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21世纪中国的宪法政治

纸书售价: 63.2 纸书定价:¥79.0 电子书售价: 31.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引言 宪法政治——现代民主国家的价值选择
第一篇 宪法政治建立的基础
第一章 宪法政治的本质和特征
一 宪法与宪法政治
(一)宪法的本质
(二)宪法是宪法政治的基础和前提,宪法政治是动态中的宪法
(三)宪法的本质属性必然要求走向宪法政治
二 宪法政治的本质和特征
(一)宪法政治的基本理论
(二)宪法政治的基本原则
(三)宪治政治的本质
(四)宪法政治的特征
1.宪法政治是以宪法为主要规范的“国家政治”
2.宪法政治是以民主法治为依托的现代“科学政治”
3.宪法政治是以分权制约为途径的“限制政治”
4.宪法政治是以保障人权为终极目标的“人本政治”
(五)宪法政治的法律形式
三 研究宪法政治的价值
第二章 宪法政治的历史演进
一 近现代西方宪法政治演进的历史特征
(一)近现代西方宪政有着自己丰富、复杂的历史,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
(二)从近代西方宪法政治的生成逻辑看,这种宪法政治属于“内生—自生”型宪法政治,而非“外激—移植”型宪法政治
(三)从近现代西方宪法政治的传播逻辑看,这种宪法政治具有超越其地域性、民族性的“全球”影响力
(四)西方的宪法政治在一些“非西方”国家和民族“本土化”中充满了艰辛,但大都“主动接受”或“被动吸纳”
(五)西方宪法政治也在多重内在矛盾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 苏联社会主义宪法政治断裂的历史启示
(一)苏联宪法政治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在于扬弃西方宪法政治,可这并不成功
(二)苏联宪法政治由于深层体制因素和个人因素,始终没有探索出社会主义宪法政治建设的客观规律
(三)苏联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宪政的前景
(四)苏联式宪政命运的启示:人民没有当家做主,使社会主义丧失根基
三 百年中国宪法政治的本土意涵
(一)中国近代宪政的特殊动力,在于民族救亡与皇权图存,这从源头上注定近代中国宪政的功利化、实用化和外在化
(二)基本社会生态决定了资本主义宪政在现代中国只能成为泡影
(三)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坎坷中逐步走上正轨
(四)历史原因造成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现状,中国宪法政治的发展出现“一国两制”
第三章 宪法政治的价值选择
一 历史上各种治道的价值取向
(一)人类的基本价值是衡量秩序正当的依据
(二)历史上的各种主要治道的价值取向分析
(三)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政治价值取向
二 宪法政治的一般价值取向
(一)宪法政治历史发展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趋势
(二)当代宪法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及其价值取向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的价值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的价值选择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的现实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依宪执政方略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
2.改革政治体制和搞好反腐倡廉建设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
4.大力推进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
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
第四章 宪法政治的经济基础
一 经济形态与政治制度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
(二)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促生宪法政治
二 市场经济是宪法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一)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二)市场经济对政治国家的要求——对宪法政治的需求
(三)市场经济为宪法政治的生成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三 中国社会主义宪法政治的经济基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具备宪法政治生成和发展的经济条件
(三)宪法政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保障
第五章 宪法政治的民主载体
一 市民社会是宪法政治产生的社会前提
(一)市民社会的含义和构成
(二)自由民主是市民社会的基础和价值观念
二 自由民主为宪法政治产生提供了基石
(一)近代自由民主理论是宪法政治的基石和核心
(二)自由民主理论是宪法政治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自由民主理论是宪法政治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石
三 宪法政治是自由民主的法律保障
(一)宪法政治是自由的法律保障
(二)宪法政治是民主的法律保障
第六章 宪法政治的权利本位
一 宪法权利的孕育与诞生
二 宪法权利的扩张与宪法政治的巩固和完善
三 权利救济是宪法政治发展的新向标
第七章 宪法政治的文化支撑
一 文化与宪法的关系
(一)文化概念的纷争
(二)宪法文化的概念
(三)宪法文化的功能
二 先进文化对宪法的支撑作用
(一)先进文化是宪法确立的重要基础
(二)先进文化是宪法实施的根本条件
(三)先进文化是宪法变革的推动力量
三 宪法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书
四 构建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
(一)中国宪法文化基础的缺失
(二)中国宪法建构的文化基础
(三)中国特色宪法文化的构建
第八章 宪法政治的社会生态
一 阶级兴起与宪法政治本质
二 阶层变迁与宪法政治调适
三 区域协同与宪法政治统一
四 民族融合与宪法政治根基
五 法律习俗与宪法政治的发展
第九章 宪法政治的政党保障
一 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二 政党政治与宪法价值
(一)宪法是近现代政党政治的根据和保障
(二)政党制度在宪法政治体制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和作用
三 宪法对政党类型与活动方式的规定
(一)外国宪法对政党制度的规定
1.宪法对政党制度作出规定的演变过程
2.外国宪法对政党制度的主要规定
(二)我国宪法对政党的规定
1.我国宪法对政党内容的历次规定
2.我国的政党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第二篇 宪法政治在21世纪中国的制度构架
第十章 宪法政治视野下中国的政权制度
一 阶级与国家政权
(一)阶级的内涵和实质
1.阶级的内涵
2.阶级出现的原因
3.关于阶级斗争
4.阶级的实质和特征
(二)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与国家的治理
1.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2.国家的形式和国家政权的治理
二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宪法政治的政权基础
(一)中国的阶级结构
(二)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了只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三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1.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起点
2.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3.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色和宪法政治的选择
第十一章 宪法政治视野下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 中国政权组织形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萌芽时期(1921—1927年)
(二)初创时期(1927—1937年)
(三)形成时期(1937—1945年)
(四)逐步确立时期(1945—1954年)
