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金秀瑶族自治县卷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神奇美丽的金秀大瑶山
一 自然界的“四库全书”
二 “世界瑶都”
(一)金秀大瑶山是中国瑶族比较典型的聚居地
(二)金秀瑶族保存了比较丰富和完整的瑶族文化
(三)金秀瑶族符合中国瑶族体质特征
(四)金秀瑶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瑶族的缩影
三 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农业稳县
第一节 传统山地农耕的历史变迁
一 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林家庭副业的发展
三 从无到有的交通通信
四 动荡时代的停滞不前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多业并举
一 多种经济并举
二 快速发展的农林业
三 经济实力的增长
四 打工经济的凸显
第三节 多元发展的当代新型农业
一 新型农业类型
(一)种植业平稳发展
(二)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特色养殖渐成规模
二 新型农业发展成就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结构优化
(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
(四)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六)产业布局优化
(七)农业区域化发展
(八)农业品牌效应明显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保护和林农结构的矛盾
(一)生态保护与林农矛盾
(二)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问题
(三)区域生态系统不稳定
(四)经济结构不平衡
二 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向
(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二)定位生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第三章 工业富县
第一节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
一 单一的“木头财政”
二 退耕还林,保护林业
三 发展地方民族工业
四 从“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
第二节 工业园招商引资,山地平原配合
一 工业园建设
二 招商引资
三 自主品牌建设
四 山地平原配合
第三节 金秀县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二 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第四节 工业经济发展态势
一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二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四 发展特色生态工业
第四章 生态立县与突破围城
第一节 山地文化中的林业权威
一 林地作为大瑶山瑶族的生计基础:“无山不成瑶”
二 林业作为大瑶山瑶族的生存资源:瑶民自主型的复合经济
第二节 以粮为纲与林业立县
一 林业作为大瑶山瑶族的经济要素:政府主导型的单一经济
二 林业作为大瑶山瑶族的财富资本:林业立县及其经济效益
第三节 生态权威下的瑶族与国家
一 生态权威下的国家意志:“生态文明至上”
二 生态权威下的金秀县政府:“守住生态底线”
三 生态权威下的大瑶山瑶族:“分享生态红利”
第四节 生态保护与生态围城
一 国家生态补偿难以满足山区瑶族的要求
二 生活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三 “生态围城”的困境
第五节 金秀大瑶山三级生态经济空间发展模式
一 大瑶山腹地生态经济圈:“守住青山不放松”
二 大瑶山泛空间生态经济圈:“绿色作为强制权威”
三 岭南区域生态经济圈:“生态利益去外部化”
四 大瑶山三级生态经济空间模式存续基础:“中央再集权”
第五章 生态文化旅游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节 金山秀水 独树一帜
一 圣山圣水
二 中国长寿之乡
第二节 从“卖木头”、“卖看头”到“有说头”
一 “卖木头”——准备发展阶段(自治县成立至90年代初)
二 “卖看头”——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1年)
三 “有说头”——转型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第三节 金秀大瑶山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扩大
二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三 精品旅游线路基本形成
(一)区域协作旅游线路
(二)县内精品旅游线路
四 特色旅游产品具备一定规模
(一)自然风景观光游
(二)养生休闲度假游
(三)瑶族文化体验游
第四节 旅游开发与新型城乡一体化
一 突出特色,推进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县城、美丽城镇”
二 打造名村,实行风貌改造,建设“美丽村屯、美丽通道”
第六章 社会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变迁
第一节 瑶朝分立下的石牌制度
一 石牌制度与石牌头人
二 石牌会议与石牌律
三 石牌制度的精神实质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一 新石牌制度的确立
二 新中国首个瑶族自治县的诞生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完善
一 慎重温和的民主改革
二 互助合作化运动
三 人民公社与“以粮为纲”
四 改革开放与因地制宜
第四节 民主协商下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 传统与现代的社会制度交融
二 社会治理体系的嫁接
三 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第七章 金秀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金秀县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 金秀瑶族自治县小学
二 小学教育布局调整
三 小学教育师资配备及水平
四 金秀县小学办学条件
第二节 金秀县中学教育的发展
一 初级中学教育
二 金秀县初级中学选介
三 金秀县高中教育的发展
四 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高中简介
第三节 金秀县专业教育发展
一 金秀县师范教育
二 金秀县职业教育
三 金秀县成人教育
(一)农村扫盲教育
(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第四节 金秀县民族教育发展
一 实施学前教育惠民工程,推动学前教育飞速发展
二 开办民族班,走民族教育特色之路
三 抢抓机遇,努力推动高中教育稳步发展
