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跨越:在共同缔造中提升社会治理
纸书售价: ¥71.2 纸书定价:¥89.0 电子书售价: ¥35.6
-
责任编辑: 冯春凤出版时间: 2014-11-01ISBN: 978-7-5161-5059-7字数: 494千字浏览人数: 238次所属丛书: 智库书系·地方经验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总序
序一 群众满意,就是奋斗目标
序二
导论
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难题
(一)经济增速下行与社会矛盾增速上行的风险
(二)经济增长民生改善与社会满意度不对称
(三)“积极政府”与社会认同率不对称
二 经济社会跨越下的新要求
(一)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三 应对挑战的地方实践与无奈
(一)运动式治理
(二)维稳式治理
(三)给予式治理
(四)参与式治理
理论篇
第一章 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 快速发展中的“厦门困境”
(一)政府管理的路径依赖阻碍社会管理
(二)单一的管理主体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三)流沙式的个体难以形成共同体意识
二 突破困境的“艰难探索”
(一)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二)基层社区治理格局创新
(三)社会志愿参与创新
(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
三 适应转型的整体方略:共同缔造
(一)跳出路径依赖,“孕育”共同缔造
(二)顶层设计护航,“夯实”共同缔造
(三)旨在政民融合,“培育”共同缔造
(四)以点带面突破,共同缔造“开花”
第二章 搭建系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
一 转变观念,凝聚创新治理的大共识
(一)以简政放权凝聚政社合作共识
1.向镇街社区放权
2.向社会组织放权
3.向自治组织放权
(二)以同驻共建构建社企合作理念
1.通过宣传发动培育理念
2.通过平台共建深化理念
3.通过参与共治提升理念
(三)以借脑引智形成政学协作观念
1.请进来“教”
2.走出去“学”
3.邀请学者参与观察
二 强化领导,搭建系统治理的强班子
(一)成立综合性领导机构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制度
3.组建协调联络综合机构
4.建立三级缔造工作体系
(二)制定全方位实施方案
1.紧紧围绕规划设计方案
2.充分听取民意完善方案
3.多方征求意见提升方案
(三)建立联动协作工作制度
1.健全缔造办内部运行机制
2.实行领导挂钩联系试点机制
3.建立干部挂钩联系网格机制
三 先行先试,寻找新型治理的新路子
(一)广泛发动,全面营造氛围
1.依托媒体进行立体化宣传
2.制作手册进行生动化宣传
3.组织宣讲进行特色化宣传
4.开展活动进行互动化宣传
(二)典型引路,精心选取试点
1.横向对比选取试点社区
2.上下互动梳理试点项目
3.多方协力细化试点方案
(三)注重长效,创新工作机制
1.实行“一线工作”机制
2.构建联动协调机制
3.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4.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四)建章立制,扎实做好保障
1.建立人力保障制度
2.推行财力保障制度
3.完善组织保障制度
四 全面铺开,重构社会治理的新体系
(一)强化顶层设计,吹响创新社会治理号角
(二)注重总结推广,营造全面深化改革氛围
1.深入总结试点经验
2.广泛宣传试点成效
(三)突出工作重点,全面铺开共同缔造行动
1.分类指导,激发社区活力
2.创新机制,激励群众参与
3.培训骨干,造就中坚力量
4.培育精神,深化共同体理念
第三章 努力实现基层政府的自我革新
