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博弈·制衡·和谐:中国工会的博弈制衡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

纸书售价: 42.0 纸书定价:¥4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视阈及切入点
三 文献概述与研究理路
上篇 理论探讨篇——中国国情下的工会博弈行为
第一章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工会博弈制衡的理论基础
一 现代意义的“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界定
(二)西方劳动关系的相关理论:系统理论与策略理论
(三)“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二 劳动关系中的博弈行为研究
(一)博弈的一般形态
(二)劳动关系领域的博弈研究
(三)工会合作博弈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以博弈求均衡: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失衡对中国工会的客观要求
一 劳动关系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的总体状况
(二)对各类企业劳动关系的一般分析
(三)劳动关系失衡的突出表现——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
(四)劳动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二 工会博弈行为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工会博弈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工会博弈的历史演进
三 当代中国工会的立法博弈——全总在《劳动合同法》立法中的博弈
(一)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权利的性质特征
(二)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五项基本作用
(三)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权利和作用的实现条件
第三章 中国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目标模式——合作博弈
一 中国工会对自身性质、职能的表述
二 中国工会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三 中国工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主张
(一)关于我国劳动关系性质和特征的判断
(二)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
(四)全总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制定的工会工作指导方针
(五)“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
四 对中国工会基本特征与博弈行为的学术探讨
(一)对中国工会性质特征的探讨
(二)对中国工会的力量来源的探讨
(三)中国工会在实践中的“二元”核心职能
(四)中国工会的博弈行为是合作博弈
下篇 实证分析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第四章 混淆与错位——对工会作为博弈主体的探析
一 职工眼中的工会——工会代表性的主体认定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二)调查过程分析
(三)调查内容分析
(四)此次调查的初步分析
二 工会主席身份的角色冲突是企业内难以博弈制衡的重要原因
(一)工会主席角色的制度性规定
(二)二者角色合一的角色冲突
(三)二者身份合一的体制性弊端
(四)二者角色冲突的调适及角色关系的规范
三 “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改革中的工会独立性与代表性——探索解决企业工会主体问题的尝试与存在的问题
(一)探索工会干部职业化的社会历史原因在于企业工会缺少独立性
(二)工会干部职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使工会成为劳资关系中的平等主体
(三)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中的独立性与代表性辨析
(四)几点结论
第五章 单决与共决——对工会博弈规则的探析
一 企业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意义
二 单决制的形成及其历史原因
(一)企业的改革路径造成了企业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单决
(二)法律的软性约制未能改变单决局面
三 单决制的后果及影响
四 工会组建运行模式的突破尝试与企业规则的约制——以突破沃尔玛建会的晋江沃尔玛工会组建及运行规则空间的考察为例
(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晋江沃尔玛工会模式的独特性
(三)规则的约制与工会博弈的困境
第六章 外力与内力——对工会博弈手段、策略、资源的探析
一 工会博弈的重要手段——集体协商
(一)集体协商的制度特征
(二)当前我国企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
二 基于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逻辑分析与实证考察
(一)劳资博弈的逻辑起点
(二)劳资博弈中的工资合约模型
(三)基于“锦湖轮胎”工会工资协商的实证考察
(四)“锦湖轮胎”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概括
三 基于盐田国际罢工事件对工会博弈行为的观察
(一)劳资博弈的基本范式及职工权益自救路径分析
(二)盐田国际罢工事件描述
(三)盐田国际罢工事件妥善处理的若干启示
(四)职工权益自救与中国工会维权策略的行为逻辑
四 工会“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利益”的资源需求
(一)对法律资源的需求
(二)对社会权力资源的需求
(三)对舆论资源的需求
(四)强化赋予工会资源和手段的制度建设
第七章 基准与分享——对工会博弈内容和目标的探析
一 工会博弈的具体内容
二 工会博弈内容与职工的现实需求
(一)基本方法和实施过程
(二)目前企业劳动关系的突出问题
(三)企业工会工作现状
三 工资作为工会博弈核心目标的经济社会意义
四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面对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一)对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认识问题
(二)面对工资集体协商的重大任务,工会干部往往力不从心,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能力问题
五 基准化还是最大化?——工会博弈目标的误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材料选录
附录二 本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表
后记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