三 宪政视野下的中国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完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宪法政治体制
1.人大制度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2.人大制度坚持权力划分,体现着权力制衡的宪政原则和精神
3.人大制度确认宪法至上原则
4.人大制度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在我国宪法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①
1.人大制度是实现中国宪政目标的基本政治形式
2.人大制度是中国宪法政治建设的基本的活动平台和核心中枢
3.人大制度是推进宪法政治建设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4.从现行人大制度框架内推进宪法政治建设稳妥、可行
(三)从宪法政治角度促进人大制度的完善
1.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大的关系
2.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
3.进一步完善代表制度
4.改革人大会议议事程序和议事方式
5.强化人大的职权行使
6.建立富有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
第十二章 宪法政治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一 现代民主与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实现的保证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二 宪法政治视野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与运行机制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②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
第十三章 宪法政治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一 中国民主的发展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
(一)中国民主的发展
1.中国的民主启蒙
2.中国的民主革命
3.中国的民主建设
4.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
二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功能与民主价值
(一)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功能
1.利益表达功能
2.决策咨询功能
3.价值导向功能
4.合法性功能
5.社会疏导功能
(二)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价值
1.政治协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
2.政治协商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3.政治协商培育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合作型政治关系
4.政治协商促进了平等、合作、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三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特点和优势
(一)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
1.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形式
2.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
3.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民主实现形式
(二)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三)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
第十四章 宪法政治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理念
1.中国的历代民族政策资源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历史依据
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功能的特点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经验
1.必须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相结合
2.必须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3.必须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的支援与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相结合
4.必须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二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和内容
(一)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国家统一的原则
2.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3.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4.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
(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2.设立自治机关
3.行使自治权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宪法政治在中国的重要特色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的结合,区域自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制度
(四)自治权利的广泛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第十五章 宪法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产生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产生过程
二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村民自治制度
2.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二)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征
1.基层性
2.群众性
3.自治性
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1.村民委员会
2.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
3.村民自治组织与有关机关、组织的关系
4.村委会成员选举和罢免制度
5.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相关制度
(二)居民自治制度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1.居民委员会
2.居民会议
3.居民小组
(三)居民自治制度亟待完善
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中国宪法政治发展的贡献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民主形式之一
(二)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与优势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稳步发展的渐进特征
第三篇 宪法政治在21世纪中国的价值目标和未来展望
第十六章 宪法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原则
一 宪法政治坚持宪法至上的原则
(一)宪法至上地位的含义
(二)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最根本的、最重大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三)宪法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1.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2.国家权力对于宪法的能动作用
