社会历史主体
(三)关于社会认识主体的功能分析
二 社会认识主体的个人素质
(一)社会认识主体的需要——动机结构
(二)社会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三)社会认识主体的认知定势
三 社会认识主体的集团结构和社会认识体系
(一)社会科学共同体
(二)社会总体自我认识的网络系统
四 主体功能的实现条件
(一)自我对象化
(二)角色认知
(三)自觉投身于社会历史活动
第四章 作为社会认识客体的自然—人—社会系统
一 社会认识客体的基本特征
(一)对象性
(二)客观性
(三)具体性
二 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二)人类社会的自然史前提
(三)现实人生存与活动的自然—物质基础
(四)衡量社会文明进化的重要尺度
(五)现代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参照系统
三 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总体的作用与功能
(一)社会关系的形成、基础和存在方式
(二)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四 社会规律的类型、特点及实现机制
(一)正确认识社会规律的几个方法论原则
(二)社会规律的类型
(三)社会规律的基本特点
五 社会历史的进化与发展
(一)历史之作为现实的根据和理解现实的尺度
(二)社会未来之作为现实人的认识客体
第五章 社会文化及在社会认识系统中的中介作用
一 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存证
(一)“全息反映”——社会信息通过劳动向文化产品中的“积淀”和“固化”
(二)现实主体对文化产品中固化信息的活化、破译和复现
二 现实人社会交往的媒介
(一)社会交往与社会认识
(二)社会交往是一种有中介的活动
(三)交往方式与信息中介
三 社会认识主体观念地掌握社会历史客体的工具
(一)从动物的信号语言到人的符号语言
(二)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及指称功能
(三)语言符号系统的抽象性及操作功能
(四)语言符号系统的可感性与表达功能
(五)语言符号系统的分立性、永久性与传播、记忆功能
(六)共变——人、语言符号系统、社会组织形式之间交互作用的特殊运动形式
第三编 活动编
第六章 社会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层次
一 日常的社会心理层面的社会认识活动
(一)日常的社会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及作用方式
(二)新闻折射系统与社会认识的评价、转换机制
(三)社会心理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 阐释的社会理论层面的社会认识活动
(一)社会理论与社会心理
(二)社会理论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及其作用方式
(三)社会科学研究三要点
三 决策的社会规划层面的社会认识活动
(一)社会规划与认识向着实践目的的运动
(二)实践观念三要素
(三)社会规划与社会统计
(四)社会规划与目标设计
(五)社会规划与行为决策
第七章 社会认识过程的三种基本向度
一 对于社会历史的回溯性认识过程
(一)历史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二)回溯历史与反思
(三)史料与历史认识
(四)现实与历史的矛盾及其特点
(五)历史回溯的基本步骤
二 对于社会未来的前瞻性认识过程
(一)“未来的冲击”
(二)现实与未来的矛盾及其特点
(三)科学预见三步曲
三 对于社会现状的追踪性认识过程
(一)共时性与同步性
(二)社会追踪与社会控制
(三)社会监测与信息反馈
(四)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及其特点
(五)追踪监测的实施步骤
四 社会认识系统的进化结构及加速度发展过程
(一)“解难题”与社会认识结构的突破
(二)社会认识结构的系统进化
(三)社会认识系统的加速度进化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