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欧盟对外贸易法与中欧贸易

EUROPEAN TRADE LAW AND SINO-EU TRADE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序 言
一 新形势下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二 欧盟对外贸易法在欧盟法和国际法律秩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三 关于基本概念的说明
四 本书的研究架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概 论
第一章 欧盟对外贸易法的概念、主要内容及渊源
第一节 欧盟对外贸易法的概念
第二节 欧盟对外贸易法的主要内容和法律渊源
第二章 欧盟的贸易政策
第一节 欧盟贸易政策的概念及演变
一 欧共体时期,开始建立统一的共同商业政策
二 欧盟时期,共同商业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 欧盟制宪与《里斯本条约》:共同商业政策的重大改革
第二节 欧盟贸易政策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欧盟贸易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
第三章 欧盟对外贸易的资格和权能
第一节 欧盟对外贸易的主体资格:欧盟的国际法律人格
第二节 欧盟对外贸易的法律权能
一 欧盟的法律权能
(一)欧盟权能划分和行使的基本原则
(二)欧盟权能的类型
二 欧盟对外贸易的法律权能
第四章 欧盟对外贸易的立法和实施机构
第一节 欧盟对外贸易的立法和实施机构
一 欧洲理事会
二 欧盟理事会
三 欧盟委员会
(一)对外贸易立法动议权
(二)实施欧盟对外贸易法律
(三)监督欧盟对外贸易法的实施
(四)负责国际协定的谈判
四 欧洲议会
第二节 欧盟对外贸易的司法审查机制
第二部分 欧盟自主性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第一章 欧盟共同关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 关税同盟对欧盟的重要意义
二 欧盟共同关税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发展
(二)晚近的发展
三 欧盟共同关税立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共同海关税则
一 概述
二 共同海关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
三 共同海关税则的税率
第三节 共同原产地制度
一 概述
二 一般原产地规则
三 优惠原产地规则
四 原产地认定的管理
(一)直接运输规定
(二)原产地证书
第四节 共同海关估价制度
一 关于海关估价的国际协定及欧盟立法
二 欧盟海关估价方法
(一)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
(二)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
(三)相似货物的成交价格
(四)以进口后销售价格为基础的扣除价格
(五)以进口货物的成本价格作为基础的计算价格
第五节 普惠制
一 欧盟普惠制概述
二 欧盟普惠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从优惠的对象来看,强调向最不发达的国家倾斜
(二)三种优惠安排,鼓励可持续发展和良治,强调人权目标的实现
(三)“毕业”机制
(四)原产地规则
(五)中止普惠制待遇的理由
三 对欧盟普惠制方案的评价
第二章 欧盟共同进口制度
第一节 对市场经济国家实施的进口规则
(一)适用保障措施的实质要件
(二)保障措施的形式
(三)保障措施的程序规则
第二节 对国营国家实施的共同进口规则
第三节 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特殊保障措施
第三章 欧盟共同出口制度
第一节 欧盟共同出口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欧盟两用产品及技术出口控制
一 欧盟的两用产品出口控制立法
二 欧盟两用产品出口控制立法变革
第四章 欧盟贸易救济制度——概述
第一节 贸易救济概念
第二节 欧盟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第五章 欧盟贸易救济制度——反倾销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体规则
一 倾销的认定
(一)正常价值的确定
(二)出口价格的确定
(三)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比较
(四)倾销幅度的确定
二 损害的确定
(一)损害确定的法律概念和意义
(二)类似产品
(三)欧盟产业
(四)损害结果的认定
(五)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
三 共同体利益
(一)欧盟反倾销法中的“共同体利益”原则
(二)共同体利益原则在反倾销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三)共同体利益考量的程序性保障
(四)共同体利益的具体考量
第三节 程序规则
一 提起申诉和受理案件
(一)申诉
(二)受理
二 反倾销调查
(一)反倾销调查的期间
(二)反倾销调查的方式
(三)反倾销调查中不合作的后果
(四)反倾销调查中利益当事方权益的保护
三 反倾销措施
(一)不采取任何措施而结案
(二)价格承诺
(三)临时反倾销税
(四)最终反倾销税
四 征税期限、暂停征税和退税
(一)征税期限和暂停征税
(二)退税
五 行政复审
(一)新出口商复审
(二)期中复审
(三)期终复审
六 司法审查
(一)反倾销司法审查的方式
(二)反倾销无效诉讼的客体
(三)反倾销无效诉讼的主体
(四)司法审查的范围和标准
七 反规避和反吸收
(一)反规避
(二)反吸收
第四节 非市场经济反倾销规则
一 概述
二 类比国制度
三 一国一税制度
四 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待遇
五 个案处理待遇
第六章 欧盟贸易救济制度——反补贴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体规则
一 补贴的概念
(一)政府的财政补贴或任何形式的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
(二)有关产品由此获得利益
二 不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
(一)对研究活动所提供的补贴
(二)对落后地区给予的补贴
(三)环境补贴
三 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数额的计算
四 损害的存在
五 共同体利益要求采取反补贴措施
第三节 程序规则
一 调查和决策机构
二 反补贴程序
第七章 欧盟贸易救济制度——新的贸易政策工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体规则