一 革新:从任务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一)进退维谷:任务型政府的治理僵局
1.对上难应对
2.对下难管理
(二)政府转变:破解治理僵局的“钥匙”
1.树立服务理念
2.培育服务主体
3.创新服务方式
(三)政务综合体: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切口”
1.奠基:政府转型的探索
2.突破:政务综合体的引入
二 整合:从碎片化管理到综合性服务
(一)全方位资源整合,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1.以部门职能有力整合搭建平台
2.以三大体系有机融合完善平台
3.以信息系统有效接入提升平台
(二)“5+1”功能叠加,构建全响应服务格局
1.办事找服务中心
2.参与找协商中心
3.困难找求助中心
4.矛盾找调解中心
5.急事找应急中心
(三)多样化服务创新,形成便民化服务模式
1.实施全程化服务
2.开展特色化服务
3.丰富人性化服务
4.推行信息化服务
三 互动:从单向度管控到双向性联动
(一)以人为本,实现服务互动
1.横向互动,让一站式服务成为可能
2.上下联动,让无缝隙服务触手可及
(二)点面对接,实现信息互动
1.信息展示便民知情
2.信息参与便民诉情
3.信息反馈便民问情
(三)协同参与,实现治理互动
1.依托协商机制参与建设
2.依托三级网格参与管理
3.依托志愿平台参与服务
第四章 扎实推动官民共谋尊重民意
一 由“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
(一)“政府配餐”下的冲突与矛盾
1.“政府配餐”的传统
2.“政府配餐”的矛盾
3.“政府配餐”的退出
(二)“群众点单”下的合作与和谐
1.“群众点单”的需求
2.“群众点单”的形式
3.“群众点单”的走向
二 以民意为导向实现规划共谋
(一)平衡政民意愿,形成改造规划
1.搭建沟通桥梁
2.重视民众意愿
(二)协调公私利益,确立规划目标
1.信息的公开透明
2.规划的利益导向
3.利益的公私兼顾
(三)提升规划认同,减少改造阻力
1.规划阻力的存在
2.倾听营造的认同
3.改造阻力的破解
三 以民心为目标促进服务共谋
(一)民心为本保民生工程
1.防止形象工程
2.确保民生取向
3.共谋民生工程
(二)尊重民意建公共设施
1.民众意愿是落脚点
2.建设与服务的融合
3.民意所向的服务提升
(三)聆听民需促环境整改
1.美化环境的群众声音
2.共同谋划“美丽家园”
四 以民本为核心推动管理共谋
(一)集思广益,征求管理方案
1.执政为民是宗旨
2.主权在民是起点
3.公共利益是目标
(二)上下互动,制定管理制度
1.管理共谋的提出
2.实事求是的定位
3.共谋管理的效应
第五章 积极探索微治理借助民力
一 从包揽式管理到微治理
(一)父爱管制的传统
(二)包揽式管理的退出
(三)治理精细化的走向
二 以微组织扩大微治参与
(一)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1.问需于民,了解民声心愿
2.问计于民,汇聚民众智慧
(二)多样组织的搭建
1.建立理事会组织
2.发展服务组织
3.创建“特色之家”
(三)互动参与的纽带
1.参与建构基础
2.参与提供动力
3.参与汇聚力量
三 以微行动落实微治内容
(一)美化家园建设微环境
1.美化家园的出发
2.推开微环境建设
(二)着眼小事缔造微项目
1.建筑与文化交织
2.行动与民生交融
3.活动与价值相连
(三)丰富自治处理微事务
1.专业定位的志愿服务
2.紧密群众的党建行动
四 以微机制保障微治运转
(一)“我们一起来”的参与机制
1.居民参与机制
2.组织参与机制
3.企业参与机制
4.政府参与机制
5.专家参与机制
(二)“大家共享”的服务机制
1.社会化服务机制
2.人性化服务机制
3.个性化服务机制
4.同城化服务机制
(三)“追赶效应”的激励机制
1.以奖代补机制
2.模范带动机制
3.分类评定机制
4.积分激励机制
第六章 深入开展群众共评倾听民声
一 从“政核官定”到“众议民评”
(一)传统政府单方评议的问题
1.政府评议的形式特征
2.政核官定模式的不足
(二)众议民评的需求与价值
1.群众参评的需求
2.群众共评的价值
二 焦点评议,撬动治理乏力僵局
