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2辑,2013

纸书售价: 71.2 纸书定价:¥89.0 电子书售价: 3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1·5”讲话的几点学习体会
“多维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位一体”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部署是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三位一体”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四位一体”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要求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五位一体”
论党的十八大在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一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一)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背景和共性
(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旗帜的思想渊源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创
一 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头等重大问题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不断拓展
当下中国道路的三重逻辑
以“三位一体”思想提升“中国道路”的新意境
一 “三位一体”是回归社会主义本体论的理论表现
二 “三位一体”揭示社会主义的自组织机制和动力源泉
三 “三位一体”蕴含从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的新意境
辩证思维下的“中国道路”解读
一 “中国道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辩证统一
二 “中国道路”开拓中的辩证思想
三 “中国道路”发展的辩证指向
结语
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
一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注重理论建设
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注重理论创新
三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理论创新的
四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世界眼光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考察
一 马恩设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苏联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提升当代中国的理论解释力
一 提升当代中国的理论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践的双重需要
二 实现理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化:提升当代中国理论解释力的主体基础
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当代中国理论解释力的重要内容
四 打造中国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提升当代中国理论解释力的关键环节
五 科学回答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提升当代中国理论解释力的目的所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多层次解读
一 何谓“社会制度”
二 何谓“社会主义制度”
三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 几点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
(三)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政治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经济基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度优势
一 制度自觉与制度多样性的凸显
二 治理危机与制度绩效
三 从制度绩效上认识中国当代制度
四 中国制度绩效实现的限度
“制度—社会”矛盾的化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非常态性
二 非常态发展带来的“制度—社会”矛盾
(一)制度建构中国家政权力量单项独大与多元性社会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 在化解矛盾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大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
最初的改革探索
体制外力量的成长
农村突破的意义
开放推动改革
越过市场化门槛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
二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贡献
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三 “民主只有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
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一 民生乃社会管理之本
二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症结
(一)法制不完善
(二)民主不健全
(三)信息不对称
(四)价值取向不确切
三 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建构的原则
(二)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
理论整合与思想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与外转化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种含义的整合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成型的发展轨迹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实现要素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整合到思想整合的任务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酝酿: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二)提出:从“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系统整合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凝聚力、创新力,既是一种软实力,又是一种硬实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新”人,丰富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六)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最终标志和根本象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基础和探索历程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与丰富内涵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面临问题及开拓路径的研究
四 对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话语转换
一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话语转换的必然性
二 文化话语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地位
(一)文化强国已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文化问题是学术界的理论前沿和热点议题
三 彰显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话语的路径分析
(一)提升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内涵
(二)发掘构建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资源
(三)营造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文化环境
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观
一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弘扬自主、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自主:社会主义首要的核心价值
(二)公平:社会主义基础性的核心价值
(三)和谐:社会主义综合性的核心价值
三 弘扬集体主义、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二)义利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
一 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要求
(一)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必须取得价值判断和价值批判的国际话语权
(二)面对西方文化扩张、价值渗透,以及覆盖世界的“西方话语霸权”,必须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
(三)面对国内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更加明显,必须最大程度增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必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五)面对全球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核心利益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国际话语权的内在逻辑
三 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基本路径
(一)突破现有国际话语格局
(二)推动形成“中国话语体系”
(三)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平台与渠道
(四)学习借鉴西方有益方式与经验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架构与构想
三 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一)制度建设与创新的主要议题领域
(二)如何实现制度建设与创新
(三)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根本点或关键
以三个“五位一体”的合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愿景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 目标内涵与制度需求
(一)目标内涵
(二)制度需求
二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规制体系已经形成,但仍需继续完善、细化、系统化和加强执行力
(二)民众的生态意识日益觉醒,已经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大众意志,汇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社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的路径
(一)完善正式制度系统
(二)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培育全民生态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二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中国梦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
一 “李约瑟之谜”
二 两个“百年目标”
三 中国版“收入倍增计划”
四 现代化的含义
五 结语:爬坡与攻关
中国梦:中国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梦
一 公平是人类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效率的源泉
(一)公平是人类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
(二)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效率的源泉
二 公平是人的首要利益和首要价值,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
(一)公平是人的首要利益和首要价值
(二)公平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
三 健全社会公平流动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支撑所在
“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
一 中国梦是充满辉煌、苦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
二 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哲学基础和理想色彩
三 中国梦,多元汇一的丰厚内涵
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二 “中国梦”的由来和发展
三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四 “中国梦”的突出特色
五 实现“中国梦”必须乐观自信
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一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
(一)“中国梦”的内涵
(二)对“中国梦”的理解
(三)如何理解“民族复兴”
(四)中国梦的特点
二 “中国梦”与“我的梦”
三 “中国梦”与“美国梦”
(一)“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联系
四 “中国梦”与世界
(一)“中国梦”与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二)“中国梦”对世界的示范和引领
(三)“中国梦”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四)“中国梦”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
(五)“中国梦”向世界学习和借鉴
五 “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与“中国梦”的实现
(三)中国力量与“中国梦”的实现
(四)实干兴邦与“中国梦”的实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