四 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构建好两个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二)优化统筹资源配置、上下联动、抓好各类技术培训
五 教育经费保障措施、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六 创新举措,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第五节 金秀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 金秀县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二 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章 医疗卫生及社会事业进步
第一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发展
一 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比例和标准逐年提升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良好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每年达到四分之一
三 金秀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困境与抉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不足及对策
(二)金秀县农村五保对象就医现状和对策
第二节 瑶医瑶药事业的崛起
一 传统的瑶医瑶药理论
二 瑶医瑶药的发展
1.大力挖掘和整理瑶医药
2.成立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
3.积极引进和培养瑶医药人才
4.全面开展瑶医药产业开发
三 瑶医瑶药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金秀县社会保障制度的稳步完善
一 金秀大瑶山传统的社会保障
二 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成果显著
三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开展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保意识
(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力度,促进用人单位依法用工
(三)拓宽就业渠道,以就业促进社保征缴扩面
(四)严格基金监督管理
(五)增加人员编制
第四节 金秀县扶贫开发工作
一 金秀县的贫困状况
二 金秀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二)大力发展覆盖贫困农户的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贫困村产业结构
(三)加强培训,贫困村干部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四)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水平稳步提高
三 金秀县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 金秀县扶贫开发的新出路——电商扶贫
第九章 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
第一节 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
一 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二 《大瑶山团结公约》开启民族关系新篇章
三 共生共荣,和而不同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
一 社会生活
二 文学艺术
三 节庆婚恋
四 宗教信仰
五 瑶族文化的开拓创新
第三节 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展示
一 搭建“1+6”立体式博物馆群落
二 推进民族文物抢救保护工作
三 积极普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多途径宣传传承民族文化精品
第十章 费孝通与大瑶山
第一节 有关金秀大瑶山瑶族的研究
一 中山大学考察队的调查研究
二 唐兆民的《瑶山散记》
三 1935年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
第二节 费孝通五上大瑶山
一 1978年二上瑶山
二 1981年三上瑶山
三 1982年四上瑶山
四 1988年五上瑶山
第三节 大瑶山与费孝通学术思想
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产生
二 大瑶山调查埋下文化自觉的根
第四节 心系瑶山,薪火相承
一 大瑶山七十年变迁调查
二 大瑶山八十年变迁调查
第十一章 瑶族五个支系典型村庄的追踪调查
第一节 重访六段茶山瑶寨
一 金秀茶山瑶概况
二 茶山瑶六段瑶寨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第二节 回到六巷花篮瑶村寨
一 “瑶中瑶”
二 徘徊中的花篮瑶六巷村
三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第三节 坳瑶下古陈村寨回访
一 外流的农业劳动力
二 滞后的坳瑶山地经济
第四节 再访山子瑶寨帮家屯
一 地理位置与居住环境
二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三 社会生活与村民组织
第五节 走访盘瑶郎傍屯
一 郎傍屯概况
二 盘瑶的人口变迁
三 生计方式:从游耕到定居
第十二章 金秀“瑶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篇章
第一节 金秀“瑶变”的三层含义
第二节 金秀巨变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分布广泛、支系众多的瑶族
二 无山不成瑶
三 分而治之的统治
四 大瑶山剿匪
第三节 从朝瑶对立到民族区域自治
一 “瑶还瑶,朝还朝”
二 国民政府武力“开化”
三 新政权的建立
四 历次政治运动
第四节 从族群矛盾到和谐共荣
一 石牌制度的维系
二 《大瑶山团结公约》的推动
三 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第五节 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 传统的山地经济
二 从“画地为牢”到改革开放
三 生态立县绿色发展
第六节 从封闭落后走向文明开放
一 从“十步九折”到交通便捷
二 从民族对立到共生共荣
三 从口口相传到教育攻坚
四 从缺医少药到振兴瑶医瑶药
第七节 金山秀水话“瑶变”
一 “生态立县”战略,保护绿水青山
二 “旅游强县”战略,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三 “农业稳县”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四 “工业富县”战略,发展壮大特色工业
五 “世界瑶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六 深入扶贫开发,打好新一轮攻坚战
七 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