(一)建立民主票决制度
1.低保问题的票决发动
2.公正、公开的评议过程
3.群众认可的效果归宿
(二)评议基层难点问题
1.群众评议贯穿治理过程
2.以民生关怀为切入共评
3.推动群众组织开展评议
(三)焦点评议汇聚治理动力
1.群众参评激发自治精神
2.焦点评议带动社会共评
3.焦点共评聚合治理动力
三 过程评判,确立治理行动规范
(一)社会共评带动治理开放
1.共评扩大治理的知情
2.共评丰富自治的表达
3.共评巩固建设的监督
(二)尊重民议催化治理改革
1.民众参评优化缔造方案
2.民众评议提升治理成效
3.民众共评推动治理改革
(三)过程评判促进治理发展
1.注重参与激励个人参评
2.分类评定推动组织发展
3.民主评议规范自治行为
四 典型评选,提升基层治理品质
(一)模范评选的激励效应
1.模范评选的需求
2.多样模范的评选
3.模范评选的效应
(二)能人评选的带动效应
1.能人评选的重要性
2.能人评选的运行
(三)典型评选提升基层治理
1.典型评选树立自治标杆
2.典型评选营造社区氛围
3.共评典型强调议权在民
第七章 切实促进成果共享惠及民生
一 安居乐业新气象,生活品质共提高
(一)藏富于民:三大工程实现收入倍增
1.优质就业服务实现“壮有所用”
2.经济增效增收实现“劳有所得”
3.基本社会保障实现“生有所依”
(二)施便于民:基础设施保障安居乐业
1.信息消费体验馆建成,共享现代数字生活
2.公共自行车投用,共享低碳绿色交通
3.活动纳凉点遍地开花,共享美丽休闲场所
4.治污设施因需而设,共享卫生清洁环境
二 健康生态新空间,自然环境共受益
(一)小环境改造,房前屋后大变样
1.院外花池铺成乡村画卷
2.绿色阳台拼成小区一景
(二)大空间造绿,满城美景大家享
1.绿道网络增美景
2.绿色公园添乐趣
3.美丽乡村送健康
三 和谐共融新氛围,参与文化共成长
(一)民生工程加强,政府共享理念深化
1.共享机制创新
2.共享服务优化
(二)特殊群体融入,社会互爱氛围形成
1.边缘群体共享四个关爱
2.老年群体共享养老福利
3.外来群体共享五同待遇
(三)社区自治推进,群众互助意识增强
四 平安有序新保障,法治文明共分享
(一)涉台司法保护台胞权益
1.涉台法庭:便捷的司法审判
2.台胞陪审员制度:公平的司法裁决
3.劳动争议台胞陪审调解员:和谐的劳动仲裁
(二)治安措施确保社会安定
(三)自治条例维护社区秩序
个案篇
村落自治: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模式——基于对西山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的实地调查
一 自治背景:内生外动的结合
(一)困境:“格格不入”的村庄环境
(二)内生力量:自治的基础和村民的融合
1.宗族理事会和老人协会的自我服务
2.移民的大融合
(三)外力介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在西山试点
二 自治开展:村落自治的探索过程
(一)举步维艰的迷茫期
1.开展缔造工作:“摸着石头过河”
2.遭遇“闭门羹”:村民的回避与躲闪
3.找准启动点:意见的反馈和收集
(二)缔造工作渐入佳境
1.从容易的做起
2.“拆猪圈”成为转折点
3.村民思想的“反反复复”
三 自治落地:全民共同参与缔造
(一)缔造进入高潮期
1.村民主动要求改造
2.全体村民投工投劳
3.西山“秀才”献计献策
4.老人们提出要捐款
5.企业家“慕名而来”
(二)缔造工作全面升级
1.“生态美”到“百姓富”
2.评选“美丽家庭”,组建“美丽督导队”
四 自治成效:从苦涩到甘甜
(一)环境改造美化生活空间
(二)官民互动提高政治认同
(三)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四)共同缔造提高参与能力
五 模式总结和思考
(一)“西山模式”的特点分析
1.自治单位的下沉
2.自治主体的独立性
3.自治行为的直接性
4.自治事务的利益相关性
(二)探索村落自治的有效路径
1.外力牵引:政府的介入和推动
2.转变观念:建构共同参与意识
3.挖掘资源:培育新型社会组织
4.征集意见:形成共同行为目标
(三)“西山模式”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1.西山社村民自治的局限性