一 贸易壁垒
二 损害
三 不利的贸易影响
四 共同体利益
第三节 程序规则
一 申诉主体
(一)欧盟产业提出申诉——对欧盟市场造成损害的申诉
(二)欧盟企业提出申诉——对第三国市场造成不利影响的申诉
(三)成员国提出申诉
二 利益当事方的权利
三 咨询程序
四 审查程序
五 司法审查
第八章 欧盟贸易救济制度——新发展
第一节 欧盟贸易救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一 欧盟贸易救济立法改革的内部背景
二 欧盟贸易救济立法改革的国际背景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
(二)应对中国的崛起
(三)国际上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浪潮
第二节 欧盟贸易救济制度的新发展
一 多哈回合贸易救济谈判中欧盟的主张
二 《里斯本条约》给欧盟贸易救济制度带来的新变化
(一)《里斯本条约》生效前欧盟贸易救济工作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二)《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贸易救济工作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三 后危机时代欧盟贸易救济实践新动态
第三节 欧盟贸易救济最新立法
一 欧盟贸易救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二)打击报复行为
(三)提高保护的力度
(四)期终复审中的退税
二 对欧盟贸易救济立法改革的评价
(一)立法草案平衡各方的利益,满足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
(二)立法草案的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直接针对中国制定的,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三)前进与倒退并存
第九章 欧盟扫除市场准入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
第一节 欧盟的市场准入战略
第二节 欧盟排除市场准入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
一 WTO机制
二 缔结自由贸易协定
三 应对第三国“贸易壁垒”的第3286/94号条例
四 竞争法的域外适用与构建国际竞争规则
五 欧盟市场准入的组织机构
六 为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的特别保护
第三部分 契约性安排及实践
第一章 欧盟对外贸易缔约机制
第一节 欧盟对外贸易缔约权能
第二节 欧盟对外贸易缔约种类
一 双边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
二 优惠贸易协定与非优惠贸易协定
第三节 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新战略
一 欧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概览
二 欧盟缔结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原因
三 欧盟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特点
四 欧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
第四节 欧盟对外贸易缔约程序
一 欧盟与国际协定的谈判
二 欧盟与国际协定的缔结
三 关于混合协定的缔约程序
四 欧盟法院与欧洲议会在欧盟缔约中的作用
(一)欧洲法院与欧盟缔约
(二)欧洲议会与欧盟缔约
第二章 国际协定在欧盟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 国际协定是欧盟法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国际协定对欧盟机构和成员国的效力
第三节 国际协定的直接效力问题
第三章 欧盟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节 欧盟在WTO中的法律地位
一 概述
二 欧盟/欧盟在GATT/WTO中的法律地位
三 欧盟/欧盟在GATT/WTO中的实践
第二节 GATT/WTO在欧盟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节 国际贸易协定在欧盟的实施
一 国际贸易协定中欧盟权益的维护
二 欧盟与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四部分 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第一章 欧盟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概述
第一节 欧共体/欧盟对中国的贸易政策
第二节 中欧经贸关系的法律框架
第二章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概述
一 WTO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审议
二 金融危机以来中欧WTO贸易争端案件
第二节 中欧贸易救济摩擦
一 中欧贸易救济摩擦概况
二 中欧贸易救济案件频发的国际背景
三 中欧贸易救济摩擦给我国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
四 我国应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情况分析
五 预防和减少中欧贸易救济摩擦的国际应对
六 预防和减少中欧贸易救济摩擦的国内应对
(一)立法层面
(二)实践层面
第三节 非市场经济问题
一 非市场经济理论
二 GATT/WTO反倾销立法中有关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规定
三 欧盟非市场经济认定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中欧原材料贸易纠纷
一 欧盟原材料贸易战略
二 欧盟消除原材料出口限制:方式和途径
(一)多边层面
(二)双边层面
三 中欧原材料贸易纠纷和对策
第三章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第一节 欧盟共同投资政策
第二节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一 中欧双边投资概况
二 中欧投资国际法保护机制
(一)多边投资协定
(二)双边协定
三 中欧双边投资谈判
(一)中欧缔结双边投资协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中欧双边投资谈判中的主要法律问题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