(四)宪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二 宪法政治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
(一)法治是宪法政治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宪法政治的根本原则
(二)政治法治化是宪法政治的命脉
(三)宪法是政治法治化的根本依据
1.宪法规定政治的宗旨和原则,确认政治正当性
2.宪法规范政治主体、政治权力和政治行为
3.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自由和人权
三 任何政党与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一)宪法是限制政府行为的法律,政府需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宪法范围之内
(二)作为组成政府的执政党以及其他参政党,应该做遵守宪法原则的楷模
1.不以党代政,坚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程序
2.执政党的有关执政的行为必须符合宪法以及政党法的要求
3.执政党必须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
第十七章 宪法政治在中国的价值选择
一 宪法政治与中国国情的共生价值
二 宪法政治与党的主张的共生价值
三 宪法政治与社会主义的共生价值
四 宪法政治与民主宪政的共生价值
第十八章 宪法政治在中国的实现层次
一 宪法政治在中国实现的低级层次
二 宪法政治在中国实现的中级层次
三 宪法政治在中国实现的高级层次
四 研究宪法政治在中国实现层次的价值
第十九章 宪法政治在中国的生态任务
一 中国宪法政治确立的主流生态研究
(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中国宪法政治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宪法政治的政治基础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国宪法政治提供了本质内容
(四)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中国宪法政治的核心和方向
(五)坚持“四大制度”建设为中国宪法政治提供了制度平台
二 中国宪法政治面临的生态障碍研究
(一)皇权思想根深蒂固始终是中国宪法政治重要的政治生态障碍
(二)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中国宪法政治重要的经济生态
(三)近代中国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是中国宪法政治的生态环境障碍
(四)个体自由受到过分的控制和打压是中国宪法政治的民主生态障碍
(五)教条主义和“图腾崇拜”是中国宪法政治的思维方式障碍
三 中国宪法政治未来的生态任务
(一)中国的宪法政治建设必须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观念,树立民主意识
(二)执政党、国家机关以及全体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和贯彻“宪法至上”的原则
(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宪法政治的旗帜上要大写“人权、民主和法治”
第二十章 宪法政治的权利保障
一 宪法政治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权利保障是宪法政治的必要要求
(二)权利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归依
二 宪法政治权利保障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文化背景
三 宪法政治权利保障的特点
(一)高度关注生存权与发展权,着力夯实权利保障的经济基础
(二)循序渐进地推进公民权利的保障
(三)公民权利和自由具有广泛性、平等性
(四)结合本国国情,“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经验
(五)坚持“以人为本”
四 宪法政治权利保障的内容
(一)基本权利保障的内容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三)宪法政治权利保障的进一步完善
1.关于基本权利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十一章 宪法政治在中国的司法适用
一 宪法司法化的内涵
(一)宪法司法化的概念评析
(二)宪法司法化的重新界定
二 中国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
1.宪法司法化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宪法政治建设的必要选择
2.宪法司法化是实现宪法法律性,使宪法由“闲法”真正成为宪法的需要
3.宪法司法化是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
4.宪法司法化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宪法监督制度”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 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选择
(一)世界各国违宪审查模式的选择
1.立法机关的违宪审查
2.专门机关的违宪审查
3.普通法院的违宪审查
(二)我国的违宪审查模式及其适用情况
1.我国现行有关违宪审查的规定
2.现行模式的适用情况与弊端
(三)学术界关于建立我国违宪审查模式的探讨
四 中国宪法司法化的方式和程序
(一)通过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实现宪法司法化
1.我国具备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前提
2.由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更具制度合理性
(二)中国宪法司法化的制度设计
1.宪法诉讼中原被告的主体资格
2.违宪审查的范围
3.有权受理宪法诉讼案件的法院
4.宪法诉讼的裁决
(三)宪法诉讼案件的特点
第二十二章 宪法政治在中国面临的新课题
一 立宪、行宪和护宪的现实矛盾
二 宪法的适应性和宪法的稳定性的矛盾
三 宪法政治中的人治和法治的矛盾
四 网络信息社会给宪法政治带来的新课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宪法学意义
1.宪法角度的网络信息技术特征①
2.网络信息技术与宪法再生②
(二)网络信息社会民主思想的扩大与宪法、法律思想的重建①
1.代议制与民主的扩大
2.宪法、法律思想的重建
(三)宪法学对网络信息技术挑战的应对
1.法律意识的准备①
2.宪法的具体应对措施
第二十三章 中国宪法政治的走向与展望
一 宪法政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评述
(一)中国人对宪法政治的探索觉醒于鸦片战争
(二)“十月革命”后,中国掀起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高潮
(三)新中国的宪法政治实践在曲折中发展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民主政治发展的春天
二 宪法政治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宪法政治的建设
(二)坚持中国宪法政治的政权基础和政权组织形式的辩证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创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新模式
(三)总揽全局与各司其职相结合的政权运行体制
(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坚持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使中国宪法政治
(五)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的辩证统一
(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
(七)司法审判与人民信访、人民调解有机结合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
三 宪法政治在中国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一)中国宪法政治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
(二)中国宪法政治必须注重它的政策化趋势
(三)中国宪法政治必须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