2.西山缔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自治落地:村落自治的有效运作——基于温厝社区山后社缔造工作的调研
一 自治基础:苏氏自治传统
(一)千年文化传承
(二)沿袭的政治环境
(三)巨变的经济环境
(四)熟人的社会环境
二 自治升级:村落需求和政策推动
(一)村落需求
(二)政策机遇
三 自治开展:内在力量的创新实践
(一)“设组织,重商量”,实现民主协商
(二)“建基础,多贡献”,谋求舒适生活
(三)“办菜地,齐献策”,提高群众收入
(四)“植花木,清杂地”,改善村落环境
(五)“扩戏台,修祖厝”,弘扬村落文化
四 自治有效:三足鼎立
(一)完善组织
(二)提升能力
(三)落成机制
五 自治落地:有效探索的几个转变
(一)单元:社区到村落的转变
(二)主体:他治到共治的转变
(三)方式:参与到合作的转变
(四)动力:形式到利益的转变
六 个案局限
(一)个案故事描述的有限性
(二)影响因素分析的有限性
(三)处境研究自觉的有限性
微自治,让居民自治落地——基于兴旺社区“共同缔造”实践的调查
一 自治背景:外来人口社区的自治困境
(一)闹心的环境:“牛都能进小区”
(二)混乱的治安:“混混横行,保安被打”
(三)隐藏的矛盾:被欺负的外地人
二 自治探索:困境中的发展
(一)希望的曙光:居委会成立
(二)划小单元:实施网格化管理
1.划网格
2.有事就找网格员
3.搭建平台系统
(三)新契机:“共同缔造”试点
三 自治开展:微自治落地
(一)“微心愿”征集激发自治热情
1.“话仙场”话民生
2.“圆梦廊”圆民愿
(二)“微组织”建立凝聚自治主体
1.建立同驻共建理事会
2.发展各类趣缘组织
3.打造独具台味的志愿者组织
(三)“微环境”营造夯实自治土壤
1.“臭水池”改造
2.“烦心亭”变“知心亭”
3.水木调解创造社区和谐软环境
(四)“微活动”开展落实自治行动
1.绿地认养:风中摇曳的“鸡蛋花”
2.空间认管:管好一块块“责任田”
四 试点成效:社区共同体的营造
(一)由“观望”到“参与”,群众参与意识的建立
(二)由“管控”到“自治”,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
(三)由“你我”变“我们”,社区关系的融洽
(四)由“单一”到“完整”,社区生态的多元化
五 总结与思考
(一)模式总结:微自治确保有效自治
(二)运行逻辑:自主参与打造共同体
(三)局限与不足
自治进城:城镇化进程中的渔民上岸与社区融合——基于海沧绿苑小区渔民安置户的调查
一 上岸背景:渔村变新城的发展所趋
(一)“小香港”的东屿旧貌
1.东屿:“漂浮在海中的莲叶”
2.“小香港”之称的由来
(二)新城建设与渔村拆迁
1.新城建设的开展
2.渔村拆迁的趋向
(三)征地拆迁下的渔民去向
1.政府的捕捞限制
2.渔民拆迁的补偿
3.渔民谋生的改变
二 矛盾产生:生活逻辑变化的冲击
(一)入住城区的空间变化
(二)市民身份的难以适应
(三)文化习俗的不合时宜
三 自治开展:小组自治引入城区
(一)熟人社会的自治基础
1.“带头人”推动煤气管道安装
2.“老人去世是大家的事情”
3.“自家椅子大家坐”
(二)自我创立的自治组织
1.协调小组成立的初衷
2.协调小组的构成成员
3.协调小组承载的功能
(三)集体思维的自治行动
1.垃圾分类与轮值自治
2.东屿“同心亭”的共建
3.居民捐款建公厕
四 社区融合:共同体营造的治理策略
(一)文体活动的鼓励参与
1.广场舞的社区引导
2.路灯增设与物业沟通
3.跳舞活动的自我组织
(二)议事活动的平等参与
1.搭建“同心合议园”
2.修建聊天场所的议事
3.环境整治的共同议事
(三)公益活动的共同参与
1.社区居民大学的创建
2.公益课程的踊跃参与
3.公益课程大家讲
五 模式总结:自治进城的运行之道
(一)自治与融合的逻辑关联
(二)进城渔民“自治进城”的模式分析
1.外部条件:政府政策的牵引
2.自治基础:熟人社会的纽带
3.行动载体:自治组织的创建
4.融合策略:共同参与的营造
(三)总结与研究限度
业主自治:老旧小区自治落地的路径探索——基于海发社区文圃花园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治背景:老小区面临新烦恼
(一)设施“老化”与需求现代化的不适
(二)难以破解的物管“死循环”
