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本书是在本人主持的青年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批准号:06CMZ013)基础上拓展、整理和修改后完成的,这也是对本人200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室后多年研究成果的再整合。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都证实了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必有的特征。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自发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规模逐渐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民工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出现4亿农民进城变市民的大潮。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学部主席团秘书长、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也撰文认为,在未来10年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高潮:一是当地农牧民向城镇流动;二是内地农民工向这些地区流动;三是当地农牧民向内地、东部地区流动。因而,关注并研究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当前也是今后相当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事实上,本人从2005年即开始关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问题,并着手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虽然主流经济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关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质量、大样本的调查数据的缺乏。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关于少数民族较为具体的经济状况的微观数据主要由三个渠道获得:其一是人口普查资料,其二是公开出版的《民族统计年鉴》等各类年鉴,其三是不同研究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但这三个渠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第一种和第二种渠道的经济数据不够全面,例如,缺乏全国范围的少数民族分族别的收入等数据,此外,我们无法得到微观的家庭和个人数据,因而无法就此作出微观分析。第三种渠道获得的数据,如果在样本抽样、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其应用范围和分析研究后得到的结论就不够令人信服。而限于调查费用和严格的审批手续,委托国家统计局得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专项调查数据的难度较之东、中部地区更为困难。有幸的是,本书使用的两套数据均为高质量、大样本,且适宜用于微观计量分析。其一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2002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住户和行政村的调查数据(CHIP数据),该数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国内外专家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重要数据之一。其二是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委托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和城市住户的2006年调查数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得到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指导,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高效使用。同时,该数据样本是从宁夏调查总队的大样本框中随机抽取,涉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五个辖区,城镇样本量为800户家庭,农村样本量为1190户家庭,行政村120个。虽然从时间上看,这两套数据略显陈旧,但鉴于数据公开使用的年限限制,及对数据清理、分析研究所需的时间,尤其是目前国内外还非常缺乏与本书相类似的基于微观数据的研究成果,本书中所使用的微观计量方法对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探讨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视角的研究意义毋庸置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朱玲研究员在《如何突破贫困陷阱——滇青甘农牧藏区案例研究》中写道:“近30年来,中国的汉族‘农民工’进城谋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已广为人知。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牧民若作出同样的就业选择,还将面临更多的障碍,例如由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乡村迁移人口面临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城镇原有居民对迁移者或多或少的歧视,迁移劳动者就业中遭遇的劳资矛盾,等等,一旦处置不当,就可能引发社会冲突。这些问题若涉及不同的族群,则很容易演化为民族冲突。”本人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同时,也在本书的各章中试图通过模型变量将语言、文化、习俗、社会网络等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内容在统计结果中显现出来,以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定量比较和分析研究。本书共有八章,其中有些章节是源于本人在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同时比较注重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已有研究文献的回顾。除导言外,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结合西部民族八省区的宏观数据和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村、农户、个人三个层次的微观调查数据,揭示了民族地区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概况和经济、社会背景。第二部分即第三章,主要利用2002年调查数据,从全国范围比较了汉族村和少数民族村以及少数民族村中壮族村、回族村、维吾尔族村、彝族村、苗族村、满族村和其他少数民族村中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异同。第三部分涵盖了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比较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内容涉及农村和城镇。第五章从贫困入手分析研究了2000—2002年期间,农村中汉族和少数民族暂时贫困和长期贫困家庭的特点及贫困变动情况。第四部分也就是第六章和第七章,根据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查数据,不仅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不同民族外出转移的特征、行业分布和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阐述,而且通过多重选择Logit概率模型,对宁夏农村劳动力中汉族和回族的五类人群,即县城内转移的人群,自治区内县城外转移的人群,自治区外相邻省区的转移人群,自治区外非相邻省区的转移人群和不转移人群的个人、家庭、行政村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丁赛2011年8月19日
全部显示∨
丁赛,女,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兼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ubert H.Humphrey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收入分配、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民族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劳动经济学》、Feminist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全部显示∨
前言
导言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基本框架和主要发现
第一章 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概况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从业人员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变化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和现状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村级数据概括
第二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社会背景数据描述一、调查方法与样本分布
二、行政村的地理、经济等综合数据的描述
三、农户和个人特征的数据描述
第三章 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比较一、本章中关于少数民族村的界定
二、数据和研究方法
三、农村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及其比较分析
四、简要结论
第四章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收入差异的微观分析一、少数民族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及原因分析
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收入差异的经验分析
三、城镇少数民族和汉族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
第五章 我国农村暂时贫困和长期贫困人群中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一、数据和贫困线的描述
二、我国农村贫困的演变
三、贫困经历以及陷入贫困和脱离贫困的描述
四、不同贫困经历的模型分析
五、本章结论
第六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不同民族外出转移的特征、行业分布和就业状况分析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特征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民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行业分布状况和职业特点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不同民族外出就业状况
第七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形成及其影响一、文献回顾
二、数据和研究方法
三、数据描述
四、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动机和地域选择的实证分析
五、主要结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