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经济哲学的沉思

纸书售价: 27.0 纸书定价:¥27.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哲学与经济学的世纪汇流(代绪论)
第一节 哲学与经济学世纪汇流的历史必然性
一 哲学与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二者必须汇流
二 哲学与经济学摆脱自身危机需要联手合作
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呼唤两家“联姻”
四 当代社会凸现的重大问题期待双方结盟
第二节 哲学与经济学世纪汇流的现实可能性
一 哲学与经济学的汇流与人类的特殊认识视野
二 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三 哲学与经济学汇流的历史渊源
四 哲学与经济学汇流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哲学与经济学世纪汇流的现实意义
一 构建观察经济问题的新视野
二 指导人们理性认识市场经济
三 为企业家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四 推动哲学与经济学走向繁荣
第四节 经济哲学研究的深化
一 经济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
二 中国社会深刻大转型需要经济哲学指点迷津
三 推进纵深改革呼唤理论创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传统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传统的创立者
一 《资本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逻辑
二 《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力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 《帝国主义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学说”的卓越运用
二 毛泽东经济思想:以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为纲研究方法的确立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照辩证法办事”的典范
第三章 经济的本质
第一节 经济的本质含义
一 对经济的不同理解
二 需要、生产、经济
三 稀缺性、选择,调节机制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工
一 社会主义社会分工的特点
二 社会主义社会分工的两重性
三 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
第四章 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互动
一 经济主体及其主动性
二 经济客体及其制约性
三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相互作用的协调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体制性障碍的矛盾
三 从制度创新到技术创新
四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经济运行的规律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论:条件、动力和态势
二 西部开发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章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和一体化
第一节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一 经济承载文化与经济文化化
二 文化主导经济与文化经济化
三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
第二节 经济的人文底蕴
一 人文、人文精神
二 透视经济中的人文精神
三 当代经济中人文精神的重建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真善美
一 真善美的哲学诠释
二 求真: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三 求善:在发展生产力的奋斗中走向共同富裕
四 求美:在优化关系中获得欢悦幸福
五 社会主义:真善美的划时代的统一
第六章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社会有机体的协调发展
一 社会的结构:三大系统
二 社会运行的成果:三大文明
三 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从理性经济人到人的全面发展
一 “理性经济人”:科学的抽象
二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的发展的原动力
三 人的本性:渴求全面发展
第七章 经济发展的伦理意蕴
第一节 市场经济是双赢的经济
一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
二 经济人的“利己”与“利他”
三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第二节 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统一
一 “是非得失”中包含着道德判断
二 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中有道德问题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坚持道德标准
第三节 经济主体的伦理塑造
一 经济主体的困惑和伦理问题的提出
二 经济伦理的合理性分析
三 经济主体的伦理塑造
第八章 要用伦理眼光审视经济问题
第一节 解开经济活动的伦理情结
一 发展经济要以诚信为本
二 透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
三 要用道德规范去审视经济问题
第二节 货币化与人性的异化
一 人的需要与人性
二 货币化与人性的蜕变
三 主体与货币伦理、法制
第九章 经济方法的功能
第一节 要全面认识方法的作用
一 方法是理论体系中的精华
二 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教条
三 经济观与经济方法的交互作用
第二节 邓小平经济方法论
一 邓小平经济方法的三大层次
二 邓小平经济方法的三大特色
三 邓小平经济方法的三大功能
第十章 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及其影响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与生产方式的演化
一 知识生产力孕育知识经济
二 知识经济对生产力的重塑
三 知识经济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
一 知识经济的实质
二 知识经济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变革
三 构筑我国人力资源“高地”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人类生存方式的进化
一 人类的生存方式是进化的
二 终身学习才能生存的世纪
三 主动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
第四节 知识经济催生学习型组织
一 学习型组织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 学习型组织的社会功能
三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第五节 知识经济与创建学习型社会
一 知识经济呼唤学习型社会
二 学习型社会与培育智力资源
三 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