二 自治尝试:失败的探索
(一)矛盾升级为冲突
(二)阻止物业组建业主委员会
(三)业主自组遭遇失败
三 自治落地:政策机遇下再出发
(一)政府动员:共同缔造入小区
(二)社区助推:自治想法再萌发
(三)多方合作:业主委员会终组成
四 自治开展:成效初显
(一)物业自管:“业主委员会比物业更有效”
(二)活动自办:“省事、省钱、省心”
(三)网络互动:居民自治渠道拓展
五 自治前行:困境重重
(一)动力不足:业主代表积极性不高
(二)规范缺乏:“好心做成坏事”
(三)利益复杂:“众口难调,大事难成”
(四)参与乏力:“围观者多,参与者少”
(五)思虑不周:进退两难的物业招聘
六 总结与思考
(一)小区自治:居民自治的新逻辑
(二)居民自治落地的条件探索
(三)业主自治模式的限度与不足
小场所大服务:外来人口治理路径的新探索——基于海沧新阳街道新厦门人综合体的个案调查
一 外来人口聚集:综合体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区的崛起
(二)外来人口集聚
(三)社会治理面临新难题
1.公共休闲设施缺乏
2.自娱组织运作难
3.管理服务未跟上
4.生人社会融入不易
二 内外推进:前期探索与新的机遇
(一)自我谋变:服务治理初探索
1.实行网格化管理
2.引进专业社工机构
(二)共同缔造:深化探索的新机遇
三 共同参与:综合体的建成
(一)综合体想法的形成
1.前期走访
2.想法萌生
(二)建设征集
(三)多方参与共建设
1.企业参与捐建
2.居民投资投力
3.政府参与保障
(四)综合体建成
四 服务与参与共进:综合体功能的发挥
(一)建设孵化基地,带动自我服务
1.孵化基地有效运转
2.社会组织自治有效发挥
(二)开设多样功能室,提供社会服务
1.故事小屋:“孩子们的聚集地”
2.“尚书屋”四点钟学校:“孩子放学有处去”
3.职工书屋:“知识的海洋”
4.教育学院:“技能培训除困扰”
5.休闲场所:“年轻人的天地”
五 探讨与思考
(一)管理到服务:外来人口治理的转变
(二)外来人口服务有效落地的条件
1.创新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服务中心)
2.建立多元需求表达机制
3.扩大社会组织供给参与
4.公民意识培育与生长
(三)局限与不足
1.新治理模式推广的局限性
2.存在的不足
经验篇
互动共治: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厦门海沧“共同缔造”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一 以共同缔造为核心,破解“行政管制”难题,建构社会治理新理念
(一)以简政放权为切入,凝聚政社合作新共识
(二)以同驻共建为引导,构建社企合作新理念
(三)以共治共享为目标,激发社会凝聚新价值
(四)以合作共建为要求,重塑社区共同体新精神
二 以治理改善为基础,破解“政府包办”难题,建构社会治理新方向
(一)从单项式管理到互动式治理
(二)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化治理
(三)从动员式管理到法治化治理
三 以互动平台为手段,破解“单向管理”难题,建构社会治理新方法
(一)以人为本,打造服务互动平台
(二)点点连接,创建信息互动平台
(三)协同参与,建立治理互动平台
四 以组织孵化为动力,破解“官民对立”难题,建构社会治理新载体
(一)引导社会自治组织
(二)激活社会公益组织
(三)培育多元社会组织
五 以微型自治为杠杆,破解“供需对接”难题,重塑社会治理新内容
(一)关注微生活,充实治理内容
(二)建立微项目,找准治理切口
(三)丰富微行动,牢固治理基础
六 以机制建设为重点,破解“可持续性”难题,建设社会治理新机制
(一)完善参与机制,夯实共治基础
(二)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共治动力
(三)巩固服务机制,加强共治保障
(四)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强化共治规范
七 以互动共治为方式,破解“传统管治”难题,重建社会治理新体系
(一)互动共治成效
(二)互动共治启示
激活社会,让自治运转起来——厦门市海沧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项目的调查与思考
一 海沧区情——为何需要“共同缔造”
(一)经济发展快
(二)社会治理难
(三)“共同缔造”的试点价值
二 海沧行动——如何共同缔造
(一)转观念,邀民参与
(二)建组织,让民参与
(三)搭平台,引民参与
(四)立微治,便民参与
(五)促联动,扶民参与
三 思考与建议——怎样提升“共同缔造”
(一)提升认识,凝聚社会共识
(二)创新机制,整合社会资源
(三)落实微治,营造文化氛围
微自治:创新社会治理的微观内容——厦门海沧兴旺社区“共同缔造”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一 以微心愿为基础,推动社区惠民缔造
(一)问需于民,了解民声心愿
(二)问计于民,汇聚民众智慧
二 以微组织为纽带,完善社区融合建设
(一)建立理事会促进社区同驻共建
(二)发展服务组织打造志愿精神
(三)创建“特色之家”拉近居民距离
三 以微机制为支撑,保障社区治理稳定
(一)构建互动参与机制
(二)推行多元服务机制
(三)强化微观激励机制
四 以微行动为抓手,构建社区共同体
(一)创建“邻里中心”,培育邻里新精神
(二)开展“四个关爱”,深化社会关怀
(三)打造“微笑社区”,营造社区文化
五 以微自治为方法,培育社会共治精神
(一)微自治提升公民意识
(二)微自治服务社会民生
(三)微自治彰显民主进步
(四)微自治提供治理模式
以微治理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厦门市海沧区的改革与探索
一 兴旺社区“微治理”的主要做法
二 兴旺社区“微治理”的典型价值
以公民精神培育助推社会有序参与——基于厦门市海沧街道“引导型参与”的调查与研究
一 公民精神的培育与生长
(一)激活居民主体意识
(二)唤醒居民参与意识
(三)强化居民责任意识
(四)培育居民规则意识
二 公民精神引领下社会参与成效
(一)提升了居民参与效度
(二)促进了社会良序运行
(三)推进了官民良性互动
三 公民精神培育助推社会有序参与的启示
(一)公民精神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二)公民精神培育为有序参与提供前提和动力
(三)社区公共生活是公民精神培育的重要场域
(四)社会组织是公民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
共同缔造法:群众路线的创新型实践——厦门海沧推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 共识凝聚,引导群众参与
二 微治切入,方便群众参与
三 组织培育,激励群众参与
四 机制创新,保障群众参与
五 参与式群众路线的启示
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缔造——东孚镇寨后村西山社“农民组织化”的探索
一 农民组织化的具体做法
(一)培育共同理念,为农民组织化提供先进的思想保障
(二)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民组织化提供健全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社会组织,为农民组织化提供多元的自治载体
(四)完善组织体制,为农民组织化提供必要的制度空间
二 农民组织化的成效
(一)加快了西山“缔造”速度。
(二)诠释了西山“共同”理念。
(三)实现了西山“美丽”计划。
三 农民组织化的几点启示
(一)目标:实现农民分散化到一体化
(二)基础:尊重群众所需和群众意愿
(三)根本:提高群众表达和参与能力
(四)方向: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一 海沧跨越是跨越现代化陷阱的有益尝试
二 海沧跨越是社会补充国家中国道路的探索
三 海沧跨越是对基层民主的进一步推进
四 海沧跨越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 海沧跨越是探索精神的体现
六 海沧未来的发展方向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